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思小妞在阅读第一专栏分享的第28篇好文
我们总以为,一个人的性格是天生的。看完这篇文章你会发现,性格不但复杂、多变,并且会决定我们的命运,甚至寿命……
这两天,广东高考生曹某伪造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新闻闹得沸沸扬扬。高考只考了235分的他,收到了清华大学人工智能技术专业的大学通知书。家里人很是开心,又是放鞭炮、又是在村里广而告之。惊动了当地教育局后,才发现这份“录取通知书”竟然是他伪造的。网上对这件事的评价各种说法都有,有的网友评价“曹某自己学习几斤几两,没数么?”,也有的网友认为“这是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缺失的鲜活案例,真的是对儿子一点都不了解。”而我很认同知乎上一位高赞答主的看法:孩子可能有心理问题,比起分数,这是更应该关注的。▲ 图源 | 截图自知乎答主@我们不吃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该生是个“惯犯”,中考就曾欺骗别人考上了湛江一中;而且从查分P图到伪造录取通知书一气呵成,非临时起意;如果只是为了骗生活费或者让父母高兴,完全可以伪造其他学校,降低暴露的可能。种种表现都说明曹同学“不简单”,但在老父亲口中,“儿子平时很乖,没想到会欺骗自己。”可见,孩子性格、心理早已不是当初父母肉眼所见那般。不知道曹同学接下来的路会怎么走,但可以料想如果他不改变这种伪装的心理和性格,无论是求学还是就业,未来的路上会再次摔倒。我们总以为,一个人的性格是天生的。父母内向生出的孩子多半也内向;爹妈是急性子,孩子八成也是火急火燎的人;孩子从小乖巧、不让人操心,长大后想必也是个省心的人。但看完BBC的纪录片《性格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Personality)后,你会发现,性格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这个由多种人格特质组合而成的综合体,不仅可变、可控,其中性格里最为重要的特质——乐观与悲观,对我们的寿命和命运会产生巨大影响。为什么小时候自己明明是个单纯、快乐的孩子,长大后会变得如此焦虑、悲观、甚至厌世?这是纪录片的主人公迈克尔想了解的。孩童时期的迈克尔真的很开朗、乐观,和哥哥一起各种玩耍,性格中丝毫看不到阴郁的部分。他的原生家庭也是幸福的。母亲矜持但对孩子充满爱心,父亲开朗,虽然没有想母亲那样对孩子投入全部,但也尽可能多的陪伴自己的孩子、不缺席孩子们的成长。按理说,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应该是积极、乐观、对世界充满好感的人。但四十年后的迈克尔却成了一个很难拥有快乐、经常觉得压力巨大、对一切感到焦虑、非常悲观的人。这四十年里,他的人生经历过什么纪录片未表。但用那句名句“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我们可以理解迈克尔的改变。不顺遂的工作和生活、婚姻和育儿上的触礁、自己的健康状况和日渐衰老的父母,这些都可以让一个过去无忧无虑的孩子变成一个对生活苦大仇深的成年人。可迈克尔性格的转变让他实在太痛苦了。他总是再为没有发生的坏事担心,以至于无法享受当下的生活,珍贵的家庭时光也经常被他错失。纪录片里有个很小的例子,足以说明迈克尔有多“不正常”。他和一群已经退休的高龄老人聊天,说起很担心自己退休后的生活。害怕自己得病、穷困潦倒。他问那些老人家,你们不担心这些么?这种悲观、焦虑、杞人忧天的性格甚至影响了迈克尔自身的健康,长达15年的失眠困扰着他。他“遍寻名医”乃至“久病成医”,却也无法改变睡眠质量差的问题。
性格的改变导致他心理状态很差,而心理问题又导致迈克尔生理上的不健康,真是塔罗牌效应。为了改变现状,过去几年里,他不停尝试各种身体治疗,从健身到斋戒,但效果始终不明显。心病还需心药医,所以迈克尔最终还是决定从内解决,转心理治疗。迈克尔意识到自己是个悲观主义者,但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他专门去做了测试,确定不是自己臆想、夸张。首先,他来到高校,找到研究乐观心理方面的权威专家伊莲教授,测试他的脑电活动,实验结果表明:迈克尔对消极消息的关注度非常高,更容易悲观、焦虑、有时候会神经质,是典型的悲观主义者,毫无疑问,这种底色消极、且过于容易悲观、焦虑的性格会大大影响一个人的人际交往以及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事实也证明,就连去KTV 唱歌这种原本放松和轻松的事,也会让他倍感压力和焦虑,脉搏变快、全身轻微颤抖。然而,一个人的焦虑、压力和紧张你未必能从外表看出来。他们有可能会用经验和一些技巧隐藏起来,让旁人不知晓。然后,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早已波涛汹涌、翻江倒海。迈克尔正是如此。他看上去的镇定自若在波士顿实验室的测试中被戳穿了。