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同我一样,希望拨开重重迷雾,对这个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请一定不要错过这本书——《未来简史》。
1、本书的作者,拥有极为广博的知识,站在高处,俯视全局,旁征博引,带领你了解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这本书中既有你只闻其名不知其详的历史资料,也有最新的生物、物理、计算机等科技的发展。涉及大量事例及资料,请读者朋友自己一睹为快。
2、本书的论证方式非常严谨,绝非依靠占星术的预言家。
作者从史实入手,提出关于历史变化规律的假设,从当今社会的现实提出实证,并据此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
例如,作者认为生物科技的发展会促使智人不断对自己进行升级。人类社会的伦理并不会接受突变式的升级,而生物科技的发展也并不会以此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卖点。
以治疗作为研究的起点,而终点一定是对智人的升级与进化,二者的转化是一种必然。
作者先例举出二战期间整形外科从治愈脸部创伤为出发点,而发展的结果却是让富人更漂亮。接着分析未来的基因工程必然从基因缺陷的治疗出发,然后是基因的改写,最后发展为基因的优化。
“我们就像这样一小步一小步地走着,等到哪天,就会有孩子的基因类型目录任君选择。”
第三,本书语言平易、简明,却又极富哲理。作者提出了许多深刻而极具启迪性的思想,需要读者细细品读。
例如,作者说明研究历史的目的和作用:“研究历史,不是为了重复过去,而是为了从中获得解放,想象另一种命运。”
在书中,作者为你引路,带你重新认识历史、想象未来。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能重新认识自我,想象未来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再如,作者描述智人的进化过程:“在追求健康、快乐和力量的过程中,人类慢慢地改变自己的特质,于是特质一个又一个地改变,直到人类不再是人类。”量的积累引起质的变化。
不仅仅历史是这样发展的,我们每个人,不也是这样一点点的、用无数看似平凡的行为,决定了自己的未来么?
所以,不要幻想好莱坞式的转折,用自己一个个看似平凡的行为,铸造自己想要的未来!
1、算法
算法的本义是指能够用来计算、解决问题和做出决定的一系列有条理的步骤。
算法可以是我们进行计算时采用的方法,例如:如果想得到两个数字的平均值,简单的算法是:“第一步,将两个数字相加;第二步,将和除以2。”
算法可用于自助饮料机。有位男士走向机器,投入硬币,按下了“茶”“一匙糖”和“牛奶”,按下执行键,机器就会依据一系列明确的步骤开始行动,一小会儿之后,一杯西式好茶就这样出现在眼前。这就是一种算法。
以上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算法的常见实例,事实上,在本书中算法的含义被进一步扩展。各种由一系列有条理的步骤解决特定问题的人类团体协作,也是算法。
在没有文字的社会里,人类通过大脑完成所有计算,做出所有决定;而有了文字之后,人类就能组成网络,每个人完成庞大算法里的一个小步骤,而最后的重要决定由整个算法做出。
无论你从事哪一个行业,你都能从中找出算法的影子。
以医院为例:生病去医院,先去挂号处,接待人员会问你挂哪一科或是哪位大夫;问诊之后,大夫给你开一系列检查单;然后交费,交费之后做检查;检查结果出来之后复诊;大夫根据病情给你提供医疗建议.....
