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债务的高杠杆率,似乎到了不得不去的地步。
国际清算银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非金融企业债务规模118.8万亿元,为GDP的167.6%,而欧美发达国家企业负债率仅为90%左右,我国企业债务无论是规模、债务率都是全球第一。
惯性使然,未来我国企业的债务或许还会更高,李迅雷预计,今后每年的债务率增速由目前的9%左右降至今后平均每年5%测算,按社科院口径2015年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率156%计算,2020年非金融企业的债务率水平将增加43%,达到199%。
一些企业习惯高杠杆并在这条道上继续狂奔,借完银行再去向民间借贷。然而,今天央行与银行的态度全都改变了,这些企业将会倒在高杠杆路上。
一家金融机构的总经理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一些企业靠续贷、债务展期来活命,“这只能不断增加债务,最终会撞到冰山上,沉入海底”。
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在实施多年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后,本轮政策周期已经接近尾声。他还称,中国的货币政策将强调“稳健中性”,并继续采取措施逐步去杠杆。
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余额预期增长均为12%左右。2016年定调M2增长13%,而实际上仅增长11.3%。所以市场预计2017年M2实际增长将低于11%。
货币政策已经悄然转变,这对习惯了高杠杆的企业来说,就是融资路上的“急刹车”。
去杠杆、抑泡沫、防风险,成为了2017年金融政策的方向。银行对一些高杠杆企业避之不及,纷纷寻求零售转型,更加重视个人业务。招行行长田惠宇在年报致辞中称,2016年,招行零售金融在贷款余额、营业收入、税前利润占比三个指标上全面占据半壁江山,成为我们抵御经济周期波动的“压舱石”,也是招行面向未来的资本和底气。
中国企业的高杠杆,是以温和手段进行,还是铁腕坚决去杠杆,甚至不惜引发一些企业风险?在李迅雷看来,从各国去杠杆的结果看,通常都是通过危机爆发的方式来去杠杆,这是最快速的方式,过程可能很痛苦。但长痛不如短痛,其实危机真爆发了,也不会太可怕,但一味去谋求“无痛疗法”,最终则不得不接受更大的痛苦。
央行表现了更为坚决的态度,3月下旬起银行间资金面紧张,3月30日,为季末最后关头,当天沪、深交易所1天期回购利率均大幅上行,分别冲高至32%、26.81%,但央行对资金面紧张一反常态,不仅未在本周净投放资金,反而在季末这一敏感时点持续暂停逆回购操作,本周累计净回笼资金已达2600亿元。
也就是说,面对季末资金面紧张,央行不但没有放水,反而在市场上回收资金,令金融机构资金面紧上加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