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近现代史研究资讯
侧重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社会史、政治经济史,中共党史;历史学新书、新刊、论文;中央地方文献资源;以及很少有我们找不到的电子书。总之,专业是中国近现代史当代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达州发布  ·  达州上市了!每公斤高达380元! ·  9 小时前  
LRTV辽宁之声  ·  近期大量上市,多人吃进急诊室!紧急提醒→ ·  昨天  
LRTV辽宁之声  ·  近期大量上市,多人吃进急诊室!紧急提醒→ ·  昨天  
福州新闻网  ·  近期大量上市,多人吃进急诊室!紧急提醒→ ·  昨天  
福州新闻网  ·  近期大量上市,多人吃进急诊室!紧急提醒→ ·  昨天  
润农畜牧报价  ·  2025年2月21日 行情向好,小麦继续涨! ·  3 天前  
新疆949交通广播  ·  或致大脑变迟钝!这个小习惯的伤害不可忽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近现代史研究资讯

新书:《重估傳統‧再造文明:知識分子與五四新文化運動》

近现代史研究资讯  · 公众号  ·  · 2019-04-29 16:21

正文

重估傳統‧再造文明:知識分子與五四新文化運動

作者: 王銳, 吳展良, 汪榮祖, 周質平, 柯惠鈴, 段煉, 區志堅, 許紀霖, 陳建守, 黃克武, 楊瑞松, 歐陽哲生

出版社:秀威資訊

出版日期:2019/05/06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490NT$

本书简介

2019年為五四運動一百週年,為反省此一運動在中國現代史上的意義及其對未來之啟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在兩年前開始舉辦一系列的學術活動,這一本論文集是以其中的一次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編輯而成。 長久以來,五四被視為現代中國政治、文學、思想、藝術乃至日常生活的轉捩點,本書以五四時期中國知識分子對於文化、政治議題之討論為焦點,並延伸至五四之後的「紀念政治」,彰顯五四時期作為現代中國文化演變的關鍵時期。 本書涉及的人物包括嚴復、林紓、梁啟超、陳獨秀、李大釗、胡適、傅斯年、錢穆、杜亞泉、張東蓀、施存統等人。各文透過思想內涵的描述或思想交涉之闡發,探索新舊之間矛盾衝突、交融互釋,進而走向一個以現代民族主義為中心,追求「德先生」(民主)、「賽先生」(科學)的新時代,在此同時也有學者開始思索民主、科學與愛國的侷限性。 作為一個象徵符號,五四不僅是現代中國的起點,更是猶待努力的未竟之業。 五四運動一百週年,12位名家學者深入探究當時知識分子對於文化與政治議題的討論,以及五四之後的「紀念政治」,重新省思五四運動在中國現代史上的意義與啟示。


作者简介

王銳

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講師


吳展良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汪榮祖

南開大學訪問講座教授,中央大學歷史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周質平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教授


柯惠鈴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段煉

湖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


區志堅

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許紀霖

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


陳建守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黃克武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楊瑞松

政治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


歐陽哲生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編者簡介

黃克武/主編

1957年生於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英國牛津大學東方系碩士,美國史丹福大學歷史系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臺灣大學與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2015年獲教育部「學術獎」。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史。主要著作:《一個被放棄的選擇:梁啟超調適思想之研究》(1994)、《自由的所以然:嚴復對約翰彌爾自由思想的認識與批判》(1998)、The Meaning of Freedom: Yan Fu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Liberalism(2008)、《惟適之安:嚴復與近代中國的文化轉型》(2010)、《近代中國的思潮與人物》(2013)、《言不褻不笑:近代中國男性世界中的諧謔、情慾與身體》(2016)以及有關明清文化史、嚴復、梁啟超、胡適、蔣中正等之學術論文九十餘篇。另編有《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的重建》(與張哲嘉合編,2000)、《畫中有話: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2003)、《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與王建朗合編,2016)等書。


