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普中国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51好读  ›  专栏  ›  科普中国

母女俩双双确诊,严重可致死!紧急提醒

科普中国  · 公众号  · 科学  · 2024-10-23 18:30

正文


前不久,辽宁大连一对母女相继出现高热、肺炎症状,母亲还因呼吸衰竭进入 ICU 病房抢救,但病因却迟迟没有定论……


患者住院期间进行了新冠病毒、甲乙流病毒感染检测,都为阴性。胸部 CT 检查,提示双肺大面积炎症伴胸腔积液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母女同患肺炎

竟和家中鹦鹉有关


医生在和家属进一步询问病史时了解到,患者女儿 10 天前因“肺炎”在其他医院接受治疗。两人相继出现肺部感染,令医生产生警觉,通过电话与患者的女儿详细沟通,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原来,患者家中饲养了一对鹦鹉,不久前其中一只突然死亡,家人只草草处理了尸体,未进行彻底消毒。


患者是否可能感染临床上较为罕见的“鹦鹉热”?经一系列检测,两天后,患者的检测结果证实其感染鹦鹉热衣原体


什么是“鹦鹉热”?


“鹦鹉热”是一种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鹦鹉热衣原体不只鹦鹉身上有,鸽子、鸡、鸭等 190 余种鸟类和禽类,以及野生动物均可携带。


最初这种病在鹦鹉爱好者中比较多见,所以叫“鹦鹉热”。


“鹦鹉热”如何传播?


人感染“鹦鹉热”主要通过呼吸道途径


1

经呼吸道感染


多发生于打扫禽舍、清理鸟笼或鸽舍中粪便,吸入被鸟类和家禽污染的空气;以及宰杀禽类、鸟类拔毛时。

就算没有主动直接接触,居住或工作的环境旁有很多鸟禽类,吸入了病鸟的干燥粪便、羽毛或呼吸道分泌物的气溶胶,也有可能“中招”!

图源:深圳卫健委


有人购买活禽后中招:


2021 年,广东中山的任先生和冯女士因高烧不退进了医院,两人都被确诊了“鹦鹉热”,冯女士更是直接被送到了 ICU!


发病前,他们都有相同特点——


冯女士曾在市场购买过活禽,而任先生工作场所的旁边就是一个鸟市场


患者任先生。图源:深圳卫健委

2

通过损伤的皮肤和黏膜感染


多发生于宰杀及清洗禽类,或被病鸟(家禽)、带菌的鸟(家禽)啄伤或抓伤。

“鹦鹉热”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并不常见。一些病情严重的患者,其在死亡前 48 小时内,多严重咳嗽,衣原体随咳嗽排出形成气溶胶,可造成周围人员的感染。

以肺炎为主要表现

易误诊!严重可危及生命


“鹦鹉热”潜伏期通常 5~21 天,最短 3 天,最长 45 天,其流行没有明显季节性。


常见症状:突发 39~40℃ 高热、畏寒、头痛、肌肉酸痛、咳嗽、咳痰、全身乏力等,肺炎发生率高达 85%~90%。部分病例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严重病例还会出现发绀、烦躁、昏迷等症状。少数病例在恢复期可能出现血栓性静脉炎、心肌炎、心内膜炎等并发症。


重症“鹦鹉热”肺炎非常容易误诊,以致死亡率很高。所以患者如有接触活禽、饲养鸟类等经历,务必及时告知医生。


2021 年,浙江丽水曾报告 1 例“鹦鹉热”死亡病例

如何预防“鹦鹉热”?


1.鸟类爱好者请尽量购买有健康证的宠物鸟,且新鸟要隔离观察 2 周。


2.经常消毒清理鸟笼。清洁前应先湿润鸟笼,不要让带病微生物或颗粒飘散到空气中。清洁过程中戴好口罩和手套,结束后及时洗手。


3.逗鸟别太久。鸟笼要悬挂于室外通风,每次逗鸟不超过半小时。


4.尽量避免家养鸟禽和野生鸟禽接触。如鸟禽发病,要及时与人隔离,避免传染。


5.若被抓挠伤需及时消毒清洁伤口,如出现发热应尽快就医。


6.购买活禽时要保持距离,食用时要彻底煮熟。


“鹦鹉热”在各地偶有发病,发病率并不高,大家不必过于恐慌,但一旦有症状反应也不要大意,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并及时告知相关接触史。


策划制作

来源丨广东民生DV(ID:GDGGDVXC)现场综合国家应急广播综合潇湘晨报、深圳卫健委、广东卫健委、北京朝阳医院、成都疾控

审核丨朱玲 重庆市南岸区疾控中心 副主任医师

责编丨钟艳平

审校丨徐来 林林


相关推荐

1.那些经常关灯看手机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这 4 种变化你肯定想不到

2.又是因为它!女生头骨骨折进ICU,这种“夺命网红饰品”真的别再用了!

3.“花青素之王”不是蓝莓竟是它!多吃护脑、护眼、抗炎,还能降低患冠心病风险!

4.抗衰老最佳生活方式来了!研究发现:做好这 3 件事,抗衰又延寿!

5.饭后出现 4 种症状,警惕胰腺癌!尤其是这类人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点亮“在看”

一起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