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投资人说
投资人说,致力于寻找具有匠人精神的投资人,多角度呈现投资人所看到的世界,经常关注我们你可以获得充满趣味的思维启迪,还有接地气的创投方法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并购优塾产业链地图  ·  【研讨会】2月22-23日,企业出海防骗指南 ... ·  19 小时前  
心禅道  ·  投资#785 ... ·  昨天  
心禅道  ·  投资#785 ... ·  昨天  
并购优塾产业链地图  ·  【研讨会】3月14-16日,并购六条重大机遇 ... ·  2 天前  
茅酒圈  ·  全线下跌!茅台酒2月2日行情价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投资人说

问天 | 梅花创投谈文舒: 火箭格局已定 卫星大有可为

投资人说  · 公众号  · 投资  · 2020-12-21 19:12

正文

2015年被称为“中国商业航天元年”。5年过去了,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日新月异。一些民营火箭、卫星项目逐渐走到了台前。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未来的无限可能,令人心潮澎湃。

投资人说年底特别推出「 问天 」系列,通过深入采访国科嘉和、中科创星、蓝箭航天、星际荣耀、星河动力等头部科技投资人、商业火箭项目以及卫星企业等,让更多公众了解我国商业航天领域里的技术探索、发展现状、亟待解决的技术痛点。今天推出第一篇:【火箭格局已定 卫星大有可为】


谈文舒,现任梅花创投董事总经理。2014年入行以来已经投资了100多家创业企业,专注于智能制造、科技成果转化、航空航天、产业升级和新农业等行业的投资。

近日,梅花创投董事总经理谈文舒接受了投资人说(touzirenshuo)专访,以下是核心观点概括:

1、借着国家政策的东风和我国产业结构的红利,硬科技企业这几年进入了高速增长期,同时也受到了风险资本的关注;

2、相较于其他硬科技创业,民营火箭企业门槛很高,最后能够大成的企业不会超过3~5家;

3、和液体火箭比较起来,固体火箭结构相对简单,成本较低,技术难度小,商业航天企业从研发、组装固体火箭入手,可以降低企业风险,较早实现收入;

4、任何航天产品都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其专业性和行业监管的限制,短期内商业航天所需人才只能靠从体制内专业性人才的输出,这是头部商业航天企业之间竞争的核心;

作者 | 刘小倩

编辑 | 轻眉

出品 | 投资人说(touzirenshuo)


标签是快速认知一个人的捷径,与谈文舒交谈时,很容易在内心给他印上“友善”和“视野广”的tag。

 

“对所见到的创业都抱有善意,希望和所有的创业者、同行交朋友”,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投资六年,谈文舒见识、投资了足够多的行业、企业,从脚踏实地的农业、生鲜,到高大上的商业航天、新药研发;从纯线上App,到线下的新能源电池回收、B2B产业升级。聊起每个行业、每家已投企业他都是兴致勃勃,而其中和笔者谈的最多的,就是我国商业航天赛道的崛起和未来。


投资人说”尊重每一个有价值的认知,并希望这些深度思想被更多人看见。



民营商业航天迎来爆发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2020年底,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航天’企业,有2029家,而2016年,这一数据只有1586家。




2015年被称为“中国商业航天元年”。这一年,民营商业航天在中国正式破冰启航,向资本市场打开了大门。

 

“还是有点早,行业并不成熟。所以我们看了,但没有出手。”他分析道


一方面,政策刚启动。当时虽有一些利好政策传出,但整个产业的势能尚未形成,再加上2015年左右的移动互联网风头正盛,两相对比,商业航天的竞争优势略显单薄;


另一方面,体制内人员的认同感不够。航天是一项建立在高精尖技术上的系统工程,涉及大量的分系统和部组件,各系统之间又环环相扣。民营公司要想进入航天领域,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依靠体制内的人才、技术,但体制内的大部分人,当时对商业航天并没有足够的认知。

 

时间来到2016年,国务院发表《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明确表示支持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商业航天的号角开始吹响。

 

太空经济成为民众的热议话题。商业航天起飞的道路上,充满了有喜有忧的故事,但势不可当成为了主旋律。

 

一时间,政策、资本、技术、人才源源不断地涌向商业航天领域,在短短5年内形成了初具雏形的产业体系。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2020年底,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航天’企业,有2029家,而2016年,这一数据只有158家。这几年,星河动力、蓝箭航天、星际荣耀、长光卫星、九天微星、微纳星空等明星公司纷纷破土而出,中国商业航天激动人心的“登天”大幕被徐徐拉开。

 

今年,资本对硬科技项目的布局越演越烈,相当火爆,硬科技项目的估值也随之水涨船高,融资金额也屡创新高。

 