目录

導論:文化的政治‧政治的文化/黃克武


【第一篇 轉型中的知識分子】

近代中國文化轉型的內在張力:嚴復與五四新文化運動/黃克武

五四新文化運動中「舊派中的新派」/許紀霖

「打鬼」與「招魂」:胡適錢穆的共識和分歧/周質平


【第二篇 再探李大釗】

從文化與政治解讀五四前後的李大釗/汪榮祖

「心力」、「民彝」與政治正當性──以民國初年李大釗的思想為中心/段煉

鍛造「政治民族」──李大釗「新中華民族主義」的理論意涵/王銳


【第三篇 重構中國】

五四與近代中國的「空間國族化」/楊瑞松

建構「中華民國之人」:五四運動前(1912-1919)教科書的表述/區志堅

重構中國文明體系:新文化運動後期的政治與文化論述/吳展良

五四後中國家庭變遷的思考──從施存統的「非孝」談起/柯惠鈴


【第四篇 紀念五四】

紀念「五四」的政治文化探幽──1949 年以前各大黨派報刊紀念五四運動的歷史圖景/歐陽哲生

作為集合事件的「五四運動」:五四的概念化與歷史書寫/陳建守

导论/黄克武

文化的政治‧政治的文化


2019年為五四運動一百週年,為反省此一運動在中國現代史上的意義,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在兩年前開始舉辦一系列的學術活動。這一本論文集是以2018年6月14至15日由本人規劃的「文化的政治‧政治的文化:五四知識分子的轉變」學術研討會之會議論文編輯而成。當時與會的論文計有21篇,後來有些文章未能完成、有些文章擬在他處出版,也有文章在主題上與本論文集的核心旨趣有所差異而撤回。目前本論文集收錄了經過審查通過的論文計12篇,分別屬於四個範疇:轉型中的知識分子、再探李大釗、重構中國、紀念五四。這些文章雖無法含括五四時期知識分子轉變的各個面向,然而卻可以展現百年之後,當代學者如何分析、反省從五四所展開的對於「中國往何處去?」一議題的討論。


長久以來五四被視為現代中國政治、社會、文學、思想、藝術乃至日常生活的一個轉捩點,此處所討論的「五四」不但指1919年發生的事件,亦即群眾運動、愛國運動,也包括在此之前所開始的「新文化運動」(一般以1915年9月15日,陳獨秀主編《青年雜誌》在上海法租界出版創刊號為起點)。本書以五四時期中國知識分子對於文化、政治議題之討論為焦點,向前追溯到晚清時的思想淵源,並向後延伸至五四之後的「紀念政治」,來彰顯五四作為現代中國文化演變關鍵時期的歷史意義。五四同時具有政治與文化的意涵。從晚清開始,受到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失敗的刺激,知識分子對政治議題的討論逐漸地從器物、制度的革新深入到文化的層面,認為只有創造一個以民主、科學,以及批判傳統為核心價值的新文化,才能創造富強的新中國。陳獨秀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在〈吾人最後之覺悟〉一文將倫理問題作為解決政治問題的根本,他說:「倫理思想影響於政治各國皆然,吾華尤甚。儒者三綱之說,為吾倫理政治之大原,共貫同條,莫可偏廢。三綱之根本義,階級制度是也。所謂名教所謂禮教,皆以擁護此別尊卑明貴賤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獨立之說為大原,與階級制度極端相反。此東西文明之一大分水嶺也。

吾人果欲於政治上採用共和立憲制,復欲於倫理上保守綱常階級制,以收新舊調和之效,自家衝撞,此絕對不可能之事。蓋共和立憲制,以獨立平等自由為原則。與綱常階級制為絕對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廢其一。」陳獨秀的結論是「倫理的覺悟,為吾人最後覺悟之最後覺悟」。 換言之,解決文化問題方能解決政治問題。


同樣地,知識分子對文化問題的討論背後都有深切的政治關懷,無論是梁啟超《新民說》之中對公德、私德的討論,以及他所提倡的「詩界革命」、「小說界革命」、「文界革命」,或魯迅的「改造國民性」主張,乃至胡適、陳獨秀所提倡的白話文運動,均指向一個現代國家、現代國民的建構。


