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看懂经济
让连接发生,提供金融知识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秦朔朋友圈  ·  《封神》,费翔 ·  昨天  
华尔街见闻  ·  打到美国死穴,DeepSeek真正动摇的是什么?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看懂经济

央行动态 | 央行:5月货币市场成交54.5万亿元 同比降14.7%

看懂经济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6-21 11:42

正文

央行调查:三季度三成居民预期房价上涨 四成基本不变

摘要:中国央行发布调查报告称,对下季房价有31.2%的居民预期“上涨”,46.1%的居民预期“基本不变”。


调查与分析调查统计司

2017年6月20日2017 年第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2017 年第二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50 个城市进行了2 万户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一、收入感受指数

本季收入感受指数为51.3%,比上季下降1.3 个百分点。其中,85.6%的居民认为收入“增加”或“基本不变”,比上季下降0.9 个百分点。收入信心指数为52.9%,与上季度持平。


二、就业感受指数

本季就业感受指数为41.9%,比上季提高0.1 个百分点。其中,13.7%的居民认为“形势较好,就业容易”,49%的居民认为“一般”,37.3%的居民认为“形势严峻,就业难”或“看不准”。就业预期指数为50.7%,比上季回落0.4 个百分点。


三、物价和房价预期

对下季度,物价预期指数为61.3%,比上季下降0.2 个百分点。其中,27.7%的居民预期下季物价将“上升”,52.3%的居民预期“基本不变”,7.9%的居民预期“下降”,12.1%的居民“看不准”。对下季房价,31.2%的居民预期“上涨”,46.1%的居民预期“基本不变”,9.6%的居民预期“下降”,13.1%的居民“看不准”。


四、储蓄、投资和消费意愿

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42.8%,比上季提高0.4 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5.4%,比上季提高1.6 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31.8%,比上季回落2.1 个百分点。居民偏爱的前三位投资方式依次为:“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理财产品”、“基金信托产品”和“股票”,选择这三种投资方式的居民占比分别为47.7%、20%和19.2%。被问及未来3 个月准备增加支出的项目,按照居民选择比例由高到低排序为:旅游(33.6%)、教育(26.2%)、医疗保健(23.6%)、大额商品(23.3%)、购房(23.1%)、社交文化和娱乐(18.3%)、保险(14.6%)。


央行:5月货币市场成交54.5万亿元 同比降14.7%

2017年5月份金融市场运行情况


一、债券市场发行情况


5 月份,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2.9 万亿元。其中,国债发行 2592 亿元,金融债券发行 3382 亿元,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2526 亿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 645 亿元,同业存单发行 1.2万亿元。银行间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 2.7 万亿元。

截至 5 月末,债券市场托管余额为 67.1 万亿元。其中,国债托管余额为 11.7 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托管余额为 12 万亿元,金融债券托管余额为 15.8 万亿元,公司信用类债券托管余额为16.3 万亿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托管余额为 6464 亿元,同业存单托管余额为 7.6 万亿元。银行间债券市场托管余额为 59.3 万亿元。


与上年末相比,5 月末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司信用类债券持有者中,存款类金融机构持有债券占比为 23.64%,较上年末上升0.32 个百分点,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持有债券占比为 7.48%,较上年末下降 0.30 个百分点,非法人机构投资者和其他类投资者的持有债券占比共为 68.88%,较上年末下降 0.02 个百分点。从银行间债券市场全部债券持有者结构看,5 月末,存款类金融机构、非存款类金融机构、非法人机构投资者与其他类投资者的持有债券占比分别为 58.88%、5.74%和 35.38%。


二、货币市场运行情况 


5 月份,货币市场成交共计 54.5 万亿元,同比下降 14.7%,环比上涨 9.9%。其中,质押式回购成交 46.8 万亿元,同比下降8.5%,环比上涨12.3%;买断式回购成交 2.1 万亿元,同比下降25.4%,环比上涨 19.0%;同业拆借成交 5.6 万亿元,同比下降43.6%,环比下降 8.6%。


5 月份,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 2.88%,较上月上行 23个基点;质押式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 2.92%,较上月上行 13 个基点。


三、债券市场运行情况 

5 月份,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成交 7.6 万亿元,日均成交3639.2 亿元,同比下降 23.1%,环比下降 1.2%。交易所债券市场现券成交 4789 亿元,日均成交 239.4 亿元,同比上涨 21.4%,环比上涨 8.9%。5 月末,银行间债券总指数为 172.02 点,较上月末下跌 0.96 点,跌幅 0.56%。


四、股票市场运行情况 

5 月末,上证综指收于 3117.18 点,较上月末下跌 37.48 点,跌幅为 1.19%;深证成指收于 9864.85 点,较上月末下跌 369.81点,跌幅为 3.61%。5 月份,沪市日均交易量为 1824.01 亿元,环比下降 23.2%;深市日均交易量为 2253.73 亿元,环比下降 18.3%。


央行:借央行名义推广数字货币涉传销诈骗

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20日讯(记者陈果静)日前,中国人民银行货币金银局在官网发布风险提示称,目前央行尚未发行法定数字货币,所谓推广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行为可能涉及传销和诈骗。