谈文舒认为背后的原因有3点:


第一,市场热钱增多。从疫情控制失败到大量超发美元,从种族争端到大选风波,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国家尚处于经济下行阶段,大批资本需要进入像中国这样稳定、繁荣的巨型市场避险。


第二,从科创板的开启,到科技型上市公司的高PE估值,作为风险投资出口的二级市场,对硬科技项目的青睐,直接改变了许多VC机构的投资策略。


第三,像梅花创投这样有丰富投资经验的风投机构,也逐渐从过往的投资案例中看出了硬科技项目的竞争壁垒和发展潜力,早已悄悄开始了在硬科技领域的布局。


图源|梅花创投官网


商业火箭大局已定

 


如果仅提火箭参与者,格局已定。前4名涵盖星际荣耀、星河动力、蓝箭、零一空间。虽然我非常希望可以出现更多、更好的民营火箭公司,但是整个从市场准入、资本布局和人才争夺等角度来看,大局已定。当然,卫星市场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高潮起时,尘埃落定。

 

在他看来,整个民营航天还是有很多投资机会的。“但今天如果仅提火箭参与者,格局已定。”

 

他分析,目前监管部门给到民营火箭企业的牌照总共有5张。蓝箭、星际荣耀、星河动力、零一空间已经各拿一张牌照,留给其他民营火箭创业者的原定位置只剩最后一个。

 

航天工程师硕、博起步,历经5~8年体制内的“精工细磨”,才能独当一面。第一波民营从业者已经把握先机,吸引了体制内各单位几乎所有的愿意出来闯一闯的精英人才。如果新进入者试图重走老路,可能只能面对无人可挖的窘境。

 

从资本角度来讲,头部企业格局既定,新进入者如何建立技术和资本方面的优势,又该如何说服多个轮次的投资人,资本故事恐难以讲通。

 

实际上,他认为牌照的目的,不是拒绝竞争,而是希望抬高整个行业的门槛。因为这个行业,容错率太低了。每一次失败,都是对资本信心、大众信心的一次重大打击。

 

“因为,我们国家的商业航天起步太迟了,那边人家SpaceX的火箭都发射成功了,我们还没起步呢。”他提到。我国商业航天事业起步晚,想要迎头赶上,必须倍速前行。

 

卫星市场则还有发展空间。

 

相较火箭而言,卫星的技术门槛没那么高。“尽管研发、制造大卫星是卫星公司硬实力的体现”,但是研发小卫星的公司,包括很多做卫星数据、服务的公司也都有市场空间和机会。

 

以应用场景为例,卫星数据可以在农业、航运、能源、环保等很多行业产生应用,并且还可以与金融产业相结合。谈文舒提到国外就有一种天气期货,主要与温度挂钩,被很多投资者用来对冲其他大宗期货市场的风险。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卫星应用创新公司。

 

卫星的风险也很小。卫星最大的风险不在于没有发射上去,未能成功入轨是火箭的责任。如果卫星发射上去,过一段时间失联了,这就是卫星的责任。但这种概率远低于火箭失败的概率。



火箭公司拿下几个订单就能盈利

 


如果求稳,民营火箭企业可以先研发固体火箭。两三年内研发,发射成功,这样火箭公司拿下几笔订单,如果不再做大额研发投入,其实很容易盈利。




越过深沟险壑,在中国市场狂飙突进的民营商业航天已经度过第一个五年。

 

谈文舒认为,如果求稳,民营企业可以选择先研发固体火箭。这样在发射成功之后,一般都能有大几千万甚至上亿的火箭订单。因为能够提供火箭服务的公司,无论是体制内的还是民营的,都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所以这种收入的利润率都很高。对于现阶段的民营火箭公司来说,如果不再做大额研发投入,很容易实现盈利。

 

我国的商业航天起步较晚,但是市场需求已经刻不容缓。算上国家计划的“国家卫星互联网工程”等大型星座计划在内,我国未来五年需要发射的卫星超过5000颗,这还不算各种民营企业、研究所、学校的零星需求和我们为其他国家提供的卫星入轨服务。

 

但是,我国2019年只发射了54颗卫星,2018年最多,也不过91颗,如果按照这个速度,5000颗够我们发射50年的。所以,引入民营火箭公司的运力,把更多的小、微卫星的订单分给民营火箭公司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而同时,引入民营火箭公司,也能有效地降低卫星的发射成本,就固体火箭而言,民营公司的报价一般为体制内的二分之一左右,甚至更低,“我想,这也就是国家推行军民融合,大力发展商业航天的动力吧。”谈文舒如是说。充分引入竞争,用民营资本、商业的力量助推我国的航天事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