本書的主旨即在闡明五四前後知識分子的文化與政治論述,及其交互關係,涉及的人物包括嚴復、林紓、梁啟超、陳獨秀、李大釗、胡適、傅斯年、錢穆、杜亞泉、張東蓀、施存統等人。各文透過思想內涵的描述或思想交涉之闡發,探索新舊之間矛盾衝突、交融互釋,進而走向一個以現代民族主義為中心,追求「德先生」(民主)、「賽先生」(科學)、「穆姑娘」(道德)並反思傳統的新時代,在此同時也有學者開始思索民主、科學與愛國的侷限性,以及為了肆應「國情」提出具有中國特色之現代性的可能。 五四作為一個象徵符號,不僅是現代中國的起點,也是一個猶待努力的未竟之業。


第一組論文有三篇文章,討論「轉型中的知識分子」。黃克武的文章探討嚴復與五四新文化運動之關係。在清末時,嚴復是引介西學的啟蒙先驅,他的作品一方面開啟了五四新文化運動,孕育了批判傳統、追求民主、科學的精神,另一方面,他也展開對於此一啟蒙論述(以胡適、陳獨秀、魯迅等《新青年》作者為中心論述)的反思,探索科學、民主、愛國、反傳統等觀念的侷限或缺失。作者認為嚴復思想與五四啟蒙論述的分歧在於,嚴復畢生均肯定儒家傳統,尤其是孝道,五四啟蒙論述則批孔、非孝;再者,嚴復雖接受了赫胥黎、斯賓塞的「不可知論」,並以佛經語彙「不可思議」來翻譯此一概念,但他卻比赫、斯二人更肯定人類對「超名言之域」的掌握,也因而認識到科學與宗教不相矛盾、科學有其限制 、宗教有其價值。

嚴復思想中啟蒙的一面對胡適、魯迅、陳獨秀等人均有所啟發,而反思啟蒙的一面,則與「學衡派」、新儒家思想有連續性的關係,而構成另一條思想發展之脈絡。整體觀之,嚴復所代表中國現代性的方案顯示出內在的強烈張力,也蘊含了融通中西、創造新文化的諸多可能。


許紀霖的文章也關懷轉型時期知識分子思想之中新舊之糾葛。他的重點放在當時被稱為「舊派中的新派」(或稱「老新黨」),亦即「不新不舊、半新半舊、亦新亦舊」的一群人,如林紓、杜亞泉,以及研究系的梁啟超、張東蓀等人,另外也包括張謇、張元濟、黃炎培等。他們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與《新青年》作者群的論戰,因而在爭論之中深化了議題之內涵,也使新思想迅速傳播。作者認為五四的啟蒙運動,是一個複數的運動,除了《新青年》和《新潮》等雜誌之外,同時傳播新知的,還有「舊派中的新派」所主持的兩個戰線,一條是杜亞泉的《東方雜誌》,另一條是研究系的《國民公報》、《時事新報》的《學燈》副刊、《晨報副鐫》和《解放與改造》。這些雜誌的內容比《新青年》和《新潮》更豐富,知識更純粹、流派更多元。此一觀點與高力克在《調適的智慧:杜亞泉思想研究》所下的論斷是一致的,高力克認為五四時期有陳獨秀與杜亞泉為代表的兩種啟蒙,「杜陳二氏思想的溫和激進之別,代表了民初啟蒙思想中英國路線和法國路線的分歧」。 許紀霖進一步申論,這兩種的啟蒙之間的區別,主要不在知識上的新舊,而是雙方對傳統的不同態度。梁啟超、杜亞泉等人的啟蒙是知識的、說理的,並同情傳統文化、主張中西調和,而「新青年」更多地表現出一種推倒一切、重新打造的狂飆精神,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衝動,堅持反傳統。五四時期「舊派中的新派」各人的文化立場亦有微妙差別的:林紓要守護傳統價值之道與優美的文言文;杜亞泉要將中西文化調和起來;而張東蓀則要輸入新文化,至於舊傳統,既不破壞,也不守護,而是讓新陳代謝的自然法則去決定它的命運。就影響力來說,「新青年」的信眾在一、二線(京滬與風氣開放的沿海省會城市)城市之中,而「老新黨」們在三、四線城市(內地省會和中小城市)依然保持了其持續的影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