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槽边往事
和菜头的微信Blog,用于分享各种新鲜资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iPhone ... ·  昨天  
纯银V  ·  AI ... ·  昨天  
王路在隐身  ·  西毒AI渴望遇见真正的炼金术师 ·  4 天前  
t0mbkeeper  ·  今天就已经实现了 查看图片 ... ·  4 天前  
界面新闻  ·  小鹏超理想,造车新势力1月销冠易主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槽边往事

懂一点比全然无知更糟糕

槽边往事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5-02-06 10:48

正文

昨天我在《长新冠和睡眠问题》谈到长新冠对我心率的影响,有位读者给我留了这样一段话:
如果把自新冠确诊六个月以后的其他身体症状还要归结为长新冠的话,那等于是放弃认知判断了。与2022年大雪天徒步走出富士康的工人遭受的是同一种认知作战。
我回复他说:
能够无视多人报告,无视重复感染后的症状重现,也是把科学当做宗教自我洗脑到无边傲慢的一种吧?
他看到之后声调变得更高:
长新冠不是一个框,什么都能往里装。循证医学恰恰要求有充分的临床观察、研究数据、病理机制、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新冠两年之后还能把任何不舒服都归结为长新冠,你自己说这是医学还是认知作战?
我也就不再客气:
你眼瘸啊?看不到原文说我再次感染了?你拽那么多词有鸟用啊?原文放在那里你都不看,只能看到你自己想看到的东西,那你来干嘛?你是你宇宙的中心,出来干嘛?
回完这句话,我就直接把他给拉黑了,因为我认为一个人连我的原文都不愿意读一遍,自己树立个稻草人,然后表演殴打稻草人,这种人怕是没有任何继续沟通的必要。
其实我很好奇,在大流行期间他做了什么?他的循证医学、临床观察、研究数据、病理机制、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吧啦吧啦吧啦一长串大词,有没有帮助他决策打疫苗?决策打什么疫苗?有没有帮助他找到针对新冠的药物,有没有用这些药物保护家人和朋友?
新冠期间,我和朋友在群里经常读最新的医学论文,最终根据各自的情况决定要不要打疫苗,打哪一种。我们找到了辉瑞的印度仿制药,自己用了,家人用了,在最凶险的时候分给朋友和朋友家的老人用了,许多人得以保全---我们只是不会说那些大词而已,不是不会说,而是词语在现实里没有用,只能拿来开屏。我们学习知识,然后在现实里运用知识,我们更关心这个。
或者可以换个说法:我们更关心人。
存在不存在长新冠,长新冠有没有临床和病理学上的意义,和我没关系,医学家们慢慢研究,慢慢讨论去,希望能有上次研发新冠疫苗的速度就很好了。我作为病患,我关心的是我的苦。作为病愈的病患,我关心的是我遭受的持续的苦。并且,因为我所遭受苦而推己及人,去思维他人是否也在同样受苦。
针对自我的观察、比较、统计,都是粗糙的,不严谨的,肯定达不到实验标准。但我在家建个实验室,去找随机样本,建立对照组?还是我把自己送去实验室做对照组,被分析,被观察?对,是粗糙,是不严谨,但这是我自己在一线的观察。
是的,任何事情要进行归因都很困难,因为要很小心地去除干扰因子,证实存在因果关系。但我是个人,我不需要出论文,我只需要观察事件的重复发生,观察类似情况的复现,就可以建立简单的相关性---智人进化过程中等不到专家拿出严谨结论,需要自行根据粗略判断进行趋吉避凶的个体选择,于是才有了人类的今天。等不到哈维出血液循环论,之前几万年是不是就不包扎伤口了?
有没有长新冠,有没有药物可以治疗,对于学界这是可以慢慢讨论的问题,对于病人而言则是一个现实,需要即刻得到处理,而不是分析讨论。病家可以接受不存在长新冠的说法,那现实的解法呢?在哪里呢?没有解法,也不允许归因,否则就是不科学,就是反智,就是什么「认知作战」,这里有一句古老的英文智慧谚语送上:Can die how far die how far.
我认为如果在意人的话,那就要尊重现实,尊重一线。就像我在文章里谈到失眠问题,立即就有读者说自己在吃一种著名的助眠软糖---那是什么?那就是早期版本的抗过敏药,药物说明书上明确写了是治疗过敏,然而一线的病人吃完之后诱发困意,甚至把它作为安眠药物来用。
