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全国多地发布高温预警,今年最强的一波热浪来袭。不过,时下的楼市可能和现在的天气形成了鲜明对比。
如果你问上半年楼市最重要的时点,很多人会回答“3.17”。这一天,北京再度加码楼市调控,随后数十个城市跟进、并屡出新招。多家地产研究机构的报告显示,楼市上半年销量出现下滑,北京、上海、深圳的新房成交套数同比降幅都在三成以上。
降温!17个城市上半年成交量同比下降
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主要城市房地产市场交易情报(2017年上半年)》显示,30个重点监测城市中,17个城市上半年成交面积同比下降。其中,一线阵营中的北上广深成交面积同比降幅较高,深圳降幅超50%,北京、上海降幅高于30%,广州累计同比降幅为20%。
限购令发威 环京楼市成交大减
在北京等一线城市楼市降温的同时,原先受到外溢作用影响的环京区域,比如廊坊等城市的住宅成交量开始明显下降。据一家知名房地产公司统计的6月份50城市环比跌幅数据,包括河北廊坊、安徽蚌埠等城市都有明显下跌。其中,廊坊环比跌幅达到64%,领跌全国。
业内人士分析,作为环京最主要的区域之一,廊坊市场的迅速降温,代表着整个环京区域的成交走弱。
不光是成交量大幅萎缩,不少地方的房价也出现松动。据央视财经报道,燕郊最大的一个楼盘3月份时平均成交价可达每平米29000元,到了6月初,则只有21000元,降幅接近30%。从6月7日至今,该楼盘一套房子都未成交。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日前公布了6月房地产市场成交数据,深圳6月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为54492元/平方米。至此,新房均价自去年10月以来连续九个月环比下降。
昨天,房地产界还出来一条劲爆消息,万达转让13个文旅项目和76个酒店项目,涉及金额达六百多亿,一时引来热议。很多人认为万达的做法正是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最好注脚。这次楼市风向真的变了吗?
今年3月以来,各地因地制宜、因城施策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继续显现,15个一线和热点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基本稳定,反映出政策的累积效应正在逐步释放,“打补丁”式的调控也进入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
调控的市场传导机制是畅通的
从“认房又认贷”到严查商办房,从上海70年只租不售,到环京区域成交量下滑,再到三四线楼市逆袭,说明政策调控的市场传导机制是畅通的,密集出台的政策确实起到了给过热的楼市“灭火”的作用。受各地调控政策密集出台的影响,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也在回落。
调控要抑制楼市非理性上涨 满足刚性需求
调控政策虽然方式各异,但落脚点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刚性需求。从需求方面看,近年来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确实有了明显改善,在国家发力租售并举的措施下,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了一个有趣的数据,称2016年中国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0平以上。这一数据让不少“蜗居”者无言以对。
住房面积平均值掩盖了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更与市场情况有偏差。人均40平米听起来很宽敞,但却仍有大量人望房兴叹,人们被高扬的房价和沉重的房贷压得透不过气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城镇居民居住条件改善不够普遍、大多数人难以真正提升居住品质的话,再大的“人均面积”也是镜花水月。不但很难让人们有获得感,反而只能感慨“被平均”,相比之下“中位居住面积”会比单纯的“平均居住面积”更接地气。
另一方面,之所以统计出的人均居住面积能有这么大,客观说明中国的房子确实不少,这一人均面积甚至超出了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如果这些存量房子都能物尽其用,回归居住属性,那么对于改善民众的住房条件会有巨大的潜力。楼市调控在满足居住需求的同时,通过降杠杆等方式减少其金融属性,本身也是为了促进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从目前来看,无论是提高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限购以及限卖,还是鼓励出租通过租售并举的方式来解决住房问题,都是为了让房子回归其本来属性。虽然一些地方的房价出现松动,但调控政策目前却没有放松的迹象,显示出政策的定力。政策的累积效应还会持续释放,要问风向是不是真的变了,只需看之前的这一句定调:中央已经明确“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
文丨央视评论特约撰稿 王亚宏
监制/杨继红 主编/王兴栋
编辑/王烁
©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