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黄埔观察
黄埔最具影响力资讯平台,给你一个360度黄埔,而不只是A面,或B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广东公共DV现场  ·  不要买,不要吃!销售“减肥神药”,多名百万级 ... ·  5 小时前  
开平广播电视台  ·  上个公厕,夫妻接连感染! ·  10 小时前  
佛山电视台  ·  2025佛山50公里徒步开始报名!全新升级, ... ·  2 天前  
广东台今日关注  ·  父亲车祸去世 ... ·  2 天前  
开平广播电视台  ·  微信又上线新功能!网友惊喜:终于等到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黄埔观察

广州唯一民企参会的真相

黄埔观察  · 公众号  · 广东  · 2025-02-19 23:54

正文


编按:2月17日在北京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共计31位企业家参会‌。广州只有1家企业——来自黄埔区的视源股份应邀参会。视源凭什么能参加如此高规格会议?也有声音认为,对比四个一线城市及杭州、成都等城市参会企业,感觉广州有点弱。

对于这种说法,deepseek又是怎么看呢?DP的答案还是蛮有意思的。至于是否客观,则人言言殊了。以下内容,仅供娱乐参考。

01. 视源股份凭什么“上桌”?

当某些键盘侠对着广州唯一参会的视源股份冷嘲热讽时,他们或许连这家公司的产品都没摸过。

视源股份,这家被戏称为“广州最不擅长营销的科技企业”,却手握三张工信部认证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牌照:液晶显示主控板卡、希沃教育平板、MAXHUB会议平板。

视源的低调到尘埃里,恰恰是其核心竞争力:

教育平板市场霸主: 希沃连续11年市占率第一,覆盖全国2000所学校,生成15万份课堂智能报告,700万教师用户构筑护城河,连英特尔都主动合作开发高校解决方案。

会议平板隐形寡头: MAXHUB拿下80%中国500强企业客户,硬生生在华为、腾讯眼皮底下啃下企业服务市场。

全球供应链渗透者: 液晶显示主控板卡供应TCL、海信、小米等巨头,2024年海外业务收入同比增17.51%。

视源的研发投入累计超70亿元,设立“三院一站”(中央研究院、工程院、设计院与博士后工作站),专利破8000件,连电源模块的EMC试验中心都自建。

这种“技术宅”做派,让它在显示驱动、触控算法等底层技术上形成碾压优势。

当深圳企业忙着造车刷流量时,视源默默把一块电视主板做到全球市占率30%,这才是实打实的“卡脖子”突围。

那些质疑“知名度低”的人,恐怕分不清“消费品牌”与“产业品牌”的区别——

视源是典型的“幕后操盘手”,其产品藏在教室黑板、企业会议室、电视主板里,而非消费者手中的手机。

用C端知名度衡量B端巨头,无异于用奶茶店标准评价钢铁厂。

02. 广州只有一个视源?

某些人讥讽广州拿不出像样民企,却选择性无视数据:

一方面,广州民营经济贡献了40%的GDP、50%的进出口、70%的创新成果,以及80%的新增就业。

另一方面,黄埔区“三个80%”:规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发明专利80%均来自民企。

广州企业的短板,恰恰是“太务实”:视源埋头搞研发时,深圳同行早已把发布会开到纽约时代广场。

但务实不等于落后。

事实上,黄埔区5万家民营中小企业中,藏着大量“视源式”隐形冠军。

问题在于,广州缺乏将技术优势转化为资本话语权的能力:视源市值仅500亿级,而深圳同类企业早已千亿起跳。

用华为、比亚迪的知名度否定视源,就像用“为什么广州没有腾讯”否定微信诞生于广州一样荒谬。

中国需要华为式的“高调巨人”,也需要视源式的“产业基石”。当喷子们对着“只有一个参会名额”高潮时,广州民营经济早已用42.3%的GDP占比扇了他们一记耳光。

03. 黄埔的产业炼金术

视源的崛起绝非偶然,背后是黄埔区“专精特新”培育体系的胜利:

政策精准滴灌: 广州开发区推出全国首个《民营企业首次违法合规免责清单》,用“包容审慎”取代“一刀切监管”。

产业链“强黏性”: 黄埔区聚集视源、粤芯半导体等企业,形成“显示驱动芯片-主控板卡-智能终端”的全链条生态。

土地与资本联姻: 视源在黄埔建成5个产业园, 再投50亿建全球总部 。这从侧面也说明,地方政府“给地给政策不给干预”的智慧,比某些城市“强推独角兽”高明得多。

但黄埔模式也有隐忧——

过度依赖制造业单项冠军,缺乏平台型生态企业。当深圳用“华为+腾讯+比亚迪”构建产业协同网络时,广州仍停留在“隐形冠军孤岛”阶段。

04. 广州如何突围?

一方面,要给“隐形冠军”装上扩音器,让更多的“视源”从B端走向C端,这方面可以参考大疆从飞控系统到消费无人机的路径。

与此同时,推动更多“视源们”登陆科创板,通过资本赋能,用市值管理反哺研发,而不是让它们沦为“现金奶牛”。

另一方面,不妨向深圳“偷师”厚脸皮。比如,学学深圳把“5G+AI”概念玩出花,哪怕技术只领先半步也要开发布会。

再如,用视源的显示板卡优势,联合广汽、小鹏打造智能座舱生态,别让深圳车企独占鳌头。

此外,不妨对“土味学霸”实施整形手术,持续人才争夺战:视源员工平均年龄29岁,广州需要更野的股权激励(比如学华为虚拟股),而不是让年轻人挤破头考公务员。

还有,基于视源海外收入占比仅23.6%,对比华为的67%,黄埔区应该把“数字出海”列为战略级任务。

当某些人用“只有一个参会企业”唱衰广州时,他们或许忘了:

中国制造业的底气,不仅需要台前的“明星企业”,更需要幕后的“产业脊梁”。

视源的逆袭证明,广州的“土味学霸”模式仍有生命力,但要想突围,必须学会“技术+资本+流量”的三位一体游戏。

与其纠结“为什么广州没有华为”,不如问“如何让视源们从隐形冠军进化成生态霸主”。

毕竟,深圳的今天靠华为,广州的明天可能要靠100个视源——只是这一次,请务必高调。


往期相关文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