专栏名称: 把科学带回家
面向未来的科学教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软件室  ·  清华学霸团队出品,免翻即可使用! ·  2 天前  
软件室  ·  清华学霸团队出品,免翻即可使用! ·  2 天前  
史事挖掘机  ·  77年前美国摄影师镜头中的长江三峡 ·  6 天前  
上下五千年故事  ·  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谋士,姚广孝为什么被世人称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把科学带回家

他痴迷于测体重,每天称重十几次,测量食物和排泄物,发现了“空气”的重量

把科学带回家  · 公众号  · 历史 科技自媒体  · 2024-11-07 06:00

正文

撰文 | Skin
审校|Ziv

你会关注你吃下的东西的热量吗?在如今的互联网上,“热量”往往是一些追求减重或健康的人士的要点。一些人在吃饭前,会称量每种食材的重量,精确计算出热量,也会关注自己消耗的卡路里数值。


不过,如今人们再怎么狂热,可能也没有一位意大利男子“疯狂”。他沉迷测量体重,每天在进行任何身体活动之后,他都会称重,还会严格控制每顿饭的重量。甚至在排泄后,也会为粪便和尿液称重……


现在社交媒体上很多精确计算卡路里的……|Pixabay

在17世纪,人们还并没有对自己身体的精确测量方法。不过一般大家可能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们吃下去的食物量应该和身体排出的液体和废物量相对应,如果想要保持健康,可能需要在摄入和排出之间保持平衡。


当时的意大利医生Santorio Santori就这样认为,因此,他严密地测量了每日的摄入重量和排泄重量,结果发现,有一些重量神奇地“消失”了,这些重量并没有体现在上述的称重中,但是却不知在何处流失了。

Santorio发现了身体重量中神奇的“缺口”|wiki

而在现代生理学中,身体在“看不见的地方”流失的重量其实被叫做不显性出汗。这是因为我们身体皮肤上布满了汗腺,除了高温、运动等你能感受到明显流汗的场景之外,皮肤其实一直在以一个恒定的速率排出汗水,通过皮肤蒸发出身体的水分。


平均而言,就算我们每天什么都没有做,每天皮肤蒸发、呼吸道呼出的水分有约400毫升,消耗约480千卡的热量,仿佛这些重量“凭空消失”了。这个数值可能会随着温度、性别等因素变化。


每天什么也不干就能掉秤!|图源网络

虽然如今,生理学家已经能通过非常精确的方式计算出一个人每天不显性出汗的量。但在17世纪,想要发现这个现象并得出结论并不容易。Santorio Santori正在在连续30年不间断的“疯狂”实验中才得出了这个结论。


每一天,Santorio都会在各种活动前后为自己称重,比如吃饭、上厕所或运动前后。而食物,甚至是粪便和尿液的重量也被严格记录下来。除了自己,他也给别人疯狂称重,这是因为想考虑到温度、年龄、情绪等各种变量对于体重变化的影响。


另外,为了精确称量他吃喝的东西,他把饭桌设计成了一个天平。每天他就把该吃的食物的重量放在秤盘上,然后坐在椅子上吃东西。等到吃到了他设定的重量后,就会停下来。


Santorio通过一个秤严格控制自己进食的重量。|Wiki/weillcome images

在他记录的数据中他提到,每吃掉 8 磅食物,只排出 3 磅废物。他还开始估算自己睡觉时可能排出的汗液重量。在长时间的研究后,他终于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身体有着遍布全身的毛孔,还会通过呼吸呼出水汽,通常,在一天的时间里,这种出汗的量约为半磅。


如今看来,Santorio长久实验的结论其实很准确。而他为自己精确称重的实验,其实也开创了生理学中定量研究的实验方法。而这也正是他被称为实验生理学之父的原因。


在16~17世纪,近代物理学之父伽利略通过一系列科学实验,在力学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的结论。而Santorio作为伽利略的朋友,也将这种科学实验的方式引入了生理学。除了这项历时几十年的精密实验外,Santorio其实也发明了许多我们如今使用的仪器,比如风速计、温度计和脉搏计。

这是伦敦科学博物馆中Santorio设计的温度计。|参考资料3

这些发明和创造不仅来源于他相信物体处于静态就会保持平衡的理念,同时也源自于他对于自然哲学的思考。这让他对空气作出更深的思考,甚至开始“测量”空气,比如他就提到:空气是有重量的,并试图通过实验找到量化它的方法。在《静态的医学》中,他提到,如果空气是轻柔温暖的,则较轻;若它是厚重潮湿的,则较重。


如今,有各种科学研究和工具让我们的身体活动变得越来越精确,不过,在最开始,如果想要发现一些关于身体的奥秘,则需要一些神奇的实验、巧妙的思维,甚至开创性和打破常规的想象力……



参考资料: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Santorio_Santorio

[2]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6407692/

[3]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6407691/

[4]https://link.springer.com/book/10.1007/978-3-030-79587-0





原创文章版权归微信公众号
“把科学带回家”所有

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凡本公众号转载、引用的文章 、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此产生相关后果,由版权所有人、原始发布者和内容提供者承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如果这些信息对你有用的话,别忘了点赞收藏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