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陈海贤
动机在杭州(陈海贤)的个人公众号,主要用来发我自己原创的关于幸福和成长的活动、问答、文章和书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丁香园临床用药指南  ·  艾司奥美拉唑 vs ... ·  昨天  
桂林广播电视台飞扬883  ·  热播剧被吐槽太恶心!剧方火速删镜头 ·  13 小时前  
医药经济报  ·  研判:丙类目录的市场价值 ·  3 天前  
药物临床试验网  ·  分享 ▎临床试验中的几种光源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陈海贤

为什么学心理学对你没用?

陈海贤  · 公众号  ·  · 2017-09-22 11:30

正文


01


我有一个粉丝群,群里很多心理学爱好者,经常讨论一些心理学知识,偶尔也聊聊人生问题。有一天,群里有个妈妈跟大家抱怨说,孩子把她的一件衣服丢公交车上了。那件衣服跟了她16年,是她第一次挣钱后,在最好的商场买的。她对这件衣服很有感情,觉得有自己青春奋斗的记忆在,结果被孩子丢了。她联系了司机,忙活了一通,说:

「现在孩子又说不确定是在公交车丢的了,说有可能在便利店。我都想抽她!」


听到这句话,群里纷纷开始回应:


「不能打孩子!」

「大人自己的问题,怎么能怪孩子呢?这样不好!」

「我家孩子丢了东西,我会说,下次注意……」

……

这个妈妈很生气,跟大家吵了几句,气呼呼地下线了。


我见不得冲突,就上去回应了几句。我说:

「那个妈妈说想抽孩子的时候,其实只是想说她很生气。 这是很近的东西 。至于她打孩子,那是很远的事情。我们没有回应她的生气,却忙着阻止她打孩子,就好像她是一个没分寸的妈妈一样。这样当然就把她气跑了。」


大家纷纷说,「哦。老师,你说的对。」

然后说:「那么,老师,那作为旁人,看到有人打孩子,该不该去拦呢?」

……


我反思了一下,这些群友之所以会这么回应,很大的原因,是她们都是些心理学爱好者,有些还是妈妈。她们从各种公号和书里看了很多「父母应该怎么对孩子」、「原生家庭如何影响性格」之类的心理学知识。看到讨论里有「打孩子」这样的关键词,脑子里的心理学知识就自动跳出来,牢牢地抓住了她们的注意力。


但更深的原因,是「知道这些心理学知识」的感觉,把她们放到了一个能指导别人的专家的位置上,同时还能把她们跟别人的情绪隔开。这保护了她们自己——毕竟自己孩子丢了一件珍贵的东西,别人的愤怒和沮丧,也是不让人愉快的。所以,她们就听不见别人在说什么了。


02


类似的对话经常在群里发生。有一天,又有一个朋友在群里哭诉说:


「工作压力太大,做工作报告的时候,直接奔溃了,当着众多同事的面哭得稀里哗了。」


这是来求安慰的话。于是热心善良的群友纷纷开始发言:


「退一步想,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解决不好只好不解决,尽力就好。」

「你平时是一个从不暴露自己脆弱的人。」

「拥抱内心的小孩吧,告诉她你爱她。」

「动机老师说了,带着焦虑过艰难的生活才是救赎之路。」

……


作为读者的你,如果你也是这个人的朋友,如果你也在我们粉丝群里,你会怎么安慰她呢?


如果你没学过心理学,也许你会说「先休息一下,看看明天会不会好点」、「要不带你去吃顿好的,我知道附近有一家馆子」,哪怕你是嘴笨的程序员,你也会说「多喝热水」。相反,如果你看过一些心理学的书,可能你就会说「拥抱内心小孩」、「带着焦虑生活」了。


可是我向你保证,在这个时候,那个朋友宁可听你说「多喝热水」,也不愿听你说「拥抱自己内心的小孩」的。因为后者比前者在情感上要远得多。


安慰这件事,明明我们原来会的,怎么学了心理学,反而不会了呢?


也许是因为,如果没有这些心理学的知识,我们会慌乱,会凭着情感的本能行事的。现在,这些似是而非的心理学知识打断了我们的情感历程。它能让我们把慌乱藏起来,说看似温暖其实遥远的话。


可是,对于安慰人来说,这绝不会比凭着情感本能的回应更有效。


03


现在,心理学已经成了社会的显学了,很多人都希望学点心理学知识「傍身」,让自己过得更快乐一些。有一群人对学心理学特别热衷,那就是家里的太太们,还有一群人最不喜欢心理学,就是那些太太的先生们。经常发生这样的事:太太学了心理学以后,他们就成了被批判对象和被实验的小白鼠。很多人觉得自己生活不怎么幸福,就去学了夫妻相处之道的知识,学完了以后,她就喜欢分析自己和丈夫的原生家庭,告诉丈夫该怎么做。丈夫不愿听,她就指责丈夫不求上进,说我告诉你的东西,都是有科学依据的。丈夫也很生气,觉得她被洗脑了。结果两人的关系没变好,反而更差了。


前段时间在读者见面会上,有位女士问了我类似的问题:


「你自己是心理咨询师,你会把心理咨询的技巧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吗?我也想学心理咨询,用心理咨询的知识来经营我自己的家庭,让自己的家庭更幸福,你觉得咋样?」


我先回答了后一个问题。我跟她说:


「你要非常小心。就像人应该有边界一样,知识其实也应该是有边界的。如果你学的是心理咨询的知识,你最好还是把它留在咨询室里。也许你的本意是想更好地沟通。可是当你学了心理学知识以后,你很容易觉得自己拥有了一个特权:你比家人更懂你们应该如何相处。同时,你还多了一个位置: 你从家庭生活的参与者,变成了一个研究者和旁观者。 可是,你的家人并不一定愿意承认你的这个特权,也不一定喜欢你的这个新位置。这本身就会影响你们的关系。有时候,他们说他们不喜欢心理学,其实他们真正想说的, 是他们不喜欢这种关系的变化。


当我回答完这个问题,她旁边有个男人在使劲鼓掌,我猜就是她先生。


至于她的第一个问题:「你会把心理咨询的技巧用到生活中吗?」我也回答了。当时说我不会。但是对这个答案,我自己的爱人显然不会同意。要不然她也不会经常跟我说:


「你这是真心还是套路?」


「学心理学的人真可怕!」


有一天,我们一家人在一起玩,我爱人开玩笑踢了我一脚。我女儿不到3岁,见妈妈踢我,上来就往我脸上抓了一把。这一把抓在脸上,疼在心里。我爱人在旁边哈哈大笑,可是作为爸爸,我真是五味杂陈。我跟我爱人正色说:


「这样不好!怎么能让女儿帮忙!万一我们真有矛盾了,女儿就被卷到了我们的关系里!」


我爱人的笑慢慢停了,也许她也觉得我讲的有些道理,就问女儿:


「妈妈打爸爸是跟爸爸开玩笑呢。你打爸爸又是为什么呢?」


女儿说:「我就是生气!」


04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桂林广播电视台飞扬883  ·  热播剧被吐槽太恶心!剧方火速删镜头
13 小时前
医药经济报  ·  研判:丙类目录的市场价值
3 天前
药物临床试验网  ·  分享 ▎临床试验中的几种光源
3 天前
经典短篇阅读小组  ·  你的阅读造就了你
8 年前
经典短篇阅读小组  ·  你的阅读造就了你
8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