根据这种算法,谁是挂号人员或医生无关大局,只要他们遵守所有规定流程,把你的病治好的概率就会很高,你的命运实际上操纵在“算法”的手里。
医院的情形同样也能套用到任何一个行业。具体流程各不相同,但是本质上都是一种算法。
算法不仅能够让无生命的机器执行特定的功能,算法也能把无数个智人连接成巨大的网络,执行特定的任务。
更进一步,作者提出,生物学家有明确结论认为,生命体做出选择,执行某个行为,都是算法。
也就是说,生命也是一系列算法的集合。只不过控制自助饮料机的算法,是通过机械齿轮和电路来运作的。控制人类和动物的算法,则是通过感觉、情感和欲望来运作的。
作者预测,在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科学发展人工智能的电子算法与生命科学研究生命的生化算法将会融合,未来将会形成由算法联接万物的“万物互联网”;算法将发展出人类无法理解、统治人类的新型生命。
2、互为主体的现实
一般我们认为现实只有两类:客观现实和主观现实。
所谓“客观现实”,就是事物的存在与我们的信念和感受无关。例如,我们能够感受的重力就是一个客观现实;我们不能感受的巨大的、高温的恒星也是客观事实。
相反,主观现实取决于个人的信念和感受。例如,假设我觉得头一阵剧痛,除了我以外没人感觉痛苦,但对我来说,这种痛苦百分之百真实。
作者指出,现实还有第三个层次:互为主体(intersubjective)。
这种互为主体的现实,并不是因为个人的信念或感受而存在,而是依靠许多人类的沟通互动而存在。
历史上有许多最重要的驱动因素,都具有互为主体的概念。
比如金钱,并没有客观价值,不能吃、不能喝,也不能拿来穿。但只要有几十亿人都相信它的价值,你就可以拿它来买吃的、买喝的、买穿的。
比如帝国,大家都相信,他就具有毁灭天地的力量;大家不相信了,他就在短短的时间里消亡瓦解。前苏联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作者认为,智人之所以能够统治世界,不是因为智人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而是因为只有智人能够通过互为主体的现实联接成整体,来完成个体无法完成的事情。
3、宗教
作者笔下的宗教,和我们理解的通常意义的宗教不同。
宗教的定义应该在于其社会功能,而不在于神是否存在。
任何无所不包的故事(个人理解:这里的故事,指的就是一种互为主体的现实。一个群体相信的虚构现实。),只要能够为人类的法律、规范和价值观赋予高于人类的合法性,就应该算是宗教。
宗教能够赋予人类社会结构合法性,就是这些结构反映了高于人类的法则。
其实,宗教就是互为主体的现实发展出的一张意义之网。对世界提出一套完整的描述,并提供一份定义清晰且载明各项预定目标的契约。
在古代,人们相信自己生命的意义是由神赋予的。
对当时的人来说,是否在战场上英勇战斗、是否拥护合法的国王、是否早餐吃了禁忌的食物,都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这一切都是神的旨意,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有其目的。
现代文化则不再相信神的存在。现代社会的宗教(个人理解:注意这里的宗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宗教)是人文主义。
传统认为,人文主义让角色逆转,认为是人类体验为宇宙赋予了意义。人类自己就是意义的本源,或者换句话说,人就是自己的神。因我们能够用自己的感觉和欲望来做出判断。
在未来,由于人文主义的基石——自我,被算法重新定义和解构,作者预测:数据主义宗教将取代人文主义宗教。
生物(碳基)是算法,智能程序(硅基)也是算法,只要算法能够执行,碳基或硅基没有区别。
计算机科学发展人工智能的电子算法与生命科学研究生命的生化算法将会融合,未来将会形成由算法联接万物的“万物互联网”;算法将发展出人类无法理解、统治人类的新型生命。
数据主义认为,宇宙是由数据组成的,任何现象或实体的价值就在于对数据处理的贡献来源。
数据主义将人类体验视同数据模式,也就破坏了人的权威和意义来源。数据主义认为,体验不上传、不分享,就没有价值,人并不需要(甚至不可能)从自己的心里找到意义,我们要做的是等待算法找到意义。
只要有更好的算法和数据,人类这种生物算法就会被淘汰。数据主义对人类的威胁,正如人类对动物的威胁。数据主义不在乎我们的主观需求。
1、科学为阳,宗教为阴
作者结合中国古代的哲学观点,认为世界由阴阳两种相对又相依的作用维系:
科学为阳,提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力量;宗教为阴,提供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伦理判断。
科学的发展,可能会破坏宗教存在的基础,导致新的宗教出现。新的宗教的出现,又为科学的发展指明方向,清除障碍,刺激科学高速发展。
2、人与动物并无本质区别
作者认为人类和动物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灵魂不存在,心灵也可能只是生化反应的副产物,也许人和动物的区别只是生物算法的复杂程度不同。
自从农业革命后,智人就把动物降级,并且对动物予取予求,丝毫不顾动物的主观需求。
在未来,当出现升级后的智神或由算法发展而成的更高级生命,绝大多数智人自身也可能沦为分享个人体验数据的、被圈养的生物。
3、知识与行为的关系
作者认为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失去意义。
作者以马克思主义为例:马克思提出了卓越的经济见解,并据此预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冲突日趋激烈,无产阶级注定会取得最终胜利。
无产阶级因为马克思主义而团结起来,但是资产阶级因为马克思的判断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开始改善工人待遇,增强他们的民族意识,并让工人参与政治。最终,马克思的预言在这些国家并未实现。
由此可见,作者关于人类未来的悲观预测,是希望人类做出改变,拥有更光明的未来。
作者:C60,精读读友会会员。热爱生命,热爱读书,对这个世界的好奇,驱动我去追求智慧。
↓有问题,请查《成长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