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六里投资报
专注基金投资20年,访过几乎所有顶级投资人,一起探索投资世界,研究真实的商业现象,提升你的商业洞察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泗县人网上家园  ·  网络中国节·元宵 | ... ·  昨天  
泗县人网上家园  ·  网络中国节·元宵 |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六里投资报

李迅雷:长线资金步入股市的提升空间很大

六里投资报  · 公众号  ·  · 2024-10-11 19:29

正文

点击上方音频,立即收听本文 ↑↑

报告来源:李迅雷金融与投资

针对如何扩大长线资金入市这一话题,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昨日专门发表报告,就中长期资金入市的不如意之处进行了解释,并就此提出三条建议。

李迅雷研究宏观已有30多年,对我国经济运行大趋势的判断颇有功力。

他对这轮反通缩也早早提出了解局建议,并且对这轮市场行情和黄金等贵金属走势都有自己独到的判断。投资报也将相关最新内容附在文后。

在最新的报告中,李迅雷表示,就当前情况而言,我国养老金、保险资金等权益投资占比仅为10%至20%,远低于国际水平约50%的水平,

同时也与我国政策规定的社保基金40%、保险资金45%上限相距甚远。

与日本政府养老投资基金(GPIF)接近50%、加拿大养老金计划投资委员会(CPPIB)超过60%的权益投资占比相比,

我国长线资金的入市意愿显得更为谨慎和保守。

这一现象背后,成因众多;

但是,长远地看,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居民养老保障压力不断加大,

中长线资金若不能积极参与资本市场、获取长期投资收益,恐怕难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李迅雷就此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扩大长线资金的投资工具范围,

考虑放宽对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的使用限制,允许长线资金投资于挂钩股指的结构性产品等。

二是,进一步拓宽长线资金的投资渠道,进一步放开对长线资金的海外投资限制,

在投资方式上采取"直接+委托"模式,鼓励中长线资金与全球顶级资产管理公司展开深度合作。

三是,为长期资金安全设立“保障金”。

例如,由财政部率先出资垫付一定数额的“保障金”,

为长期投资A股的机构(如保险公司、社保基金)提供一种保险机制。

只有满足严格条件的机构才能享受这一政策,如要求长期持有、多年后才能分红或减持等。

如果长期(如5年)投资后出现亏损,这一保障金工具将提供一定程度的补偿。

这些措施与央行最新宣布的互换便利政策形成互补,共同为增量资金入市创造有利条件。

长线资金入市的空间很大

日加养老金资产占GDP超60%

事实上,培育壮大中长线资金力量在成熟市场中往往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以养老金为例,美国公共养老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约为4.5万亿美元;

而私人养老金的规模也达35.4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1.3倍。

在日本和加拿大,养老金资产占GDP的比重也分别高达63%和92%。

此外,海外长线资金在投资工具运用、风险管理、资产配置等方面也有诸多值得借鉴之处。

根据Pensions & Investments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

美国200家最大养老基金中,有超过半数的机构使用了包括股指期货、利率互换、信用违约互换等衍生品工具;

同时,这些基金在私募股权、房地产、基础设施等另类领域的平均配置也达到26%,较10年前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再看欧洲,荷兰、瑞士、英国等国家的养老金,

更是将多元化、全球化的资产配置发挥到了极致。

荷兰养老基金的境外投资比例高达80%以上,其中权益类资产超过50%,

固定收益也有近40%配置于海外,充分分散了地缘政治和汇率风险,并从全球视野捕捉投资机遇。

日本政府投资养老基金(GPIF)和加拿大养老金计划投资委员会(CPPIB)等国际养老金机构,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投资策略,

截至2022年,GPIF的权益投资占比接近50%,

而CPPIB的权益投资(包括公开市场和私募股权)占比更是超过60%。

日本政府养老投资基金(GPIF)不同种类资产配置变化:

来源:GPIF历年年报、中泰证券研究所

为了释放我国长线资金的活力,借鉴这些国际经验,首先可以从扩大长线资金的“工具”运用范围上考虑。

建议一:

扩大长线资金

的投资工具范围

针对当前我国长线资金“重债券、轻权益”的投资偏好,建议进一步扩大养老金的投资工具范围,优化风险对冲策略。

当前,我国养老金和保险资金等长线资金的投资工具相对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风险管理能力和投资灵活性。

相比之下,国际领先的养老金机构在这方面有更多经验可供借鉴。

日本GPIF允许使用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等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这使得GPIF能够更好地管理投资组合风险。

日本政府养老投资基金(GPIF)资产投资回报率:

来源:GPIF2022年报、中泰证券研究所

同时,加拿大CPPIB则更加广泛地使用包括掉期、远期在内的多种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

CPPIB的2024财年报告显示,CPPIB利用衍生品策略在固定收益投资中获得了10.8%的回报,远高于传统固定收益投资的收益率。

加拿大养老金计划中的基本养老金CPP回报与基准回报对比:

