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际循环
《国际循环》于2004年创刊,由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担任总编辑,以“同步传真国际循环进展”为办刊宗旨,以循证医学理念为指导思想,采用全媒体组合报道模式,致力于为国内广大心脑血管临床、教研人员搭建一座与国际接轨的桥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温州都市报  ·  一天跑9家,男子直呼:比上班赚多了!但需警惕 ... ·  13 小时前  
看天下实验室  ·  又傻又可爱的AI宠物,治愈人类主人 ·  4 天前  
看天下实验室  ·  又傻又可爱的AI宠物,治愈人类主人 ·  4 天前  
上海法治报  ·  假期预计收入2.45万!网友晒春节喂猫“排班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国际循环

引领“心”诊断,共筑“心”防线:心脏标志物检测助力CVD诊疗高质量发展

国际循环  · 公众号  ·  · 2024-04-29 17:07

正文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当前,心血管疾病(CVD)仍是中国城乡居民的首要死因,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CVD [1] ,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升高。国家卫健委等部门联合制定的《健康中国行动 —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明确目标:到2030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到190.7/10万及以下 [2] ,该目标与当前现实尚存在显著差距,防控工作任重道远。


检验医学是疾病诊疗的重要支撑平台,也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检验医学的发展对于提升医疗质量、患者体验、医院管理、临床科研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在CVD领域,随着临床研究和循证医学的发展更新,心脏标志物检测的价值日益凸显,在早期发现、诊断、治疗监测到随访的全病程管理中都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为CVD诊疗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防控关口前移

抓住“窗口期”



每个人都有罹患CVD的可能,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患病风险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逐渐累积。据推算,我国CVD患者人数约3.3亿,与此同时,成人高血压患者约2.45亿,成人糖尿病患者约1.298亿,血脂异常人群超过4亿,潜在风险人群数量庞大 [1]


CVD作为一种疾病,前期发展具有隐蔽性。在出现临床症状之前,会先出现亚健康状态或前疾病状态等各种过渡状况。如果有效抓住CVD发病前的亚健康“窗口期”,就能赢得抗击潜在风险的重要机会。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是CVD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也是最主要的可控、可逆转的代谢性危险因素。对高风险人群进行定期、精准的实验室检测,及早发现并进行干预,可有效扼制疾病的进展。


研究显示,心脏标志物高敏心肌肌钙蛋白(hs-cTn)水平升高可预测表观健康人群未来的心血管事 [3] 。在普通人群中,即使hs-cTn在正常范围内小幅升高,也可以预测无症状个体的CVD和死亡的长期风险,被推荐用于经传统心血管风险分层中的中风险普通人群心血管风险分层,预测心血管事件 [4]


作为心衰疾病管理的关键标志物,N末端前体B型钠尿肽(NT-proBNP)已被国内外指南共识一致推荐用于心衰高危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酗酒史等)的早期筛查。对于高血压患者,死亡风险随着NT-proBNP水平升高而升高 [5] 。无论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NT-proBNP筛查均可延长60岁以上心衰患者的预期寿命 [6]


此外,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和NT-proBNP水平与糖尿病早期及糖尿病患者的心衰风险高度相关,基于标志物的风险评分可识别心衰高风险的血糖异常个体,并为有效预防干预措施提供决策信息 [7]


诊断急性胸痛

精准检测不可少



急性胸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占三级医院急诊室就诊疾病的20%~30% [8] ,具有临床表现不一、病情变化迅速、危险性差异悬殊、预后与疼痛程度不完全相关、救治时间依赖性强等特点 [9]


据了解, 引起胸痛的疾病高达50多种,精准诊断出高危胸痛患者是首要关键环节。急诊科作为急性胸痛救治的第一站,需快速评估、准确鉴别并科学处理,实现高效救治及合理分流。


《急诊胸痛心血管标志物检测专家共识》建议:针对表现为急性胸痛或伴呼吸困难的急诊首诊患者,除常规心电图外,推荐hs-cTn、D-二聚体、NT-proBNP三项标志物的检测,以便对患者进行鉴别与诊断、危险分层、预后评估和治疗决策。


TRAPID AMI研究事后经济分析显示,与急诊科护理标准相比,0小时/1小时快速分诊算法(将Elecsys hs-cTnT作为急性胸痛患者排除或诊断指标)能够减少连续血液采样、心电图、影像学研究相关成本以及用于调查疑似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时间,每例患者急诊科住院时间减少33%,医疗成本节约超过38% [10]


目前,中国已发布多部指南或共识推荐心血管科、急诊科和其他科室应用hs-cTn检测。然而,据粗略统计,当前国内hs-cTn使用率仅31% [4] ,尚待普及。


改善心衰患者预后

密切随访是关键



作为CVD“最后的战场”,心衰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再住院率高等特点,约1/8患者在30天内再入院,超1/3患者在6个月内再入院,逾1/2患者在5年内死亡 [11-13] 。出院后管理是改善心衰患者临床结局的重点,患者病情稳定后仍需要监测,每天评估心衰相关症状、容量负荷、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根据心衰的病因、诱因、合并症,调整治疗方案 [14] 。然而,当前我国心衰患者出院后随访预约率仅24.3% [15] ,院外管理现状与指南推荐存在较大差距。

近期,一项发表于《柳叶刀》的多国、开放标签、随机、前瞻性临床试验STRONG‑HF研究结果显示,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强化治疗组(心衰住院患者计划出院前2天内早期启动指南指导的药物治疗,并在出院后2周内滴定至最大耐受剂量、出院后2个月内密切监测随访Elecsys NT-proBNP等指标的情况下)6个月全因死亡或心衰再入院的相对风险降低34% [16] 。NT-proBNP已成为判断心衰患者是否需要提高药物剂量的关键指标。

检验医学的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健康。积极应用最新的研究证据与精准的心脏标志物检测手段,有助于优化CVD患者的全程管理。随着临床与检验进一步加强紧密合作,CVD疾病负担下降的拐点有望尽早出现。




作为全球体外诊断领域的领导者,罗氏诊断致力于以高医学价值的创新诊断解决方案,助力中国医疗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在CVD领域,罗氏诊断率先于2003年在中国推出NT-proBNP检测,并于2009年引入国内首个“高敏”试剂——hs-cTnT,多年来持续支持中国心衰学院,现已完成多达91项CVD疾病临床路径搭建,始终引领“心”诊断的发展与创新。基于这一系列里程碑式的突破,罗氏诊断重磅发布心脏标志物全新品牌——“氏界向心力”,承诺将继续深耕心血管诊疗领域,通过不断迭代先进技术,推动前沿研究,携手多方力量共筑“心”防线,为推动我国CVD诊疗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动力,造福更多中国患者。


图. “氏界向心力”品牌发布仪式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可查看)

1.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概要. 中国循环杂志. 2023; 38(6): 583-6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

3. Willeit P, et al. High sensitivity cardiac troponin concentration and risk of first ever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154,052 participants. J Am Coll Cardiol. 2017; 70(5): 558-568.

4. 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心血管专家委员会. 心肌肌钙蛋白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杂志. 2021; 101(37): 2947-2961.

5. Paget V, et al. 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a powerful predictor of mortality in hypertension. Hypertension. 2011; 57(4): 702-709.

6. Walter E, et al. Cost-effectiveness of NT-proBNP-supported screening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in patients with or without type 2 diabetes in Austria and Switzerland. J Med Econ. 2023; 26(1): 1287-1300.

7. Pandey A, et al. Biomarker-Based Risk Prediction of Incident Heart Failure in Pre-Diabetes and Diabetes. JACC Heart Fail. 2021; 9(3): 215-223.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