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李志轩
李志轩,笔名吕游,旅游法律法规研究与应用专家,主要研究实施“旅游+金融+互联网+旅游商品+新能源客车+导游”等跨界商业模式。对旅游企业的“营改增”、新三板挂牌、IPO以及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新疆特别是喀什的文化旅游经济交流有一定的研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开平广播电视台  ·  用AI的方式打开开平,结果…… ·  昨天  
开平广播电视台  ·  上个公厕,夫妻接连感染! ·  昨天  
黄埔观察  ·  广州唯一民企参会的真相 ·  2 天前  
广东台今日关注  ·  《哪吒2》,官宣!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李志轩

用藤布元素共建中非友好文化城

李志轩  · 公众号  ·  · 2018-09-11 06:54

正文

—— 培育新经济亮点打造中非文化中心和旅游目的地

2018 9 11

/ 蒋伟

2018 9 3 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幕式发表主旨讲话并提出具体行动方案,在非洲新建和升级一批经贸合作区、再向非洲提供 600 亿美元支持、实施一批互联互通重点项目 …… 未来几年,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中国提出要干的 八大行动 40 条举措的要求。在第四 实施绿色发展 和第七 实施人文交流 行动中,提出建设中非竹子中心,帮助非洲开发竹藤产业和实施 50 个文体旅游项目,支持非洲国家加入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博物馆、艺术节等联盟,以及继续推动中非互设文化中心等各项建设的工作,拉开中非文化和产业大合作的序幕。

2018 9 9 日,世界旅游联盟在总部所在地 —— 浙江杭州萧山,以 减贫与发展 —— 世界旅游业的共同愿景 为主题,举办 世界旅游联盟 湘湖对话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李金早分享新时代中国旅游的 6 大新发展新机遇,提出以合作共赢让旅游为人类幸福美好生活作出新贡献。

藤、布 为主要元素打造一个中非友好文化城,可以实现帮助非洲开发竹藤产业的发展,同时带动传统纺织行业的繁荣,实施一个文体旅游项目的落地,支持非洲国家加入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博物馆、艺术节等联盟和落实中非互设文化中心的建设。实现中非在文化和旅游以及传统特色产业方面的合作共赢,让相互间的友好往来与交流不断丰富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

藤布文化促进中非人文交流

也许是最早期应用并不断创造新事物的一种,成为植物编织和布料最有价值的源头之一。 也是非洲各国比较常见的植物和手工艺产品的重要原料。藤、竹、棕、麻等天然植物原料为之 ,丝绸、棉麻、夏布等块状面料为之 。这个文化元素符号是在中国都江堰国际放水节现场惊奇发现的,观看这时的水仿佛也绽放出新的生命,穿越千年历史,把中华治水先贤和李冰父子的精神血液融入滔滔江水,接引到了人群之中,一起共舞、一起欢呼。

1 :拜水大典 藤、布 在演义精彩

藤、布 为代表的这些中华民族传统手工艺对很多人而言,其实并不陌生。藤编、竹编、棕编等民间手工艺制品,丝绸、棉麻、夏布等生活用品,广泛应用于服装、家具、茶楼、咖啡厅、装饰工艺品等领域。 藤、布 元素丰富多彩,其应用无限广阔,涵盖地球上人类生产生活的各方面,这个元素符号也是非洲各国最具有民族鲜明特色的元素符号。非洲合作国家共计约 26 亿人口,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和鲜明的 藤、布 元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更为普遍和广泛。

如何用中华文化和产品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与非洲各国各民族和谐共融,实现中非文化合作的大繁荣, 藤、布 文化和元素可以成为打破壁垒,繁荣不同社会阶层生活一个好故事和产品内容。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当非洲各合作国家的人民都喜欢本民族特色的 藤、布 文化元素产品的时候,国家间的友谊就自然深厚长久。

图2 :非洲国家生活中 藤、布 元素的照片

借助一带一路推动中非文化交流合作

国家 一带一路 战略构想出台后,一个新的 丝路经济 时代已经到来。文化可以打破国与国之间的壁垒, 藤、布 这一文化符号世界各国各民族共有的基因,更是非洲各国较为突出的文化和产品元素。它不受地域、文化、宗教、种族等的限制与歧视,更不会受到不同意识形态的排斥和拒绝,将会在世界各国以及中非文化合作上形成一个可行、且可开发利用的研究课题,甚至引发一种新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形态。

习近平主席在 “2018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的主旨讲话中明确提出,我们要抓住中非发展战略对接的机遇,用好共建 一带一路 带来的重大机遇,把 一带一路 建设同落实非洲联盟《 2063 年议程》、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及非洲各国发展战略相互对接,开拓新的合作空间,发掘新的合作潜力,在传统优势领域深耕厚植,在新经济领域加快培育亮点。中国 十三五 规划这五年期间,中国将吸引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 8500 万人来华旅游,拉动消费约 1100 亿美元。中国继续引领全球出境旅游,中国游客 2017 年在国际旅游上花费了 2580 亿美元,占全球旅游总支出的近五分之一。这些都为中非在文化和旅游以及特色产业发展合作上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条件。

每一种产品都可能成为意义的媒介,就像各种仪式中所用的道具一样。可以说人类社会所有活动和仪式都离不开 (包括服饰)这一特殊的道具来完成,都是由 来渲染环境烘托出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对中华文字研究很深的高原老师指出 字起源于 字, 字本意为花朵后面的花蒂以及带着的柎叶,这充分说明最早的 肯定与植物和叶子有关,从自然和便利角度,可以推断 的使用也许是最早。 为植物的代表元素,又为 的源头,明确了其特殊的发生与延续发展的关系。可用 藤、布 为主要元素, 藤、布 及关联产品为场景单元,各国人文精神为内容主题,实现文化资源和旅游产品消费的高度融合。同时结合现代高科技技术的场景展示,实现各国青少年以及儿童们最乐于参与互动的氛围局面。打造一个由中非国家共同建设的友好文化城,形成中非文化交流中心和实现文体旅游以及特色传统产业的生态发展,就显得及其重要和必要。

2017 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超过 50 亿人次,预计 2020 年将达到 64 亿人次, 2022 年将达到 80 亿人次。在刚刚过去的暑期,旅游持续火爆,很多地方一票难求、一房难求。越来越多的人不满足于国内旅游,开始走出国门。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境外旅游消费已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是拉动全球旅游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力量。中非友好文化城的建成,它是友谊的象征,又是走向合作的最好见证者,更是各国在传统文化方面最有力的相互介绍地。同时,借助 一带一路 文化走出去的东风,让中非在文体旅游和文化中心以及特色传统产业的合作上找到可共融的结合点和兴趣点,实现其在社会和经济的价值。就是习主席提出在开拓新的合作空间,发掘新的合作潜力,在传统优势领域深耕厚植,在新经济领域加快培育亮点的具体践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