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数据上发现,只要用药习惯不好,药品比例高,住院周期长,药品比例肯定高,补偿率都是不足的。”
作者 |
丹萌
来源 | “医学界”微信号
江苏省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朱夫在评价药品零加成政策的时候,用了三个字:
硬邦邦
。
“凭什么要零差率?有没有科学根据?以药养医,零差率可以解决吗?能达到效果吗?有没有其他的政策代替它?我们为什么不进行整个医院全成本的核算,然后算出各项怎么收费?应该怎么给付?零差率百分之十几的药事成本谁来承担?”
他在第十三届中国健康产业高峰论坛现场,提出了一连串问题。
作为全国最早试行药品零加成的医院,朱夫从2013年就开始了药品零加成方面的探索。2017年,这一政策将在全国推广实施,朱夫判断,这“会给卫生系统带来很大的影响。”
第一年给了几十万,第二年没给一分钱
药品零加成会造成医院收入“缩水”,为了应对这一局面,需要跟上一系列“配套措施”,以弥补零加成政策带来的损失。
朱夫介绍道,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主要靠物价调整的方式承担这部分损失,“我们江苏是物价调整承担77%,政府财政承担10%,剩余13%医院承担”。
但是,“政府财政第一年给了几十万,到第二年资金没有给一分钱。”
自己消化13%,加上政府没有投入的10%,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生存面临着巨大压力
,这也是为什么朱夫会在会议现场说出“今年(药品零加成)在全国推广以后,会有很多的附带问题出现。”
无独有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也在现场表示“药品加成取消,这个政策到底怎么样,我不做评论,但是这里面是存在问题的。”因为“药品从外面运到医院,医院把它分发到每个病人身上,这里面有流通,流通就会产生价值,产生价格。
零加成是产生负价值和负价格。
”
政府自然会补偿,如调整物价、提高其他方面服务价格,但是也“不到位”。
事实上,药品零加成政策在多个省市“落地”之后,有不少医院发出过类似的声音。在今年《楚天都市报》一篇名为《11家省属医院取消药品加成》的报道中,湖北省肿瘤医院副院长胡德胜表示,医院近几年每年收入在10亿元左右,其中至少一半是药品收入。目前需取消加成的药品共有937种,即使医师服务费等项目收费有所增加,
经过此消彼长,医院每年利润预计下降2500万,相当于每年关掉十个病区,减少500张病床。
“制度设置上应该更加考虑它的科学性,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应该预先给予比较有保证的完善和保护,这样才能使政策制度创新更加走得顺畅,不会出现折腾的局面。”朱夫说。
我们设计的补偿率接近100%
樊嘉在会议现场表示,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后,中山医院目前的补偿率大约在“百分之八十几,百分之十几没有了。”
上海另一家专科三甲医院院长也曾在接受《医学界》采访时,给出过相似数字,“政府补偿率在80%左右”,并表示,“相较于其他地区,上海大部分三甲医院补偿率算是高的。”
不过,上海医改办副主任许速对此觉得有些“冤枉”,他在现场说:“我们的补偿率不像刚才大家讲的只有80%,我们的设计是接近100%。”而大家之所以感觉补偿不足,且不同性质医院感受不同,与医院的收入结构有关。
“从大数据上发现,只要用药习惯不好,药品比例高,住院周期长,药品比例肯定高,补偿率都是不足的。”
版权申明 |
本文原创 欢迎转发朋友圈
投稿邮箱 |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