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介绍了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保俶塔,包括其历史背景、传说、影响以及保护措施。保俶塔是五代吴越国时期的建筑,几经毁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章还提到了保俶塔所反映的吴越文化的和平精神、文脉传承以及旅游宣传价值。
保俶塔初建时为阁楼式砖木结构,高九级,后几经毁建。现塔为八面七层仿木结构楼阁式砖砌实心塔,是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景点之一。
关于保俶塔名称的来源,一直流传着故事:宋太宗即位后,吴越国国君钱俶进京朝见,百姓为其祈福而建塔。但专家指出,这一故事的传说色彩较浓,并没有坚实的史料支持。
钱俶在位期间,治下的吴越国治民有方,拓展海外贸易,对浙江、杭州影响非常大。其“纳土归宋”的选择保全了境内百姓生命财产安全,被视为“民贵君轻”民本思想的体现。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俶塔的保护和管理一直受到重视。西湖风景名胜区岳庙管理处对保俶塔进行了保养维护,并推出系列活动,宣传保俶塔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
立秋刚过,宝石山上,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岳庙管理处文物科文物巡查员陈伟康、张蔼,和往常一样,登上保俶塔平台,对保俶塔开展例行人工巡查。
眼前的保俶塔,初建时为阁楼式砖木结构,高九级,后几经毁建。现塔系1933年重修,为八面七层仿木结构楼阁式砖砌实心塔。我们跟随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何勇强来到这里,一起探寻保俶塔的前世今生。
位于杭州宝石山东侧的保俶塔。近处为明朝万历七年残存的塔刹,系1997年维修保俶塔时更换下来。记者 陈黎明 摄站在塔下,凭栏远眺,抚今追昔,我们的思绪被带到了遥远的五代十国时期,感受钱俶那深厚的为民情怀。
位于杭州宝石山东侧的保俶塔。近处为明朝万历七年残存的塔刹,系1997年维修保俶塔时更换下来。
一个美丽的传说
沿宝石山东麓拾级而上,不一会便来到保俶塔前。不少游客驻足观摩塔身,品读碑刻上的文字和指示牌上的简介,不时聊起保俶塔背后的故事。
关于保俶塔名称的来源,一直流传着一个故事:宋太宗即位后不久,吴越国国君钱俶进京朝见,百姓担心他不能平安归来,便建塔为其祈福。“保俶”,即“保佑钱俶”之意。
何勇强认为,这一故事的传说色彩更浓,并没有坚实的史料支持这一说法。从时间上看,保俶塔确是建于五代吴越国时期,但塔名初为应天塔,一直到明朝后期才出现“保俶塔”的称谓。“保俶塔这个称谓,折射出吴越地区人民对钱俶的感激之情。”
“钱俶对古代浙江、杭州影响非常大。”何勇强说,钱俶在位期间,“募民垦荒田,勿取租税,由是境内并无弃田”。吴越国还不断拓展海外贸易,与日本、高丽、东南亚等开展贸易往来。在包括钱俶在内的三代五君的接续努力下,打下了“钱塘自古繁华”的坚实基础。
而最让人们感念钱俶的,则是“纳土归宋”。钱俶将吴越国土地、人口和军士,悉数造册献于宋朝,共计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五十五万六百八十户、十一万五千一十六士卒。钱俶的选择,保全了境内百姓生命财产安全。有学者指出,作为国君,钱俶保境安民、不贪恋权位的做法,正是“民贵君轻”民本思想的体现。
吴越国时期正是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转折点。“纳土归宋”以和平方式促成一统,使吴越地区经济社会免遭战争破坏,繁荣得以延续。
“五代十国时期是典型的‘乱世’,吴越国能保持境内和平,政权过渡比较平稳,对外没有扩张野心,这是一种和平的精神。”何勇强表示,钱俶治下的吴越国,一直遵循“善事中原,维护一统”的家训,始终和中原王朝保持良好关系,“因为这样的传统,‘纳土归宋’可以说是顺理成章。”
保俶塔,正是这种崇尚和平精神的缩影。
何勇强表示,保俶塔本身是佛教产物,和保俶塔相关的故事、传说,反映了吴越文化爱好和平、讲求和睦的特质。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就包括“突出的和平性”,从这点看,吴越文化和中华文明一脉相承。
何勇强认为,吴越国自始至终相对和平地赓续着中华文脉,且在文学艺术、人才教育、工艺营造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在今天值得我们深入发掘研究。
从保俶塔下远眺杭州城市建筑群和西湖。记者 陈黎明 摄
如今,当人们徜徉在西湖的山水美景之间,除了保俶塔,还可以看见诸多体现吴越国文化特色的遗存,如雷峰塔、六和塔、摩崖石刻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宋朝基本完成统一之后,吴越国官员大部分被留用。何勇强告诉记者,这些士大夫群体不仅延续了吴越国地区的文脉,也衍生了北宋时期吴越地区诸多颇具影响力的士大夫家族,如沈括家族、范仲淹家族等。
保俶塔占地面积不大,但周边环境干净整洁,井然有序。这一切离不开西湖景区的悉心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