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聊到这里,不妨进一步思考,难道片方不知道这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么?既然片方明知艺术片回报率低,风险高,为什么还要当冤大头呢?如果为了赚钱,捧着这么大一笔钱,投什么商业片不是投呢?
因为片方也有他们的不可言说之痛。
投资艺术片的公司都怀有相当的艺术情怀,初心也确实是支持艺术片导演。但投资不是做慈善,如果要求资本投钱不考虑收益,艺术片市场必然是不可持续的。
今年出了个有艺术情怀的张三豪掷五千万拍一部艺术片,那明年怎么办?后年怎么办?将来艺术片导演只能烧香祈祷天上再掉几个张三。
▲
电影
《地球最后的夜晚》剧照
那艺术片能不能不用歪门邪道获得稳定收益呢?答案是不能。为什么?
一是没有政府基金支持,二是没有真正的艺术院线。
欧美艺术片导演如何制作一部艺术片?
以法国为例,法国有著名的“文化例外”政策,即文化事业应免遭市场经济的统治,奉行另一套艺术的逻辑和标准。政府不仅通过补贴的方式给予影片经费,还出资建立艺术院线,为艺术电影的发展创造独立空间,并在资金和放映上给予双重支持。
在有了艺术院线的基础上,很容易就形成成熟的发行模式,发行商在购买版权时会先给片方一笔保证金,后续还有票房分成,通过预售减轻了艺术片对票房的顾虑。在法国巴黎市区90多家影院中,有41家艺术影院。
政府出资建立艺术院线,以保障艺术片的放映,避免和商业片对抗。这不是欧美国家的特例,伊朗、韩国等电影市场成熟的亚洲国家也都有艺术院线。
我国至今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艺术院线。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有少量的艺术影院,以及联合商业院线组成的“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但实际上,艺术放映联盟全部处于“以商养艺”的状态,艺术影院少部分能自给自足,大部分在亏本。
放眼望去,中国艺术放映市场大多“亏本赚吆喝”,这并不是良性的艺术院线。
虽然2016年的《中国电影产业促进法》表达了建立专项资金扶持的意愿,但目前仍并未明确对艺术影院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的条文法规,这方面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
除了与资金和制片有关,艺术片在市场流通环节和观众接受环节也有问题。
2013年,贾樟柯导演的《天注定》荣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剧本奖,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国内根本无法看到,就算是在小范围内也无法看到。国外的许多获奖艺术片也很难和中国观众见面,很多电影研究者和爱好者只能通过DVD或者网络途径观看。这对中国影迷都是巨大的损失。
▲ 电影《天注定》取材于三个现实事件,讲述了几个不同的普通人走向犯罪或自杀的经历
在艺术片观众的培养上,我国也缺乏适合的土壤。
在英国,独立艺术影院会举办针对于青少年的电影制作课程和比赛、颁奖,与一群特定的、对电影感兴趣的青少年建立起密切的关系。
同时,针对退休的中产阶层这一目标观众群,影院会对歌舞剧、芭蕾剧及舞台剧进行重播或直播,让已经逐渐流逝的古典英伦文化再次重现。
在艺术院线建设的问题上,我国也应该向英国学习,着力吸引青少年与中老年这两大受众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