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情报站多家公司抢滩智慧医疗,华人科学家颜值出多孔石墨烯电极
1)银行打起揽储价格战:存款利率最高上浮40% 远超预期(来源:投资者报)
2)新零售概念股集体拉升 机构建议布局三主线(来源:证券时报网)
3)华人科学家研制出多孔石墨烯电极(来源:中国资本证券网)
4)上市房企多元化发展谋转型(来源:中国证券报)
5)医药板块走势分化 机构频频登门调研(来源:证券时报)
6)千亿蛋糕诱惑 多家公司加紧抢滩智慧医疗(来源:证券时报)
7)保险资管逐步收缩通道业务 专注主动资管(来源:证券时报)
8)今年上市券商定增胃口越来越大 三家公司欲募资500亿元(来源:证券日报)
中金策略:中期反弹有望形成
上证综指有望形成中期反弹:上周前半周,上证综指30分钟级别下跌形成,指数最低下探至3022点,临近5月11日的前低位置,短期走势波折。然而,指数并未继续向下创出新低,而是短暂整理后出现新的30分钟级别反弹,截至周五收盘,上证综指连续两个交易日站在日线年线之上。从价格走势结构来看,上证综指当前所处的30分钟级别上涨在次级别5分钟上仅形成一段结构,反弹结束的概率不高,短期上涨仍有延续空间;中期来看,由于前半周的30分钟级别下跌并未创出新低,因此,上证综指4月11日以来的日线级别下跌在次级别30分钟上仍为3段结构,处底部区间,前期低点即为日线级别转折点的概率明显增加。成交方面,节前一周,两市整体成交微幅回落;在此背景下,成交分化度指标仍维持高位,市场资金仍相对聚集。综上,我们判断,上证综指短期反弹没有结束,中期同样已处于底部区域,投资者可以精选个股,参与有望形成的日线级别反弹行情。
创业板综指反弹行情亦可期:创业板综指上周走势整体弱于上证综指,由于指数在日线上再创新低,创业板综指3月16日以来的日线级别下跌行情在次级别30分钟已成为11段结构,时间超过2个月。创业板综指的日线级别下跌结构已趋于完整,调整已临近尾声,日线级别的反弹行情值得关注,建议投资者可逐步增加对于成长龙头的配置力度。
申万宏源:市场预期正悄然改变 估值体系趋于合理
市场预期正悄然改变,对金融监管曾经是“结果”担忧,现在是“过程”担忧;仓位下降也带来心态变化,曾经是“恐慌出逃”,现在是“等待失灵”。申万宏源策略在市场预期最悲观的时刻鲜明地强调底部区域,认为最大的预期差是金融去杠杆的最终形态是商业银行的债务置换,而非缩表。
现阶段我们观察到市场预期正在悄然改变:与前一阶段市场普遍担心缩表不同,现阶段市场正逐渐认清,金融去杠杆最终将回到正确的道路(债务置换)上来。而市场依然担心的是,金融去杠杆摸索正确道路的过程可能会非常曲折,A股的风险偏好会因此反复受到影响。即市场对于金融监管曾经是“结果”担忧,现在是“过程”担忧,中长期矛盾的缓解是预期层面重要的积极变化,只不过中短期路径依然存在不确定性。与之相伴随的,是机构投资者仓位和投资者心态的变化过程。前期金融去杠杆预期从无到有,仓位也兑现了快速下行;而现阶段,仓位已回归低位,市场担忧集中到中短期的不确定上,而长期的悲观预期已开始消散,投资者继续降仓的意愿有限,投资者的真实心态趋向于保持低仓位,等待市场失灵的再次出现。这在我们看来,就是微观市场结构回稳的过程,市场失灵再次出现可能并不容易。我们认为,触发市场失灵的主要因素可能只有金融反腐的个案(小概率事件)影响股市的真金白银。
当前市场的估值体系还只是“合理”,而非“错杀”:找不到真正便宜和明显高估的结构。另一个支撑我们底部区域判断的角度是,当前市场的估值体系总体已趋于合理,尽管我们很难找到错杀,但也很难找到高估。(1) 申万28个一级行业,PE(TTM)和PB(lf)均高于2005年以来历史均值的行业只有4个(轻工制造、休闲服务、通信和纺织服装),并且除了通信行业之外,其它3个行业当前估值都仅略高于历史均值,特别地,消费品行业整体并不属于高估板块。所以当前位置,应谨慎使用高估二字。(2) 13个行业PE和PB估值均低于历史均值(食品饮料、计算机、传媒、银行、钢铁、公用事业、非银金融、建筑装饰、汽车、房地产、电气设备、商业贸易和农林牧渔),但考虑估值和基本面(景气趋势,行业生命周期特征)的匹配,我们也必须承认,“错杀”的方向也许并不存在。尽管合理,但未错杀,这意味着寄希望于估值提供强安全边际可能并不现实,这可能是投资者普遍感到结构选择困难的重要原因。但从大势研判的角度,我们认为需认识到市场总体不存在高估,并且“合理”下方就是“错杀”,如果市场再次出现快速回落,估值能够提供安全边际的方向就将出现,这也是底部区域的重要基础。估值合理 + 低仓位 = 底部区域。
国泰君安李少君:短期情绪修复 小反弹不改观察期格局
金融监管最激烈阶段已过去,进入缓和窗口期。金融去杠杆过程中内在的节奏为市场修复提供了窗口。随着金融监管短期缓和以及相关利好政策影响,市场风险偏好短期修复有利于市场出现反弹行情,但整体上当前时间阶段更多是观察期属性,一是对金融监管对信用风险影响的观察,二是市场对于股市监管本身反应的观察。
