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朋友是做代购的,态度甚差。
平时找他,问多了回复慢,还价时干脆不理。隔不了几日,他又会朋友圈里冒泡,指桑骂槐地说——
“现在的顾客啊,真是话多、难惹,也不看看买了多少钱东西。”
当时我挺愤愤然。明明看清了某些人,却没法轻易翻脸,不能轻易拆穿。
再后来呢,这类情况并不少见,渐也成了习惯:
我评论她每一条朋友圈,她几乎回复完所有人,唯独跳过了我;
qq上发匿名消息,他亲昵和我聊天,却无视我同一时间的留言;
厚着脸皮找她三次,她没理我一次,最后简单回了个字,“哦”…
是啊,这是一个信息爆框、争分夺秒的速食年代。可
不知何时起,朋友圈,成了结识一个人的名片;对话框,成了沟通你和我的信笺。
就连微信,也摇身变作“一言不合就绝交“的利器。
只可惜。成人世界里,最多的不是体谅、不是共享,而是权衡。
你我可以互慰冷热,彼此敷药。也可以艳时盈坏,萎时丢弃——
这都算不上错。
前段时间,网上就有这么一篇刷屏热文,“不回微信前,请别发朋友圈”。
初看时,大伙儿难免心有戚戚,连拍大腿,哭诉自己曾受冷遇的心酸。可仔细想想,这逻辑,实在是不经推敲。
“你理她却不理我,这不是差别对待吗?”“你有新动态,怎么就没空陪我聊天啊?”
事实上,发朋友圈和回微信,一个主动,一个被动,压根不是一回事儿。
他发朋友圈,可能是他此时所需,或应工作要求,又或急需发泄他的情感;
他不理睬你,也许是漏看了消息,组织不好语言,或是清空了小红点,事后忘了回复你。
更何况呢。
如果
在你眼里,对方没有及时回复微信,就表示他轻视、忽略、看不起你,是不是太草率了点?
如果
你只是因为,他偶尔点赞、评论或转发,就认定对方是知己是挚友,又是否太浮于表面?
想来,真正的关心和在乎,是知晓你的狼狈,体谅你的心急;是可秉烛夜谈,也可雨里狂欢。
那些鼓吹着 “不回微信前,请别发朋友圈”的人,他们真正在意的,并非对方多么情商低、没修养,而是害怕自己被嫌弃、被漠视——
就像一道鬼影。参与着,飘忽着,却再无存在感。
像我和闺蜜阿星,就是那种几个月不联络,再见面却熟络亲切的知己。
我俩都知晓彼此在社交的懒,相处的慢。便也不会苛责,对方昨日忘回的讯息,上周没听的语音。
记得前段时间,我状态不太好。身体抱恙,琐事缠身,每天怨气藏不住。便只好隔三差五地,发微信骚扰她,叨叨自己这里烦、那里乱。
然而发了数十条消息,阿星却只字未回。
本以为,她屏蔽了我的信息,懒得收下我这波负能量。未曾想,三天之后,阿星给我来了电话,“你做好心理准备,我要跨过半个中国,来看你了!”
当时我鼻子一抽,眼泪吓了出来。便恼她,那你干嘛不回我啊?都以为你不要我啦。
闺蜜在那头,扑哧笑了,你这丫头片子,劝你一百句,还不如见面来个大熊抱。
那会儿想想,还真是。
回与不回,发与不发,也许并不能说明什么。
微信的存在,既会拉近距离,也会竖起屏障。
当你看不见我的情绪想法,当我触不到你的真实处境。默契和理解,才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