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拳手,「微信」和「裂变」,前者给后者下了一记重拳。
微信发布公告,要重点处理利诱分享朋友圈打卡的行为,点名批评了很多付费阅读打卡的产品,比如曾经风靡一时的薄荷阅读等,导致这些产品纷纷发布公告取消朋友圈打卡的行为。
微信的这一行为,让裂变圈、运营圈、营销圈震惊,让某些行业甚至感到恐慌,比如知识付费和教育培训。
很多人哀嚎「裂变已死」。
各垂直领域公众号、各路大V也都在发各种解读和预测,都在警告说以裂变为主的获客模式即将过去,劝各位多做产品,多做服务,多做口碑。
他们说的都是对的,因为裂变玩法的大规模普及,着实让一些人赚到了快钱,拿到了流量,割到了韭菜,但也破坏了微信原有健康的生态和环境,漠视了商业本来正常的发展和规律。
所以,在大家普遍担心裂变可能会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回顾和总结一下我们用过的那些裂变玩法,也变得有了些许意义。
关于裂变的含义,其实是非常容易理解的,甚至可以上升到哲学高度,常有人拿道德经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解释裂变的本质。
这些都是过度解读,裂变就是运营中常用到的获客工具、运营流程中的常见一环,没有值得深度解析的。
所以,到底什么是裂变,直白点说,就是老用户带新用户,简称「老带新」,高大上一点,是「病毒传播」、「指数型增长」。
不过,在裂变风靡的两三年里,裂变的玩法确实是层出不穷、眼花缭乱,每出现一种新玩法,就有大量跟风者出现,显然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焦虑是不可能的。
那么,究竟有哪些裂变玩法出现过呢?我们先做一个大的分类,然后再依次解读。
关于裂变的玩法,我个人分为两大类,主要依据的是对分享行为的节点判定,分别是推荐式裂变和邀请式裂变。
什么是推荐式裂变?简单来说,就是用户分享完传播载体就可以获得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激励,不对分享后是否真带来用户做考核。
那什么又是邀请式裂变?这就更好理解了,即用户分享完传播载体后,必须完成对用户的吸引,否则得不到激励。
所以,判定某一玩法是推荐式裂变还是邀请式裂变,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看它的激励节点设在了什么环节,是分享后就有,还是分享并带来了用户才有。
当然,推荐式裂变和邀请式裂变只是裂变的初级分类,两个类别分别还有更详细的划分,接下来就分别拆解推荐式裂变和邀请式裂变。
推荐式裂变的玩法,主要有两种,一个是强制转发,另一个是主动传播。
2.1 强制转发
强制转发类的裂变玩法,其基本套路是以需求或福利作为诱饵,迫使用户被动分享,分享成功后就可以获取,较为成熟的具体玩法有社群裂变、打卡分享、单享裂变和复活闯关。
社群裂变:用户进群后被强制分享,并且要截图发群审核,典型案例是凭此玩法获取千万用户的有书共读。
打卡分享:每天强制分享朋友圈才算打卡,坚持到一定天数返还学费或给予奖励,比如各类xx阅读、xx单词,现已被微信整改。
单享裂变:某一具体产品或一部分,分享后即可免费获取,比如微信读书的「分享免费听书」。
复活闯关:常见于闯关类的游戏小程序,比如弹珠王者,只要分享小程序到微信群就可以获得复活机会,继续游戏。
2.2 主动传播
主动传播是接触用户情绪驱动的裂变玩法,是常说的社交裂变,比如用户通过分享某一个H5测试结果,就能获得满足炫耀心理等精神奖励。
主动传播常见的玩法,主要分以下
五类
:
挑战类:
用户需要完成某一具体挑战,比如画一幅画,完成的越多,排名越高,虚拟奖励越多,并且生成展示成绩的海报供其转发,属于荣誉驱动,典型案例是猜画小歌;
测试类:
和挑战类很像,但只需要做一些难度不大的题目,结果呈现的往往是对用户的行为、性格等的解读,利用的是心理暗示,属于标榜自我,是目前H5应用比较多的玩法;
公益类:
利用人们的爱心、同情心等作为驱动传播的玩法,典型案例是曾经刷屏的「保护中华田园犬」小程序;
个性类:
用户可以自己调整如个人肖像、着装、睡姿等行为的裂变玩法,满足的是自我实现的需求,比如网易出品的「睡姿大比拼」H5就是个性类;
盘点类:
利用用户在某一产品的行为大数据生成的总结性产品玩法,也属于荣誉驱动,比如支付宝的「年度账单」。
以上就是推荐式裂变的主要玩法汇总,每一细分玩法都有大量案例,读者可自己寻找和对标。
邀请式裂变玩法,是裂变中分类标准最不一的,既可按照模式分,也可按照场景分,为了让分类有一定说服力,我采用《流量池》作者杨飞提出的裂变分类方法:复利式、众筹式、共享式。
3.1 复利式
所谓复利式,指的是参与裂变的双方互惠互利,比如你邀请朋友买东西,相互各得福利,而根据互惠的逻辑,可以盘点出这几个玩法:
赠一得一:
邀请好友购买或直接送给好友,自己就能得到和好友相同的福利,比如瑞星咖啡的送ta咖啡、趣头条的「收徒」拉新、VIPKID的推荐有礼等。
互惠裂变:
与邀请的好友成为绑定关系,只要好友消费,双方均获得收益,典型案例是神州专车的「U+司机」招募活动,凭此玩法招聘到6万多司机。
个体福利:
用户分享后免费获取,好友通过分享渠道如邀请码等也能免费获取,可参考的案例是喜马拉雅的「分享免费听」、「百万英雄」等直播答题的复活卡玩法。
群体福利:
个体福利玩法的升级版,模仿的是微信红包,是app裂变的主要方式之一,比如饿了吗等外卖平台的裂变红包、瑞幸咖啡的游戏化发券、微信支付的社交立减金等。
3.2 众筹式
所谓众筹式,指用户需要好友的帮助才能获取奖励,在好友帮助的过程中完成邀请裂变,即人人帮我,包含了大部分付费裂变玩法,比如拼团、分销、解锁、砍价等。
拼团:
需要一定数量好友抱团付费或参与才能获取产品(也可以是机会,比如组队抽奖)的玩法,是目前最适合中国式熟人社交关系的模式,典型案例就是拼多多,当然也逐渐用于其他行业,比如在线教育平台ahaschool等。
分销:
知识付费、社交电商等最基础、最常用的玩法,用户只需要邀请好友购买产品即可获得收益,最多二级(三级以上犯法加封杀),典型案例是新世相的营销课。
解锁:
也叫任务宝玩法,基本逻辑是用户要请一定数量好友完成某一行为(如关注公众号、加个人号、付费等)即可获取奖励,是公众号增粉的基础手段之一,常用其他名头,比如助力、集赞、投票等。
砍价:
一种营销性质非常浓的裂变玩法,和群体福利一样,都是抽奖逻辑,需要邀请好友以“砍价”形式揭开砍掉的价格,本质还是“人人帮我”,是拼多多、淘集集等裂变大户又一惯常手段。
集卡:
可以看成是砍价玩法的变种,只不过从“砍一刀”变成“翻一翻”,要么邀请好友翻,要么邀请好友参加后自己翻,同样是需要他人帮助,比如春节期间各家app的集卡领红包、连咖啡的邀人拆红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