波士顿实验室的罗丝教授让迈克尔戴着可测量情绪的手环与她聊天。手环通过捕捉皮肤的敏感度和温度的细微变化来对他的情绪状况进行监测,就像在身体内部安装了一个可穿戴的显微镜一样。监测数据表明,谈话自始至终,迈克尔的情绪都是紧张、焦虑的。他一直觉得自己是冷静的人,但数据证明,他的大脑和身体始终持续在高度紧张中。这种让身体和大脑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焦虑的状态,不仅会影响一个人的生理健康、与外部世界的互动,甚至会缩减寿命。从牛津大学和耶鲁大学共同开展的一项为期40年的社会实验证明:对于衰老持有积极心态的人会比其他人,多活七年半的时间。求生、求好是人的本能,迈克尔也不例外。希望自己的性格能变得更温和开放、自己能更快乐、能睡个好觉。
带着这些美好的期许,迈克尔开始踏上寻求改变自己性格的治愈之路。性格真的可以改变么?难道不是娘胎自带、一锤定音的么?这个结论是在该医院一直在研究双胞胎这个特殊群体的基础上得出的。如果性格完全由遗传基因决定,那么相同DNA的双胞胎成长于同样的家庭环境,应该会养成一样(至少相近)的性格。但蒂姆教授的研究发现,一对拥有相同DN的双胞胎姐妹,20岁以前一样的生活环境。但多年后,一位乐观、快乐,一位却患上了抑郁症。蒂姆教授告诉迈克尔,基因并不是我们认为的一成不变的。在我们的一生中,生活经历和环境会改变我们的基因。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变化,一些基因被激活、一些基因被关闭。也就是说,通过对环境和经历的干预,我们可以改变基因,由此来改善性格。也就是在频繁变换的愤怒和微笑表情中,训练自己尽可能快地找到微笑表情。这项训练目的是训练自己对积极信息(笑脸代表)的关注度,以此来减轻悲观倾向。研究显示,参与认知偏见修正后70%的参与者悲观情况有所改善。“冥想”这个词最近二十年特别火,有关冥想的研究也是矛盾重重。迈克尔去拜访了一位僧侣,也是一位冥想专家,对这项活动还是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如果冥想这么简单就能改变人的性格和心理,如此好用为什么参与的人还是不多?僧侣答复:难点在于坚持。而最新的研究证明,长期冥想的人,不仅心理状况会得到提升,大脑也会出现变化——与情感控制有关的脑灰质会增加、同时处理积极情绪的左前额叶皮质活跃度也会增加。冥想并不高深、复杂,只需要每天抽出10分钟,什么都不做、放空自己。就这样,将信将疑的迈尔克开始了自我训练:每天10-20分钟的冥想,加上一周三次的认知偏见修正(家里电脑安装上该程序后在家就可以操作)。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七周后,迈尔克再去之前的大学做脑电监测,数据显示:他对生活中积极的信息更敏感、更关注;而且右前额叶的活跃度降低,这意味着他的消极想法和情绪显著改善(教授认为,这可能与他练习冥想提升了专注度有关)。最后,教授得出结论:迈克尔从一个悲观的人开始迈向乐观派。常言道: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的人生成败与幸福取决于很多因素,但性格无疑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每个人的性格上都有一些小黑点,它们干扰着我们迈向更好的前方。
正如伪造清华录取通知书的考生曹某一样,可能他造假的初衷是为了让父母开心、让自己能“名正言顺”地在父母的支援下在大城市生活。但他性格里不纯真(也可以说偏幼稚)的缺陷,把自己和父母都带入了丑闻。
如果他能从这次经历中吸取教训、如果他的父母能更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层面,我相信,这次风波对刚成年的他来说,只是漫长人生道路上的一次小颠簸,不足畏惧。
其实长久以来,我们都在想尽办法、通过各种技能和方法来与自己不完美的性格做斗争。从培养习惯减少不必要的精力损耗、到积极心理学、正念的力量,层出不穷。事实证明,性格是可变可塑的,最轻松简易的方法就是:如果我们能够用更积极、乐观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回馈于我们更多的温柔和善意。
而这种视角的养成除了基因决定部分外,培养起来并不困难,我们需要做的就是:
1.在每天奔涌而来的万千信息中,选择性地屏蔽掉那些消极、悲观的讯息,努力去关注积极的信息、刻意让自己寻找当下的小美好,并享受其中;
2.在繁琐忙碌的一天中,给自己的大脑留白十几分钟,让它去放空、发呆,与这个世界短暂切断联结。
改变命运,不仅可以靠读书;拥有一个好性格,同样可以改写自己的命运、终身受用无穷。因为知识会被更新、淘汰,而一个好性格里包含的所有——美好的品质、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才是我们行走于世上那颗笃定的内核。
* 作者:思小妞,阅读第一专栏作者,育有一子,已出版《一辈子很长,要活出高级感》、《即学即用:职场新人通关密码》、《焦虑突围:如何利用焦虑过好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