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霍老爷
人丑本该读书,嘴贱偏生话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胖东来回应所售红色内裤掉色过敏 ·  15 小时前  
界面新闻  ·  2024年全球黄金需求达4974吨,创历史新高 ·  20 小时前  
界面新闻  ·  2025年春节假期国内出游5.01亿人次,同 ... ·  21 小时前  
王路在隐身  ·  每天3万步是什么概念? ·  2 天前  
界面新闻  ·  小鹏超理想,造车新势力1月销冠易主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霍老爷

在未来,你是有工作的那个么?

霍老爷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8-09-05 21:35

正文

置顶霍老爷,做最有思想的野蛮人

唯有非凡之人,方行非常之事



工作辛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身边总有一些人:


“他们有精力,像精准的发条,从容淡定间把工作完成的分毫不差; 他们健谈,看得透身边的人,也知道社会的热点;他们懂生活,定期旅行,也把家庭活动发在朋友圈……”


你也曾在歆羡之余试图模仿,可是手头枯燥的报表,电脑辐射给你的一脸油腻,很快让你打回原形。

 

大部分人在工作,而少部分人懂工作。

 

大部分人跪舔“狗屎工作”而不自知,而你,即将脱离这一大众。



01

什么是“狗屎工作”


怎么判断我们做的是不是“狗屎工作”呢?


美国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DavidGraeber)在新书《狗屎职业论》(BullshitJobs:ATheory)里这么描述:

   

“狗屎职位是一种完全无意义、不必要且有害的带薪职位,哪怕职员本人也无法证明自己工作存在的意义。作为职务的一部分,职员感到自己必须假装这并非事实。

 


事实上,作者已经无比宽厚的把“狗屎职业”的裁判权交给我们,无奈聪明的狗屎工作者一点就透——公司里每天朝九晚十、996、确为什么都没做而焦虑的人。


事业单位里扫描报表,对一件没有做的事写上万字汇报的“有闲阶级”,网络上只认得粉和黑两色,为别人叫嚣的水军……都是踩了“狗屎”的幸运儿。唯一不幸的是,这样的幸运儿太多了。

 

我们不是迷失在工作里,就是迷失在意义里

 

狗屎工作者自知生活没有意义,可是又在习惯和生活压力的驱使下重复着生命。谁不想都想做自己,可是真的行动起来,又有太多顾虑,离职申请修改了三遍最后投给了垃圾箱,自认越活越怂。


偶尔会安慰自己,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在平凡的岗位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情,大家都是社会的螺丝钉,可是耐不住做到工位的时候又把阿Q打回原形。

 

体力劳动伤身,狗屎工作伤心。

 

你也许会怪我:“拥有工作已经不易了,为什么还要这么残忍的用狗屎工作来伤害我?”

 

是的没错,拥有工作确实已经不易了,可即便我们说服自己:“ cherish your dogshit , 至少还没被别人铲去!”奈何阻挡不了“狗屎职业”在未来将自行降解的事实。



02

未来的我们还需要工作么


需要,又不需要。

 

看一下北欧各国的发展史,我们不难预料未来:人工智能、阶层下沉、国家福利,这其中的任何一项都能够大面积地取代“狗屎职业者”,将不会再有“狗屎工作”这些劳什子了。

 

造成的结果是什么?在“物以稀为贵”的市场规则之下,工作在未来势必是奢侈品,而只有拥有非凡才能的少数人才能在新一轮的洗牌中屹立不倒,成为“奢侈品一族”。

 

“正如你所说,北欧现在很多人没有工作,可是失业福利比我自己挣的还多,未来像它们那样,摆脱狗屎工作,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何谈焦虑啊?”

