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问题就是培养没有专业性,我们不是由专业人士培养专业的人才,导致的结果就是毕业生虽然多,但却不能很快派上用场,需要经过下一轮的实践重新训练才能成才。”尹鸿还强调,当前国内电影行业最缺少的仍然是技术工种。近年来,尹鸿担任过国内所有影视奖项的评委,但他发现,评技术奖时永远只有那几个人,没有新一代的技术人才出现。“摄影、美术等新一代的人才断代,这是教育和产业之间的脱节。”
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获得担任电影相关行业教师的资质?这个问题或许直接触及人才困境的核心。众所周知,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是世界最优秀的电影学院,近30年来,从该学院走出的毕业生就获得了30余座奥斯卡小金人。
谈到学院的人才培养秘笈,院长伊丽莎白·戴莉说:“我们只雇佣专业人士进行教学,至于他们有没有学位则并不重要。他们在业界有数十年的工作经验,但他们中的一些人也许从来没有上过大学。我们必须让教师有效地工作,规则很简单,我们鼓励他们在教学的同时进行自己的创作项目,如果能让学生加入到他们的项目中来,这是最好的。通过专业人士和学生的合作,我们让学生知道更多、实践更多。”
而在中国,教学实践的规则与美国恰恰相反——没有博士学位的人很难留在高校任教;即使破格在高校任教,在具体的职称评定、晋升机会等方面也明显不具优势,客观上导致这些人才难以生存。
“这对电影这样的应用型学科的教学来说其实是不科学的。”尹鸿说,“就好比搞文学创作一样,文学博士一定不是搞创作的人,搞创作的人一般不屑于当文学博士。对电影学科师资学历过于严苛的结果就是,教表演的老师可能一辈子都没演过一个角色,却在教学生如何表演;教导演的老师可能一辈子都没进过剧组,却在教学生如何执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