最后怎样呢?最后医药公司、医生接受了这种反馈,有了新一代抗过敏药之后,这些旧药利用嗜睡的副作用,变成了助眠药物。那怎么不教训病家不懂循证医学呢?不懂这,不懂那,说什么当助眠药物?要不要说那句「你的认知配得上你遭受的苦难」?
伟哥不也是心脏药物么?今天不也是把它的副作用当作主要卖点来使用?这里讲一个段子:我朋友认识一个北京心脏病医生,说这位医生频繁受到中年男性病患投诉。因为他会在处方里开伟哥给这种病患,完全是从针对心脏病的疗效和对症考虑,但是病患拿到处方一查药品名字,转身就去投诉:「该医生污蔑我那个不行!我明明就很硬!」。
现实就是许多人报告,感染新冠之后出现了心率提升现象。无论受什么教育,受什么思维训练,观察到一次感染后心率提升,二次感染后心率提升,那就是能下一个结论:感染新冠会导致心率提升。
循证医学、临床观察、研究数据、病理机制、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吧啦吧啦吧啦这些屁话我可以再抄三屏,但是能解决心率提升问题么?对,不是长新冠,不是后遗症,但是能解决心率提升问题么?我要放全量留言的话,估计满屏都是类似的个人报告。其中很多人也去看过医生,又怎么样?没病,没心肌炎,原因不明,原因待查,嘱病人回家休息,加强营养和锻炼,没了。那段屁话里的哪一个名词能帮助到他们?
即便长新冠的概念是错误的,心率提升的归因是错误的,这些错误的说法起码能提醒人们罹患新冠后注意心率和心脏健康,起码能提醒人们多戴口罩尽早吃特效药尽量不要感染---即便以上全错,站在人的立场上,他的不舒服不健康的状态能够找到一个名词去归因,也能让人感觉好一点,至少不会觉得是天罚或者是业报---目前解决不了,但的确是个病,不是大家都拒绝承认你在受苦,指责你无事生非喜欢哼哼唧唧。
说实话,我挺他妈讨厌这些「科学神教小将」的。你说他不懂吧,他懂一点。而一旦他懂了那么一点点,立即就要开始做人群区分。把自己和自己的同类划归为先进的,进步的一群,民众不听他们的话,就立即化归为愚民一类。自己在网上投胎做了个起子,见了谁都觉得像瓶子,随时随地就要上去给人「启蒙」一下,讲一下什么真正的「科学」。
真正一开口,循证医学、临床观察、研究数据、病理机制、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吧啦吧啦吧啦的概念滚滚而来,跟他妈念真言一样。你问他真正治疗过几个人,帮助过几个人,没有。就一张嘴,全程提供话疗,主要方式是教育民众,令其忏悔,接受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的吊打。我小时候看科普书,看到的人物都是科学之光。谁能想到,我长大了上网天天见到的却是科学之嘴,科学之牙,出街都不肯戴个嚼子。
说句实话,我觉得这些进步小将和那些相信共济会、蜥蜴人、地平说的人都是同类,无非是站位不同而已,无非是狂信的方式不同而已。而且,要我说前者还要更糟糕一些。正因为有这些小将在,我甚至收到来自医院护士的留言,留言里用自己临床的观察支持了长新冠的说法,但是千叮咛万嘱咐一定不要把留言给放出来。我能理解,那么多人不戴嚼子,换了是我我也怕。
而让有一线经验,有真实观察的人噤声,用「认知作战」一类的大帽子引发寒蝉效应,这是我所见过最不科学的事情了。
美国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是一句后世医生频繁引用的话---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真正懂的人,真正做事的人,反倒是非常谦逊,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所在。


题图标题:《小女孩的龙猫
创作者:和菜头的小肉手
AI算法提供:Midjourney V6.1
Prompt:Children's Book Illustrations, A cute little girl hugging with a huge blue cute Totoro --sref 2419859317 --ar 16:9 --p --s 1000 --v 6.1

槽边往事和菜头 出品
【微信号】Bitsea 
个人转载内容至朋友圈和群聊天,无需特别申请版权许可。
请你相信我,
我所说的每一句话,
都是错的
 禅定时刻

《小女孩和树懒

和菜头的小肉手
Midjourney V6.1
 南派三叔专区

南派,这张《春困》送给你。

 《槽边往事》专营店营业中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