 

是的没错,不工作宅在家,成天享受着现在全勤才能换来的周末时光,想想确实快乐,而这种乐,不过是少数有产阶级塞给中下层群体的奶头乐,快乐水,麻痹了一时,清醒后的痛苦,则不是凭借一己之力轻易消解的。


不扯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也不必在生活的意义上大做文章,就只是扪心自问,一个只能做狗屎工作的人,有多少被迫成了“单身狗”,在未来狗屎都没有的岁月里,还指望能抱着心上白月光取暖么?(抱歉,我忘了白月光是拔凉拔凉的)

 

说到底,人的幸福感就在“获得”和“释放”的张力中。当获得足够的物质条件,人们释放自身能量的需求也在增加,人们会希望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有所用,做慈善就是这种道理,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获得新的满足,从而形成良性的情绪循环,也就是幸福感。

 


相反,一味地“获得”,人在频繁的快乐刺激下会产生空虚与厌恶感;不停的消耗自己,没有相应的收获,又会激增人们的极端情绪——“堕落,亦或反抗,生存,还是毁灭?”

 

由此看来,未来若能“获得”一份工作,不仅仅是一个生产自身价值的途径,更是一个“释放”自我的窗口。可未来的工作是一件罕物,又岂是人人都能有的?



03

未来工作掌握在谁人手中


“我是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钉”很抱歉,未来使用的是智能螺丝,它有知道自己该钉在哪里的能力。

 

唯有非凡之人,方行非常之事。未来工作属于什么样的人?答案的关键,就在一个“唯”——只有不可替代,才能不被淘汰。

 

劳动与产值彻底脱离的未来,个人价值与工作将直接挂钩,个体独特性本身就是卖点,每个人的“身体”都可以成为“商品”。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找到自己的“独一无二”,成为有自我创造力的人。

 

“我们都明白创造力是未来的第一生产力,但何为创造?”

 

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你以为的自我创造,其实只是在“造”。



近些年发展最为迅猛的新兴职业中,网红群体是最博人眼球的,他们的出场方式极具创造性:吃播上一口气吃八斤米饭——火;游戏主播痛快骂人——火;整容加滤镜,站着撒娇——能火;关掉美颜和滤镜直面惨淡人生的——也能火……有话题,就有点击量,有点击量,就能火。


可这种火,来得快,去的也快,头重脚轻根底浅的芦苇,即便出场方式多么特别,也算不得独特,算不得创造,反而走向了创造的反面——平庸与媚俗

 

虽然娱乐只是一个圈,但也有少数人能把这圈画圆满。周迅在《如懿传》里颜值被吐槽,然而奈何不住她凭借高超演技让豆瓣评分低开高走,让嫌弃她老了的黑子闭了嘴。


袁泉从没有话题,也没有炒作,沉浸在自己话剧表演中,而这种不迎合的做法反而散发出迷人的气质,比买热搜的人高了不知多少等级。


经历打磨并沉淀出的魅力,是最为奢侈的香水,即便在新人辈出的娱乐圈,也能一嗅便知,一眼识别。

 

真正的创造,不是急于“造”,就是能够到过去,找到自己的根,历经一番沉淀与打磨。

 

沉淀二字看似复古,实则是应对未来的关键。未来大工业生产时代里弥足珍贵的,便是日本文化提及的“一生悬命”的匠心精神,即一生只做好一件事,并将之作为生命的寄托。

 

追求极致皆为境界

 

有一个故事说,某人去日本一个小馆子吃饭,顾客在肯定饭店主人之后,也提到隔壁的一家老店,认为味道也一直没有变,而店主却偷偷告诉他,对面那家店200年前换了主人,味道是变过了的。


这家店主并不是在刻意刁难对方,他们在观念里和我们当下快节奏的人享有不同的时间维度。他们是做味道的人,把一种味道做到了极致,这背后是一颗不变的初心。



以下内容为广告

在阅读下文前,请确认您已年满18岁,请理性享用美酒



初心尤贵,有了跨越时间的心,才能有超越时间的力量。

 

1818年,时任威尔士亲王兼摄政王的乔治四世,向轩尼诗家族发出一张订单,预定一款非常优异的陈年淡色干邑,并提出了超高的要求: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