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哈尔滨日报
洞知大事,趣味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闻夜航  ·  鸡的这个部位千万不能吃!多数人都不知道 ·  3 天前  
哈尔滨日报  ·  12306售罄为何第三方还有票?加钱抢票有用 ... ·  3 天前  
新闻夜航  ·  警惕!多人感染甲流后出现面瘫!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哈尔滨日报

十年前她是文科状元,现在她叫"八月长安":哈三中 在才女眼中竟是这样的……

哈尔滨日报  · 公众号  · 黑龙江  · 2017-05-21 19:30

正文

她有两份传奇的履历,一份是交给读者的,一份是交给自己和家乡的。

在读者面前,她是 " 纯爱女神 ",从在网上发表第一部小说,到《最好的我们》等作品被翻拍成影视剧,她一直是网络、出版市场与收视率的 " 爆款 ";

在哈尔滨,她是学霸刘婉荟,是 2006 年哈市 661 分文科状元,拥有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和日本早稻田大学双学位,毕业后不久,辞去上海的金融高薪工作,专职写作。

而在她离开哈三中,一路平坦、" 开挂 " 的人生里,哈尔滨深扎她心底。她以她奇特的记忆体系,把哈尔滨往事写进作品,让全国无数青春男女对哈尔滨好奇、向往并痴迷。从这一点来说,她与她的哈三中校友、音乐诗人李健有着突出的相似。

从哈三中到哈工大新基论坛分享会,再到哈尔滨中央书店 3 小时上千本书的签售——八月长安回到家乡,马不停蹄。

新晚报·ZAKER哈尔滨对她进行了独家专访,她带我们重回 " 刘婉荟的哈尔滨记忆 "。这段记忆,对八月长安的成功,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破译。



1

某种意义上,哈三中比北大对我的意义要大很多。我所有人生当中的好事情,开阔的眼界,人生的梦想,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我初中读 60 中。当时我们那届空前绝后,考上三中六七个人。我记得我当时激动得一夜未睡,提前报志愿其实存在很大风险,三中有点儿可望不可及,可你居然够到了。

在那之后,进北大,做交换生去早稻田,再到出书,人生中所有事情带给我的惊喜感,再也没有超过被哈三中录取。

我记得我们的校服有三中的标志,所以高一那年出游,不是穿自己的衣服更好看吗,可是大家约好一定要套上那个校服。除去这些被称为 " 虚荣 " 的东西外,这所学校和国内很多 " 高考大校 " 不同。它没有那些严苛的东西,没有把你用军事化管理 " 喂 " 成一个高考线上的高分生。我们是最早一批去群力住校的学生。你想,重点高中很少有学生晚上可以一起跑到天台看狮子座流星雨。晚上有女生压腿减肥,被教导主任查寝时发现,他劝我们 " 真的没用,没用,你信我的 "……

这种氛围之下,大家自发产生一种竞争压力。这种压力很良性,没有发生太多倾轧、斗争。在你人生成长特别关键的这几年,你遇到了一个最宽松、最开明的环境。而后,人越走越高,但那个时期的那种骄傲,再也没什么能将它代替。

它形成了你最深的烙印,让你愿意不断不断去重提。


2

" 卖卷子 " 一直是哈三中毕业季的文化传统之一。其实高考前我们就开始期待这事儿。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社会,又是带有 " 泄愤 " 性质地把自己的高考资料卖出去。

我当时用比较便宜的价格卖复印件。好玩的是,其他学校的人蛮有头脑,跑来在我们旁边一起卖。我们轮流起大早,占最好的位置,一连几天占到 " 石狮红柱 " 的黄金地段。后来我们想,得弄个 " 防伪标牌 " 啊,就把当时住校的蓝格子床单全铺在地上,上面摆上卷子,证明我们是 " 正版三中人 "。

我的笔记当时做得很好,但后来想想不是为了学习。你知道现在很红的手帐吧?我当时拿笔记当手帐在做,换好多种颜色的笔,在上面画气候图,画长江流经哪几个省 ……

我自己的笔记当时买了一两万块钱。我们小组六七个人把钱都捐给了希望工程,包括没卖掉的教材、秘卷和自己订好的笔记。我后来一直挺为这件事骄傲,它相当于我赚到了大学四年的学费。摆摊、杀价、早起、联合抢生意 …… 回忆起来特别有意思。在离开三中以前,我还有一段 " 卖家 " 的历史。


3

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我遇到一位北大负责接待的老师。他问所有同学以后想做什么,我告诉他我想拍动画片。他说:那何必考光华?历史、社会学、中文都可以。我说因为我想赚钱。他说好吧,但你要记住,曲线救国不适用于所有人,有人绕着绕着,就会忘了一开始的方向。