货币金银局发布的《关于冒用人民银行名义发行或推广数字货币的风险提示》指出,近期个别企业冒用人行名义,将相关数字产品冠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发行”,或是谎称央行发行数字货币推广团队,企图欺骗公众,借机牟取暴利。


央行提醒消费者,目前央行尚未发行法定数字货币,也未授权任何机构和企业发行法定数字货币,无推广团队。目前市场上所谓“数字货币”均非法定数字货币,我国的法定货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印制、发行的人民币。某些机构和企业推出的所谓“数字货币”以及所谓推广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行为可能涉及传销和诈骗,请广大公众提高风险意识,理性谨慎投资,防范利益受损。


央行加码逆回购缓和收紧预期

为应对市场资金面紧张,央行6月19日向市场净投放1100亿元资金,央行还罕见表态“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下降较多”,分析人士表示,此举表明央行维稳资金面的决心。在前期流动性紧张的态势下,近来央行已加大资金投放力度,央行官员也多次表态实行“不松不紧”的货币政策。


公开市场净投放1100亿元

6月19日,央行公开市场进行5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4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300亿元28天期逆回购操作。央行公开市场当日有100亿元逆回购到期,故净投放1100亿元。央行发布公告称,受政府债发行缴款等因素影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下降较多,故开展了1200亿元逆回购操作。值得关注的是,央行罕见的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公告中称“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下降较多”。今年4月11日,央行在公告中,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表述还是“流动性总量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


弘业期货北京研究中心分析师周智诚认为,央行在银行体系6月末面临较大流动性压力的当口再次大额净投放,显示了央行不会让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的决心。


释放温和去杠杆信号

今年以来,为实现金融部门去杠杆、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央行逐渐拧紧“流动性”水龙头,资金面收紧现象明显。


从Shibor利率来看,多数期限利率呈现一路上涨的趋势。今年6月初隔夜Shibor利率为2.6525%,至6月19日一路涨至2.8635%。7天期利率也由月初的2.866%涨到现在的2.9204%。


显然央行已经关注到市场资金面的紧张,并调整去杠杆力度,释放温和去杠杆信号。在5月25日自律机制座谈会上,央行表示已关注到市场对半年末资金面存在担忧情绪,拟在6月上旬进行MLF操作,并择机启动28天期逆回购操作,稳定市场预期。表态之后,央行随机付诸行动。6月5日,央行重启28天逆回购,向市场投放300亿元跨季资金;6月6日,央行开展MLF操作4980亿元,为银行体系补充中长期资金,向市场释放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的明确信号。


在公开市场操作方面,上周(6月10日-16日),央行通过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实施了较大规模的流动性净投放。据统计,央行累计开展逆回购操作6200亿元,实现净投放4100亿元,单周净投放量为今年以来次高水平,创5个月来新高。


在逆回购操作期限上,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 今年以来,公开市场中短期逆回购的比重逐月增加,7天期逆回购品种的比重已大幅上升至近八成,央行的操作策略由去年下半年的“缩短放长”正转变为“缩长放短”。对此,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志龙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央行的市场操作转变成为“缩长放短”,将有利于稳定资金面及市场情绪,显示出在央行减缓收紧货币政策的同时,引导市场更加温和有序去杠杆的政策取向,又不至于引起市场的恐慌情绪,以达到安抚市场情绪的目的。


货币政策继续收紧预期减弱

基于央行近期操作,分析人士认为,央行货币政策继续收紧概率不大。


中金公司研报指出,虽然货币政策未必会很快回到放松状态,但进一步收紧的概率已经不大,甚至未来在经济和通胀重新回落的情况下需要考虑适度的放松。

事实上,央行此次应对美联储加息的态度释放出货币政策信号。6月14日,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并将联邦基金利率从0.75%-1%调升到1%-1.25%。与此前美联储加息后央行的反应不同,美联储凌晨加息后,央行6月15日维持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利率不变。


方正证券(601901,股吧)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就美联储加息事件点评认为,美联储加息之后,央行维持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不变,没有再像今年3月和1月一样跟进加息。这释放出重要信号,即货币政策还是紧的,但可能不会更紧了。兴业银行(601166,股吧)、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也认为,至少年内央行不会再上调利率。


此外,央行官员对货币政策“朝收紧方向发展”到“不松不紧”的表态也显示央行态度的微妙变化。央行参事、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5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央行货币政策总体会保持中性,目前货币政策是朝收紧的方向发展,也是挤泡沫防风险的需要,防止资金空转、脱实向虚。


而在6月3日,央行副行长陈雨露在2017年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表示,央行将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努力做到货币既不松也不紧。6月4日,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在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再次详细阐述了“不松不紧”的货币政策,他表示,所谓“不紧”,是指货币政策要支持经济正常、合理的增长,要保持流动性的基本稳定,要维护金融体系的基本稳定,防治发生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不松”是指货币政策不能太松,以致僵尸企业和过剩产能很难去掉。


央行: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金融科技

金融之家6月20日讯,爆炸式增长的金融科技行业正受到监管机构的全面“盯梢”


