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书评周刊
新京报书评周刊2003年创刊,每周六出版发行,口号是“阅读需要主张”。书评周刊气质是严肃而有趣,主要评价国内外出版的大众类优秀图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单向街书店  ·  新一年,热烈地活 ·  昨天  
疯子与书  ·  //@坦道幽人:这种无奈的境地皆缘于自我,因 ... ·  22 小时前  
慈怀读书会  ·  2025,我希望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书评周刊

中国社会科学离科学还有多远?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5-24 09:30

正文


今日推荐


作者:乔晓春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2月

蔡元培先生曾言,“中国从前无所谓科学,唯用哲学、以玄想独断推测事物。”近代西学东渐,西方学术方法与体系渐次引进中国。然而,即便已发展百余年,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究竟能否冠以“科学”名号,仍然备受质疑。本书作者提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普遍存在“不科学”“非科学”乃至“伪科学”的现状。

 

他以中国社会科学不设院士、老百姓瞧不起社会科学学者、未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也可以成为专家等现象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缺乏科学性的深层原因,指出社会科学“不科学”不仅影响学术发展、学者成长和学生培养,还影响政府决策和社会进步,贻害无穷。中国社会科学在研究规范、方法使用、科研体制、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等方面都与西方存在较大差距,要步入正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期推荐人/徐学勤)


本书作者




乔晓春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人口中心博士后。现任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精彩书摘


我在上中学的时候对自然科学感兴趣,特别是喜欢数学和物理学,对社会科学不是很感兴趣。我上大学时学的也是数学,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统计局工作,并参加了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后来去读人口学研究生,从此进入了社会科学领域。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感到很茫然,主要是因为摸不清社会科学研究的思路,似乎感觉社会科学研究并没有什么规矩,既没有研究规范,也没有具体的研究方法。论文怎么写的都有,有“开门见山”式,有“夹叙夹议”式,还有“倒叙”式。学术刊物发表的论文,有谈感想、谈体会的,有领导讲话,更多的是论述作者个人想法的、给政府提建议的。

 

研究生学习期间,我有两件事情一直搞不懂。一是在很多社会科学教科书里,论述社会理论和社会问题时,基本上依靠的是主观判断。人们经常会把两件关系很远的事情,论述成相互联系的甚至是有因果关系的事情。很多论述,看起来似乎有道理,似乎有联系,但仔细想想会发现二者之间关系并不是那么密切,而是存在很多中间环节,甚至根本就构不成“因果联系”。然而,作者却非要用一些思辨的语言把二者硬拉到一起,并以因果逻辑进行推演和论述,很难让人信服和接受。但是到底怎样做才会更好,自己也说不清楚。二是在学校学习时从来没有人讲过社会科学的“研究规范”和论文写作规范。开始学习写论文时,只能依靠阅读学术刊物,看别人的论文是怎么写的、结构是什么样的,然后再照猫画虎,照着人家的样子去写。后来论文看多了才发现,社会科学论文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规范和格式,也不存在大家公认的好的结构,写作方式五花八门。后来索性不去照搬任何体例,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习惯,自成一体,倒也感觉很不错,读者的反应也很好。我由此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即社会科学既没有明确的研究规范,也没有具体的研究方法,是一种可以随心所欲、自由发挥的学科。

 

读研究生时,也看过本专业的一些国外学术论文,发现国外的社会科学论文几乎每一篇都有数据,而且都用数学或统计学模型。我从来没有学过这些数学模型,既看不懂人家写的是什么,也搞不懂他们为什么一定要用模型,更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不像中国学者那样用哲学的或思辨的方法分析问题,感觉二者的研究完全不是一个路子。当时我给出的解释是,可能是政治制度的不同、意识形态的不同,导致研究视角不同、思路不同、方式不同,所以索性不再去关注国外的研究了。尽管如此,外国学者为什么要那样做研究,在我的脑袋里仍然是个没有解开的谜。

 

后来我有机会去了美国,在国外学习和工作了几年后,才知道在国外社会科学并不是一个随心所欲的、什么人都可以随便进入的学科,而是有自身的规矩和规范、使用特定理论和研究方法的领域。那些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不可能进入到这一学科中来,更不可能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相比之下,中国社会科学并不是这样的,在中国做社会科学很容易,甚至什么人都可以做。中国社会科学是以科学的名义做着非科学的事情。国内社会科学研究与国外的研究差异如此之大,是我以前未曾意识到的。

 

我在美国工作的时候,曾有一位中国留学生问我:“你认为中国的社会科学与美国比能差多少年?”我发现,要想回答中国社会科学与美国相差多远,首先应该回答“中国社会科学离科学还有多远”  ,然后才可以回答“差多少年”的问题。从此我开始反思和思考:为什么中国和美国社会科学会有这么大的差距;我们与国外的差距到底在哪;如何来尽快缩小差距;等等。这些正是本书要讨论的主题。

 

本书讨论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面临的问题,其目的是希望有关部门以及社会科学学者能够了解和认识到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努力改变这一局面,使中国社会科学能像自然科学那样,早日走上正轨,并尽快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使中国不仅能够在经济上走到世界的前列,而且在教育、文化特别是社会科学方面也能够走到世界的前列。

 

尽管本书特别强调要做科学的研究,要以事实为依据,但本书并不是一本科学研究著作,而是在讨论什么是科学以及为什么中国社会科学做得并不科学的问题。正如回答“什么是科学”的问题是哲学家的任务一样,本书同样采用的是哲学史的思辨式讨论,其中很多是笔者个人的感受,给出的很多也是价值判断,与某些人的判断可能并不一致,这也是很正常的。如果本书能够引起大家关注社会科学研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并能够使中国的社会科学做得越来越好,也就达到了其目的。(摘自《中国社会科学离科学还有多远?》引言)


延伸阅读



《社会科学方法论》

(德) 马克斯·韦伯  著, 韩水法、莫茜 译

商务印书馆 2013年9月

 

┐《社会科学研究的思维要素》

(美) 肯尼斯·赫文、托德·多纳 著,李涤非、潘磊 译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8年4月

 

《社会科学的观念及其与哲学的关系》

(英)彼得·温奇 著 张庆熊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年09月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三十年》

邓正来、郝雨凡 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