到了北大光华,我们班一半是状元,一半是竞赛金奖得主。他们普遍有些偏早熟,很早就知道自己要什么。到了大三,大家有的开始广泛实习,有的忙着考托福和 GRE。在所有人最忙的时候,我作为交换生到了早稻田。我在日本其实度过了 " 无能为力 " 的一年。

你在生活当中很难做到抽离。就算想要审视自己,最终也被 " 求生欲 " 盖了过去。可是在日本,我的同学很多年纪比我大,高中毕业没有马上上大学,而是去打工或是旅行,这让我对原本习以为常的事情产生一些疑问。于是,我开始回忆这么多年我是怎么过来的。这种思考形成了表达欲,我开始写作。

我的确是个记忆力很好的人。不过我的选择性记忆是 " 记重点 ",比如我对高中某个老师记得特别深,他的来龙去脉我都记得很清楚,可我想不起他的名字。

我至今感到幸运的是,绕来绕去,我还没忘记一开始的方向。虽然我离成为一名作家还比较远。


4

我曾有一瞬间的自杀欲望,在高考前。

我们一直讲过程比结果重要。但这个结果意义重大,又紧迫地在你面前时,你很难讲 " 努力就好 "。运气是一个蛮横、霸道不讲理,你无法抗衡的东西。它把你打趴下之后,你要花很长时间去修补,但是一切修补,可能都不如不发生。可是为了好好活下去,该修补还是要修补。

我在写作这件事上没有妥协。但有时工作当中,以自己的能力,妥协是必然的。包括作品的影视化,包括生活上的事。但相比我的同学们,我过的状态是我满意的,因为有遗憾,所以有奔头。

我回想了一下,我的学生时代其实还有挺多遗憾。我跟朋友之间有些事应该更坦荡,我应该更自信,好多事如果当时没有那么在意,可能就不会有那么多失意、沮丧、纠结和忐忑不安,你会更享受那个年纪。但你得过去之后才能知道。

在专访快要结束的时候,记者问出了她最想知道,也是广大粉丝们很想知道的几个问题:

小 ZA:《时间的女儿》中对哈尔滨的告白是什么?

八月长安:和小说不同的是,这本书里有很多碎片化的人生体验,我蛮真诚,有很多大实话在里面。我写到小时候学大提琴的片段,可能会引发很多哈尔滨人的共鸣。我对这个城市其实有着很深的爱。但这个爱不是盲目的,不是说我的家乡什么都好。其实是跟着我的成长过程当中,它有缺陷,我也有缺陷,我们是一起走过这段路的。

小 ZA:关于 " 刘婉荟如何成为八月长安 ",你的答案究竟是什么?

八月长安:很多人认为我们这儿其实是一个有点儿 " 被亏待 " 的地方,大家的生活是经历过时代的波折和打击的。但这种打击没有体现在东北人身上。他们天生带着喜感,我的周围人,包括我的父母,他们很乐观,有自己那一套,哪怕讲苦事,有一种消解的语言方式。这种语言方式,对我的写作影响很大。就是你要用通透的、欢乐的、豁达的笔,其实是去写生活当中一个一个的结。这是东北留给我的烙印。

小 ZA:你会觉得有一天你还会回到这里生活吗?

八月长安:它是你写作的一个起点。所有最有养分、最敏感的少年时代是在这儿度过的。这对一个作家非常重要。哈尔滨是我永远的人生烙印。以后无论我身在哪个城市,我的工作都会跟这里有关,包括影视剧的取景,我都希望是在这里。

小 ZA:青春文学在中国图书市场的定位,可能注定了它不会成为一个大 IP。你觉得你的作品留给那些四五十岁的人是什么?

八月长安:是成年人对自己少年时代最温暖的原谅。是想说,不能因为到一个年龄段就浑浑噩噩过日子了。所有走过的来时路是抹不掉的,也没有必要被抹掉的。过去的一切被赋予新的意义,然后更好地走下去。

小 ZA:你觉得自己身上的 " 破绽 " 是什么?有人说你活得太通透,女孩子太通透不好。

八月长安:我其实还挺糊涂。纯粹天然的糊涂虽然是幸福的,但人分很多种,你如果天性很敏感,没必要非把自己磨到很粗糙、很圆滑世故或是很糊涂,才算是成熟了。人要保护自己的敏感,善感不是坏事。这是我一直在努力做的事。

来源:ZAKER哈尔滨

新晚报记者 王坤 / 文 韩伟 /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