目前,监管机构不仅面临着如何建立更好监管的难题,同时还要小心避免监管力度过大而扼杀行业创新。对央行来说,国内的金融科技发展到今天早已不再是“该不该管”的问题,而是“该如何管”的问题了。


为了“拯救”金融科技,央行将创新管理机制的“宝”押注在了人工智能身上。


人工智能成杀手锏

上周六,在青岛·中国财富论坛上,中国央行研究所所长孙国峰表示,“金融科技在中国的发展非常迅速,它已经成为这个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在这样一个巨大的金融市场中,这个行业有一个强大的内部动态性。这对监管机构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孙国峰表示,监管技术不断增长的领域,即regtech(监管科技)领域,正专注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来使监管工作更有成效。“中国特别需要开发regtech,而人工智能是核心技术,”孙国峰说道。这已经不是央行第一次在活动上提到将人工智能应用到对金融行业的监管当中了。随着金融科技的火热,引导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正确使用是当下非常重要的任务。regtech一词也因此成为了时下全球各金融监管机构努力寻求的突破点。遵循着“不关注regtech的监管机构不是好监管机构”的原则,管理着全球最大金融科技市场之一的中国人民银行,早已经将regtech作为了接下来的重要发展目标。为了更好的对金融科技行业进行监管,中国人民银行在今年5月份成立了金融科技委员会,并强调将采用人工智能(AI)来更好地监控金融技术人员。而央行反复强调regtech的重要性表明,强化监管科技的应用实践,积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丰富金融监管手段,提升甄别、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对监管者来说已经变得非常迫切。


金融科技大爆炸

金融科技公司通常选择利用智能手机和云计算等技术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更廉价、更容易获得的金融服务。从网贷和保险到移动支付和网上众筹,金融科技的影子已经无处不在。金融科技最近两年在中国的发展如何,全世界都有目共睹。作为金融科技最大的市场之一,国内街头巷尾的手机支付摊点已经成为了新的中国特色。


埃森哲根据CB Insights的数据所做的调查显示,2016年,中国金融科技公司的投资增长了两倍多,达到创纪录的100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占全球金融科技投资的43%;根据中国央行的统计数据,2016年移动支付用户增长至创纪录的4.59亿人,同比增长31%。移动支付的总交易额也增长了46%,达到157.6万亿元。

在这场支付革命中,尽管商业银行仍在主导支付业务,但支付宝和微信已经成为移动支付领域的主要参与者。


在2017年第一季度,在线支付平台进一步提高了市场份额。非银行支付机构的网上交易额达到了26.5万亿元人民币,占在线交易总额的3.55%,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个百分点。从1月到3月,移动支付的交易总额也增长了16%,达到了60.7万亿元。


“中国的金融监管相对宽松和灵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有一个蓬勃发展的金融技术领域,”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在周六的论坛上说道,“如果监管是教条和不灵活的,支付宝和微信等新的支付平台将不会出现在中国。”

然而,从当前的整改风向来看,这些规定可能会收紧。


握紧的监管之拳

金融科技委员会的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更好地监控”行业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并加强对金融科技公司的监管监督。因此,在短期之内,监管部门握紧的拳头应该不会放松。


野村分析师在最近的研究报告中表示:“总体而言,中国金融机构正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和监管负担的上升,这将转化为利润率的压力。”

在国内,业内人士更倾向于使用“互联网金融”来代替“fintech”来形容这一金融科技潮流。由于2016年监管环境开始趋严,以P2P网贷平台、智能投顾和大数据征信行业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已经开始整合。因此,行业整体的利润率也由开始的爆发式增长逐渐走向


别的不说,单从网贷平台当前面临的各项整改大限就能反映出监管部门强硬的政策立场。

自然地,更强硬的政策立场也引发了一场关于如何平衡监管与创新的辩论。


论创新的重要性

孙国峰在周六的论坛上表示,“监管机构应该改善监管金融业的方式。但是他们这么做不能只是为了扩大自身的权力。前招商银行行长,现任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常务理事的马蔚华也在呼吁创新和管理风险之间的平衡。在一次演讲中,他建议中国向英国监管机构寻求帮助,并建立一个监管“沙箱”,从而允许金融公司在试点基础上进行测试和试验,而不必完全遵守监管机构的要求。


在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来自京东金融研究集团的分析师们表示,监管机构应该对金融科技行业的新趋势有所了解,并对风险持更“宽容”的态度,因为该行业仍处于“试错”阶段。

野村分析师也认同这一观点。野村证券的分析师称,“一种更加深思熟虑的监管姿态在一定范围内鼓励创新和竞争,最终可能使中国企业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企业之一。”


关于金融创新的问题,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在刚刚举办的2017年陆家嘴论坛上提到,金融的改革创新“不能为改革而改革,为创新而创新”,金融创新不是过多而是相对较少,不能因为出现一些问题就动摇金融改革和创新。防范风险治理乱相与金融创新并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的。对于金融科技行业来说,改革和创新是势在必行的,关键问题是央行如何才能打好regtech这张王牌。否则的话, 监管部门还能拿什么拯救金融科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