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 | 本文解读部分作者为金融监管研究院专栏作者刘枫、研究员李晨;欢迎个人转发。未经授权,其他媒体、微信公众号和网站不得转载。
导言: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 <<西风颂 >>
导言:去年一月份票据行业刚爆发风险事件的时候,很多票据人觉得扛一扛就过去,但我们认为这是一次淘汰落后产能的行业大变革。如今,在2017夏至未至时,票据行业很多人觉得都要转岗干不下去了,我们恰恰认为票据行业的去产能快接近尾声,并坚信这必定是黎明前最后的黑夜,行业复苏指日可待。由央行筹建的上海票交所推出的诸多政策一旦落到实处,票据行业必定开始繁荣!
6月14日晚间,央行发布了5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统计数据报告和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5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18.66万亿元,同比增长12.8%。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13.04万亿元,同比增长12.9%,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低1.5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11万亿元,同比多增1264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610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78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326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566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47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396亿元,票据融资减少1469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1245亿元,同比减少3822亿,余额为4.49万亿元,同比下降7.4%,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626亿元。而根据央行发布的今年以来统计数据我们更能看出,票据总量正在加速萎缩。
(表一)
(表二)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余额的增速今年以来一直是负数(见表一),虽然虽然负增长的速度有所放缓,但是其总量在下降的趋势并没有根本性的得到逆转。同时,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的增量却呈现加速下降的趋势(见表二)。根据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融资回归表内,在去杠杆监管压力下,银行调节资金用途,缩减票据融资,5月-1469亿,1-5月累计-1.4万亿,较去年同期少增2.2万亿,可以说居民、企业端的信贷新增额度大都来自这部分。
但我们认为此次大改革,票据行业去产能已经接近尾声,逻辑有以下几点:
1、票据资产在当前银行各业务条线中(如同业业务、投行业务、理财业务等)具有领先意义。票据资产由于其操作灵活性、资产流动性等特点,在银行的各类资产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不仅体现在利率走势层面,还体现在行业的周期变化层面。票据行业是这一轮监管套利业务模式的领头羊,最早票据通过农信社模式“消规模”最红火的时候,同业业务、投行业务、理财业务才刚刚进入监管套利的发展初期。直到今年,监管套利业务模式才被整体清算,而票据行业早在2016年初就被监管机构严查,以至于行业整体开始萎缩。从数据上看,这一轮萎缩始于2016年2月,当时票据市场总量达到历史新高10.6万亿元,到今年5月的数据出来,票据市场总量下降到8.3万亿元。我们认为票据市场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未来的方向也已经明朗,即央行筹建的上海票据交易所。
2、票据行业的利差空间逐步恢复,行业去产能的过程快接近尾声。虽然2017年票据利率大幅上涨,让很多错配的机构亏损不少,但客观的说,今年的票据市场比2016年要好做,很多机构的亏损实际上是去年存量票据资产重估带来的损失,今年票据的利率与银行负债成本之间的利差大幅回升,远远高于2016年。这意味着票据行业去产能效果明显,某些业务模式落后(仍然是监管套利思维)的机构在市场的份额已经大幅萎缩。不少中介也退出票据市场。票据资产在目前非常具有配置的价值,就等票交所政策的落地了,事实上,目前的很多非银机构都早已饥渴难耐。
3、票交所是本次行业变革的核心产物。仔细观察票交所的新规则,有两点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第一是放松贸易背景的审查,第二是参与者的扩容。虽然近期银监会的强势检查使得政策难以落地,但未来的大方向肯定是不变的。一旦这两个政策落实,则票据市场将实质性复苏。
4、行业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思维无法适应下一个时代。票交所上线已经半年左右,市场的参与者都逐渐认识到票据市场的变化,交易能力本身变得越来越重要。若仍然抱持监管套利的思维则将难以发展业务。和这一轮资管业务监管的思路一样,通道类的模式必然难以为继,主动管理的模式才是未来方向。因此,票据业务的投研交易能力会成为未来市场的核心。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是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清扫,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我们亲爱的票友圈同仁,对于我们来说现在就是生死抉择的时刻,不要沮丧,不要悲观,票据行业的繁荣定会随着去产能快接近尾声而渐行渐近,我们要坚信,丢掉监管套利的思维,我们只是失去了枷锁,但是拥有票据业务的投研交易能力,我们将会拥有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