金融监管对于信用风险的影响仍有待观察。从监管层行为逻辑来看,后续金融监管将更加注重节奏和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从市场情绪冲击上看最激烈的阶段已经过去。从监管措施对于基本面实际影响看,目前资金市场上短期隔夜拆借和跨季资金利率利差显著扩大,SHIBOR1年期利率与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倒挂,后续资金流动性与信用风险影响仍需进一步观察。
股市监管面临的双重理解仍有待观察。由于市场对于市场监管是以“运行规则”导向为主,还是以“市场表现”导向为主存在着不同理解,并广泛的存在着认为监管政策包含着引导市场涨跌意志观点,在市场整体弱势格局之下,市场对于监管政策的态度尤为复杂。“减持新规” 短期是基于交易逻辑的缓解了股东集中减持压力,而中期则可能存在着降低市场流动性方面的隐忧,以及对于政策不确定性方面的考虑升温。
市场目前处于底部区间与观察窗口期格局。随着风险偏好的修复,市场可能会出现反弹,但仍存在着金融监管实际影响、投资者对于监管理解、中期流动性节点、美联储加息临近等不确定因素压制,后续风险偏好的稳定持续上修仍需时日。上述风险因素目前已一定程度为市场所预期,只是实际影响与预期或存在着小幅偏差,市场下行空间相对有限,随着这些因素的靴子落定,届时市场上行风险要大于市场下行风险。
巨丰投顾:冲高回落,市场情绪仍然谨慎
认为,金融严监管及流动性紧张导致市场出现持续调整。上周大盘二次探底成功,暂时消除了市场进一步杀跌的恐慌。周五盘后证监会释放三大利好,有利于市场信心的恢复。但今日市场高开低走,金融股冲高回落,深市回补跳空缺口,这一系列现象显示市场情绪仍然谨慎,建议投资者控制仓位,重点关注低估大盘蓝筹股。
海通姜超:股市和债市缺乏系统性机会 仍需现金为王
央行主动控表,银根变相收紧。2015年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是被动收缩的,主要是外汇占款下降引起。2017年以来央行逆回购、MLF、PSL等操作存量基本走平,说明央行在主动控制资产负债表的增长,货币政策在变相紧缩。
商行:资产负债表增速在放缓!我国银行业资产同比增速从去年底的16%降至当前的13%。同业业务受到压制的同时,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结构变化是,银行业对实体经济、尤其是企业部门提供的信用增长也受到抑制。
经济将会承压,去杠杆何时结束?社融增速已经回落,意味着中国经济下半年下行风险较大。而根据国际经验,去杠杆需要达成两个目标:一是降低金融部门债务扩张的速度,二是债务减记,也就是出现金融机构的破产,将政府信用和金融机构切割。所以预计去杠杆仍会持续一段时间。
从盈利角度看,4月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大幅下滑,4月数据显示下游需求低迷,中游生产降温,库存周期步入尾声。利率方面,金融机构去杠杆仍在进行中,6月美联储加息预期仍高,国内即将进入MPA大考,货币政策稳中趋紧,资金面或逐步趋紧。最后,风险偏好方面,减持新规有助于改善股市微观资金供求和投资者情绪,但金融监管抑制风险偏好提升。因此,我们认为去杠杆尚未结束(除非出现经济显著下滑、资产泡沫破灭、或者杠杆率显著下降等),这也意味着利率上升和经济下行的风险尚未消除,股市和债市缺乏系统性机会,仍需现金为王,耐心等待机会。
来源:广发证券
政策利好,金控平台板块效应形成。
1)上市公司转型金控, 2014 年 10 家上市公司开始打造金融控股平台,2015 年的数量则接近 2 倍; 2016 年中油资本、五矿资本等实现重组上市。2)国改春风吹拂,以中油资本为代表的央企提升金融资产证券化率,通过上市推进市场化的体制建设、 依靠市场的力量和外部的资源激发公司的活力; 3)地方金控集团积极运作上市, 如越秀金控等通过股东运作注入金控资产到上市公司; 4)政策修好,限制金融混业经营的政策松动,交行收购华英证券、国寿收购广发银行等事件表明政策逐步放开“银证保”之间牌照限制; 5) 金融去杠杆的大环境下,银根收紧,产融结合、 融融结合为企业开辟新的出路。
国内金控产业图谱:三足鼎立。
国内控平台渐成三足鼎立态势: 1)大型金控:以央企主导,已基本掌握完整的金融牌照,拥有强大的银证保核心业务,如中信系、光大系、平安系。 2)地方金控:地方政府强力推动,服务于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代表企业如越秀金控、武汉金控等。 3)民营金控:产业转型和对金融业的觊觎是民营资本进入的主因,既有泛海、万向、复星等产业资本,也有 BAT等互联网巨头。
我们研究了美国的摩根大通和台湾的富邦集团,结论: 1)围绕核心主业展开并购是做大的关键,快速补齐业务范畴,打造综合金融生态系统; 2)业务协同,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收入快速提升; 3)收益多元化,抗风险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4)享受比单一业态高 10%-30%估值水平。
