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发生了一件令人悲痛不已的事情。
5月10日上午,在上饶市一小学内,一个41岁的男人持刀刺伤了一个10岁的男孩。
由于伤势严重,还没等到救治,男孩就失去了呼吸。
事后查明,那个持刀伤人的男人,是一位女同学的家长。
而这场悲剧的原因,居然是他的小孩与受害学生刘某宸之间,发生了纠纷。
因为同学间的纠纷,一个孩子失去生命。因为孩子间的矛盾,毁了两个家庭。
这条新闻看得人非常难过。
我们理解家长疼爱女儿,想要为女儿讨公道的心情。
可是当孩子之间发生矛盾,家长却选择如此决绝的方式,不仅害了一个孩子伤了另一个家庭,还可能葬送了后半生陪伴女儿的时光,给女儿留下一生的阴影。
其实,孩子之间经常发生纠纷,有许多被同学欺负的事情。
有些家长非常疑惑:“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教孩子?我是教孩子不打人,要排队,要友爱分享,做个文明人。
我的孩子从来不抢别人的东西,不打人,可是别人的孩子要来抢他的东西,还打他。
我的孩子不知道回击,就让别人抢,我该怎么教孩子呢?”
其实孩子在遭人欺负时,不敢反击或者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是很常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天生的性格原因,也有后天教育不足的因素。
我们大多数时候总是在教孩子照顾别人的感受,却忽略了另一个方面——教孩子维护自己的权利。
那么,该怎么教呢?
权利意识的根本基础,是自我意识和自信
这两点是需要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的,孩子若缺乏自我意识和自信,就很难做到维护自我。
让孩子明确权利和界限
尽早让孩子明白自己拥有哪些权利,别人又拥有哪些权利,并明确人与人之间的界限。
别人的玩具你未经允许不能随便碰,但是你自己的玩具,或者,你正在玩的公共玩具,别人也不能未经你的允许就随便抢走。
你不能打别人,别人也不能打你,等等。
此处有一点很重要,就是:
在教孩子认识自己的权利的同时,也要学会尊重别人的权利,学会接受别人权利范围内的拒绝。
北京地铁里那个男孩,因为陌生女孩不把鸡排分享给他吃,就把女孩往铁轨里推的行为,明显就是分不清人与人之间界限的行为。
我猜他妈妈平时肯定也是能说出:“把你的玩具借给我儿子玩一下怎么不行了?”“这个钥匙扣好漂亮,我儿子喜欢,你就送给我儿子吧!”这种话的人。
一定要教导孩子,行使和维护自己的权利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不能践踏别人的权利。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
向孩子示范如何维权
0-3岁的孩子,由于语言和认知能力有限,当他们的权利被侵犯时,他们还不具备采取建设性的行动来解决冲突的能力。
这期间,家长的行为尤为重要,孩子需要我们的引导或者向他们展示可以怎么做。
比如:“这个玩具我的孩子正在玩,你不能就这样抢走。请把它还给我,等我的孩子玩完了,我们可以给你玩。”
以前悠悠想玩秋千,等了很长时间别人还不让,我总是鼓励她:“你去问问他们能不能让给你玩啊。”
其实,我鼓励悠悠去问,只不过是在掩饰自己的胆小罢了。我自己不好意思问,才把女儿往前推。
但是很奇怪,无论我怎么鼓励,悠悠都做不到。“秋千事件”后,我痛定思痛,决定改变自己。
我想,如果我自己都做不到替孩子维权,又怎么说服孩子做到?她还那么小,只有我先做到,她才能从我身上学会。
后来我会主动对霸占秋千的人说:“悠悠已经等了很久了哦,你们玩了这么长时间,是不是轮到她玩了?我们要轮流啊。”
有一次在游泳池,几个孩子拿了我们闲置在一旁的球玩,这也挺正常的。但是玩着玩着他们把球越抛越远,甚至有带走的迹象。
我只好抱着悠悠追上去,告诉他们:“这是我们的球,你们已经玩了一会了,现在我们想玩了,请还给我们。”
当然,每次做完后,我都会跟悠悠说一句:“以后你也可以像妈妈一样,去维护自己的权利。”
我希望让悠悠看到,妈妈是如何在维权的,也希望她能从我的行动中汲取勇气和力量,最后转化为自己的行动。
教孩子用语言表明态度,把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大声说出来
当孩子的语言能力进步到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就应该鼓励孩子多使用语言来维权了。
当孩子被打被欺负时,德国是不提倡家长教孩子打回去的。
原因很简单:“打回去”这一招,会阻碍孩子的情商和社会能力的发展。
试想一下,如果孩子发现打回去很有效,每次只要打回去,别的小朋友就不敢打他抢他的玩具了,那这个孩子还有什么动力去想别的办法来解决矛盾和冲突呢?
难道以后长大了也要靠暴力来解决问题吗?
拳脚相向肯定不是成熟的成年人解决矛盾和冲突的最佳方式,沟通才是。
因此,家长平时在家里要多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允许和尊重孩子说不的权利。
被打了,要大声对打人者说:“停!你不能打人!打人是不对的,我不允许你打我!”
玩具被抢了,要大声对抢玩具者说:“不!这是我的玩具,你不能抢!请立刻把玩具还给我!”
同时配合使用“停”的手势,表示启动自我防御。
在被侵犯的第一时间,坚定而明确地用语言和手势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让欺负人者感到“哎这人不好惹啊,我还是算了吧”,可使孩子免于受到再次侵犯。
要知道,这种面对侵犯大声反击的能力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轻易做到的,这需要很多的练习。
自我防御课程里面就有专门这样一个模拟环节,让孩子对侵犯者大声说不,大声拒绝,把自己的感受和立场喊出来!
很多孩子一开始都喊不出来,要经过不断的练习和鼓励才能慢慢做到。
我们在家也可和孩子做一做这样模拟的被欺负的练习,练得多了,才能在真正发生的时候立即派上用场。
向他人求助
在做了第四步后仍不能解决问题的,就应该鼓励孩子去向老师、家长或朋友求助了。
向别人求助也是一个方法,并不丢脸。
看了今天这篇,我想一定又会有人说:
“你今天写的不是跟之前写的相矛盾吗?一下教人培养同理心,考虑别人的感受;一下又教人自私,不把玩具让给别人……”
矛盾吗?
同理心非常重要毋庸置疑,但并不意味着要对别人一味迁就、委曲求全。
在不牺牲自己权利的前提下,去尽量照顾别人的感受;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去尽量维护自己的权利。
这其实是最符合人性的,人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自私的一面。不论善良还是自私,都应有个度。
培养孩子的权利意识,不是教孩子自私,而是让孩子明白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