来源:CPPI历年年报、中泰证券研究所

因此,扩大养老金的投资工具范围,可以在权益市场疲软时放大债市投资收益率,也可以作为丰富其风险对冲工具。

具体而言,可以考虑放宽对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的使用限制,

可以允许长线资金投资于挂钩股指的结构性产品,

这类产品可以提供下行保护的同时,让投资者分享部分上涨收益,非常适合长线资金的风险偏好。

建议二:

进一步拓宽

长线资金的投资渠道

可以进一步放开对长线资金的海外投资限制,

在投资方式上采取“直接+委托”模式,鼓励与全球顶级资产管理公司展开深度合作。

相较于日本GPIF的海外投资占比约为50%(据GPIF的2022年报告,其海外股票投资占总资产的25.06%,海外债券占25.23%。),加拿大CPPIB的海外投资占比超过80%的配置而言,

当前我国的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及养老金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配置海外市场比例极低。

例如,社保基金的海外投资上限为20%,但实际配置通常在8-10%左右;

保险资金虽然可投资不超过总资产15%的境外资产,但多数保险公司的实际海外投资比例不到5%;

企业年金通过QDII渠道进行的海外投资,更是被限制在净资产的10%以内,实际配置往往更低。

更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这些中长线资金的配置渠道较为“单一”,且主要依赖于QDII渠道。

而日本GPIF和加拿大CPPIB等国际领先的养老金机构,在海外投资渠道上采取了更为积极的全球化投资模式。

建议三:

为长期资金安全

设立专门的“保障金”

国家层面应该尽快设立A股市场平准基金,

这是对发展壮大耐心资本、鼓励长期资金入市最有力的支持。

此外,相比于互换便利政策,针对长期资金设计的“保障金”可能更有利于市场的长期稳定。

例如,由财政部率先出资垫付一定数额的“保障金”,

为长期投资A股的机构(如保险公司、社保基金)提供一种保险机制。

今后规定社保、保险公司和企业、职业年金等每年应从投资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保障金”缴纳,使得“保障金”未来的规模越来越大。

这一机制要求只有满足严格条件的机构才能享受这一政策,如要求长期持有、多年后才能分红或减持等。

如果长期(如5年)投资后出现亏损,这一保障金工具将提供一定程度的补偿。

这一建议的潜在优势,在于可以有效地锁定“市场下限”。

通过为长期投资提供一定保障,增强机构逆势投资的信心,有利于吸引更多长期资金入市,改善市场结构,减少短期投机行为。

即使实际上可能不需要真正动用这笔资金,其存在本身就能大大提振市场信心。

由于只有符合严格条件的长期资金才能享受这一政策,亦可以有效避免助长短期投机行为。

总的来说,通过实施这些举措,我们有望提高中国长线资金的投资能力,在短期内弥补经验不足的劣势。

这些举措将为中国的养老金体系提供更强的财务支撑,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同时也为我国长线资金参与全球金融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李迅雷最新的其他政策建议等:

中央政府加杠杆

每年发5万亿特别国债

居民的资产负债表在收缩,这怎么去应对?

金融收缩的背后,是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投资意愿的下降。

1-8 月份,民间投资增速还是负的,居民的房贷余额是下降的,M1连续 6 个月都是负的,现金增长率在上升。

所以,这些问题不是到现在为止就见底了。我们不能够刻舟求剑,应该要考虑到它演变的趋势是什么。

我也不知道会怎么样,因为这一轮的经济下行,我们每个人都没有经历过。

全球也没有经历过,中国这么一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处在下行的过程当中,而这个下行的主要因素是房地产长周期的下行。

我的建议——我从2022 年就开始建议,我的建议就是,政府要加杠杆。

因为,企业在去杠杆,居民在去杠杆,我们要实现稳增长,那怎么办呢?

那只有政府加杠杆。

但政府加杠杆不等于地方政府加杠杆,应该中央政府加杠杆。

我们政府的债务结构太不合理了,大部分都是地方政府的债务,而其他国家都是中央政府的债务。

因为中央政府信誉好,中央政府融资成本低,所以就应该中央政府加杠杆,我们都是地方政府加杠杆,现在反过来。

我在前不久那篇文章就建议,既然资产荒,大家都要国债,咱们央行也说,国债的收益率下降速度过快,那就多发国债。

每年发5万亿,十年发 50 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

发了之后,什么后果呢?

没有后果,只有好处。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中央政府杠杆水平太低了,现在才20%。

发了 50 万亿之后,杠杆水平大概提高25%,加起来大概不到50%。

我觉得,我们中央政府加杠杆的空间很大。

比如说日本中央政府的杠杆的水平目前是250%。

但日本它的地方债并不多,因为它地方自治,地方债的规模并不大,所以日本中央+地方整个杠杆水平也就是 260%。

美国的话,也主要是中央,联邦政府的杠杆水平比较高,地方政府的杠杆水平并不高。

5万亿的三个方向

我说5万亿也并不是拍脑袋的,我给大家细化一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