借鉴金融产业特性和海外案例,我们认为金控平台的成功将建立在“客户-平台-资产”的金融闭环生态上: 1)客户端:建立完整的金融产业链提供多层次融资服务,提高客户粘性; 2)资产端:业务下沉,对接优质资产,获得较高回报; 3)平台端:打造综合金融交易平台,有效衔接客户与资产,实现资金流在闭环生态中循环流转。
优选投资机会。
我们详细梳理了 A 股金控类上市公司,主要有两类: 1)主业延伸型金控,即原单一金融主体向多元金融延伸,意图打造客户和业务协调; 2)产融结合型金控,即产业资本向金融渗透,在资产端上形成协同。
投资标的选择。我们从金融产业完整布局主线出发,建议关注金融业务架构相对完整、协同效应逐渐体现、金融生态闭环有望形成的标的,如五矿资本、中油资本、越秀金控、中航资本、泛海控股、浙江东方、经纬纺机等。
风险提示:对放开金融混业经营和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减弱;出现局部风险导致金融业收益下滑,影响上市公司转型金控的意愿;金控集团对已有金融资源整合不及预期,业务间暂未形成协同优势。
名家观点叶檀:证监会为减持立规直指实体经济与金融风险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5月27日,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封堵了“过桥减持”、“精准减持”、“恶意减持”等漏洞,提高了资本游戏的成本。减持新规本质上是增加减持的成本和不确定性,跟现在房地产市场的规则有点像。
这次行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行。5月27日证监会发布,沪深两大交易所同步出台细则,可见这是长期筹划的结果。
限制即刻开始。新规适用时间以股份转让行为发生时间为准,即5月31日前已经解禁但未售出的限售股和5月31日之后解禁的限售股全部在新规监管范围之内。雷厉风行的背后,大笔减持已成为多年大患。
让人诟病的减持方式包括:大股东通过大宗交易等非集中竞价进行交易,再由受让方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卖出,达到“过桥减持”目的;股东减持信披不完备,大股东、董监高利用信息优势“精准减持”;董监高通过辞职来规避减持规则等“恶意减持”。大概套路就是,公司上市,则想方设法套现,公司还有资产,就高卖低买,如果公司不行,就清仓式套现,或者最后卖壳大赚一笔。
如果不想做好公司,就不要上市占用资源。此次监管部门再出重拳,封堵减持漏洞,加上此前打击“高送转”等题材炒作,IPO常态化发行以及加大对市场违规行为处罚,监管的核心理念就是让金融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
堵上减持漏洞是好事。第一,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会得到缓解,二级市场会进一步分化。好公司的股东不会担心市场短期波动的影响,只要公司有实力有业绩,股价短暂下跌正是加仓的良机,因为股价总会涨回来,回归价值。差的公司要实力没实力要业绩没业绩,一到关键时刻就兼并收购拉高估值,股东趁公司估值虚高时赶紧减持,因为他们不知道股价一旦跌下去,以后还能不能再涨上来了。
市场形成一致预期后,估值合理的好公司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估值虚高、靠讲故事撑起的差公司将受到巨大冲击。
第二,封堵减持漏洞对财务造假也有一定的遏制作用,原因是董监高再也不能短期内迅速减持,“夜长梦多”,不确定性增加,偷鸡不成反而可能会蚀把米,造假成本上升,他们想造假的时候不得不考虑到这个因素。
第三,其他配合市值的机构风险也在增加。新规扩大了适用范围。在规范大股东(即控股股东或持股5%以上股东)减持行为的基础上,将其他股东减持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前股份、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份的行为纳入监管。
也就是说,参与定增的PE等机构也要受到限制,不能在期满后卖掉走人。估值都是假的,能全身退出获得收益才是王道,如果退出途径受限,定增交易就会减少。股市圈钱的途径减少,参与的资金也会减少,寻求收益的一部分资金就可能会参与实体经济,将间接促进资金“脱虚向实”。
有人非常担心A股在逆市场而走,笔者认为,A股市场的基础与美股市场不同,与港股市场也不同,必须通过有自己特色的市场监管,守住金融市场的底线。否则底线一失,股市就会沦为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