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月经提示牌” 是进步是暖流也是提醒
-
在《菜根谭》里
嚼一嚼基层之味
韦天推荐导读
:
学校的这项工作,本来应该是家长要提前做好的,所以,不能仅仅感到意外,而要有些歉意才行。
点赞
“月经提示牌” 是进步是暖流也是提醒
今年
9月开始,杭州时代小学在五六年级女厕的每个坑位都贴了粉色提示牌,‘特殊时期需要帮助请到医务室噢’!老师表示,女孩子一般在五六年级会月经初潮,担心孩子们遇到这种情况不知如何处置,这样能让孩子迅速找到人帮助。校医务室里备有全棉卫生巾、一次性内裤、红糖姜茶、暖宝宝、热水袋等。(12月11日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
这一话题冲上热搜榜第一,广大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相关经历,搞笑的、扎心的、无措的。家长很意外:
“跟我们小时候完全不一样!”网友怒赞:“这是社会对孩子成长所作出的正确引导,为学校点赞,希望全国推广。”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微博也转发了该内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从
5岁开始,儿童就需要获得适合其年龄和发展水平的专门的性教育,而父母的意识则需要提升到更早于这个时间。但是,面对小小孩子的提问,年轻的父母们更多地表现出无能为力,只能顾左右而言他。多数家长在面对女儿的月经初潮,都是真正到来后才会帮助孩子准备生理用品,但也不会过多地强调月经初潮到底意味着什么,以至于不少女孩子在很长一段时期,会有很重的“月经羞耻感”。
性教育是一种价值观的传递,要让孩子们通过性教育明白,并习得一种能力,懂得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懂得人际边界,能够比较清楚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对自己的身体、情感有主宰意识,在与他人的相处及关系建立过程中,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并能作出负责任的决策。这实际上是一次公民教育的预热,是一个孩子社会化的过程。杭州出现这样的变化,确实值得点赞。
这是一种进步。
2017年,杭州一所学校发放《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被一些家长声讨“黄暴”,即使有学者站出来支持该教材,表示其符合性教育理念,校方还是经不住家长们的压力而决定收回此书。但三年后,仍有学校坚持对学生的性关怀性教育,而家长们的意外,更多来自惊喜而不是愤怒。
这是一股暖流。小学女厕出现月经提示牌,已经不局限于对学生的性关怀,更是学校注意孩子心理倾向,因势利导的好做法。能关心到女孩月经的学校,相信必然在孩子其他方面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也会正确地引导。学校并没有简单地认为是家长的事而一推了之,这更需要点赞。
这是一次提醒。家长不是老师的助教,但家长必须是孩子的助手。对孩子良好生活方式的培养,对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家长才是第一责任人,家长责无旁贷。心理学上有个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的交往,并且建立第一印象只需要
45秒左右的时间。当小女孩突然发现裤子上莫名带血、隐私处流血时,都会惊慌、疑惑、恐惧和羞耻。即使后面家长和老师再怎么进行科普解释,可能也抹杀不了这些第一印象里的负面情绪和感受。学校的这项工作,本来应该是家长要提前做好的,所以,不能仅仅感到意外,而要有些歉意才行。
韦天推荐导读:
青年人在基层需常品味、常回味,才可嚼得基层之味,品得基层之乐。
在《菜根谭》里
嚼一嚼基层之味
宋人汪信民说,
“人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菜根谭》一名即得来于此语。青年干部在基层,工作千差万别,个中滋味难以一言蔽之,细读《菜根谭》一书,结合基层工作慢慢咀嚼,竟品出别样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