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写在思想的边上
为潮湿的灵魂寻找方向,包括我们自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  DeepSeek如何驱逐了传媒业?对于“系统 ... ·  16 小时前  
内蒙古政府办公厅  ·  喜报!内蒙古运动员喜获亚冬会金牌! ·  17 小时前  
内蒙古政府办公厅  ·  喜报!内蒙古运动员喜获亚冬会金牌! ·  17 小时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治未病”“救急病” ... ·  2 天前  
新民晚报  ·  胖东来道歉!承认管理中存在问题 ·  2 天前  
新民晚报  ·  胖东来道歉!承认管理中存在问题 ·  2 天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复盘2024连锁餐饮舆情风险分布,精准把脉行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写在思想的边上

宗教与科学的实在论与非实在论 | 以宇宙大爆炸模型与上帝创世模型为例

写在思想的边上  · 公众号  ·  · 2017-12-15 17:54

正文

宇宙的起源问题一直是科学与宗教话题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阐述,科学和宗教为我们提供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图景。 《圣经•创世纪》描绘了上帝七天创世的图景。 第一日上帝创造了昼夜;第二日:空气和水;第三日:天、地、海和植物;第四日:星体;第五日:动物;第六日:人;第七日作为安息日。在这个模型中,世界是被创造的。上帝是一个具有全知全能的存在 ,作为所有存在的第一因。




热大爆炸理论预言了宇宙诞生的那一刻起的所有事件 :宇宙从一个无限密度、无限时空率的奇点开始,此时宇宙体积为零,无限热。随着宇宙膨胀,温度下降(当尺度大到两倍,温度就降到一半)。这中间经过大统一理论时期、夸克时期、质子、中子和介子形成时期、氘形成时期、辐射时期、物质形成时期。同时,宇宙整体的命运由宇宙膨胀率决定:膨胀率过大,就会形成一个空虚的开放宇宙;过小,则宇宙重新坍塌成闭合宇宙;只有当膨胀率在临界值附近,宇宙持存。


图片来源:《时间简史》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两种宇宙观:是认为科学模型讲述了真理,宗教在事实上没有任何意义;还是认为上帝创造了宇宙,科学的方程式不过是对宇宙的人为解读;还是认为两种模型都只是人类看待宇宙的某种视角?这两种宇宙观是彼此冲突的还是存在对话的可能性?我认为这涉及到了如何看待科学与宗教关系的问题。现代科学家和哲学家对科学与宗教的关系进行了总结。伊安•巴伯认为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大致分为四种:冲突、无关、对话和整合。阿兰•帕吉特区分出五类:科学歪曲神学,科学解释需要神学来实现,科学和神学是独立的,对话论、一致论或互补论,相关性、跨学科性或整合性。这些关系概括来说大致是从两个模式出发的—— 科学与宗教是相对抗的和科学与宗教是非对抗的。


而导致两种模式的根本原因在于 在科学与宗教两个维度,你是一个实在论者还是非实在论者。 宗教实在论者与科学实在论者必然产生冲突。宗教实在论者认为“ 为尽管科学与宗教产生与人类经验并且被其所限,但是它们对于可见的不可见的世界还是拥有大量描述性的信息的,它们的理论和教条也是可以进行真值判断的。尽管宗教信仰表达的是个人或社会的经验,但是它们也讨论超经验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上帝的、与上帝相遇的经历以及上帝在世界中行动相关的事件。 ”具体到宇宙起源问题,尽管在上帝创世的具体过程中涉及个人或某群体的经验描述,但对宗教实在论者来说上帝是真实存在的,不是人类因为自身缺陷性而创造出的精神寄托。


科学实在论者认为“ 科学的理论、术语或概念指涉着对象、属性、关系、过程或事件,他们被人呢为是真实存在和发生的。我们的科学理论被当作是真确的或接近真确的,在这些理论中被指涉的实体,不管是观察到的还是没被观察道德,是可观察的还是不可观察的,都被认为是真实存在(尽管可能不是完全按照既有理论或定义所描绘的那种形式存在)。 ”具体到宇宙起源问题,热大爆炸模型中奇点永远不能被观测到,大爆炸过程中夸克、质子、中子和介子等的形成也无法成为经验事实,但对科学实在论者来说,这些理论模型是具有真值的,模型所描述的超越经验的事件不仅可以用方程式表达而且是真实存在的。


如果科学实在论者认为宇宙的本质是仅能用方程式所能表达的一切真实,而不存在任何超出科学理论所能描述的终极存在和经验事实,那么这就与宗教实在论者所认为的宇宙本质是完全相悖了,那么宗教实在论者与科学实在论者两者就是不相容的。



在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度,社会主流观点普遍认为科学实在论者对宇宙的本质做出了理性的正确判断,而宗教实在论者对宇宙的认知不过是非理性的情感体验。但我认为,这种对科学实在论的无限推崇对科学和宗教都是某种偏见。就用本文所用的宇宙起源的科学模型的例子来说,科学理论本身以及它的提出都有许多信仰的成分。


比如 科学对于无法观察的事物的理论带有某种信仰 。热大爆炸模型认为宇宙存在一个奇点,但没有任何观测结果可以证明这一点。我们仍然把这一理论称为“假说”。当我们在假说和真实之间划上等号,必然带有信仰的成分 。热大爆炸模型在什么意义上被认为是合理的?科学家们遵循这样一套逻辑:因为理论或者模型本身是一种假说,在对于现阶段无法观察到的事物或者原则上无法观察到的事物做出预言,得到推论,然后在经验中找到关于这个推论的证据,科学家才在某种程度上认为这一理论是正确的。比如根据热大爆炸模型,我们可以得到推论宇宙是在膨胀的。1929年哈勃发现星系红移得到大小和星系离开我们的距离成正比。星系越远,它离开我们运动得越快。证明宇宙在膨胀。 1965年美国物理学家阿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无意中发现微波背景。宇宙的膨胀把光红移得如此厉害,现在只能作为微波辐射被我们观察到。微波背景的发现也在证明宇宙在膨胀。 但在逻辑上,经验符合推论实际上并不能完全证明这一理论的真理性 。因为这些经验可能符合另一不同体系的理论,红移和微波背景同样符合另一个宇宙起源的科学模型——霍金提出的时空有限而无边界模型,那么在逻辑上这些经验事实甚至可以符合非科学的理论。


阿诺•彭齐亚斯(左)和罗伯特•威尔逊(右)

图片来源:《时间简史》


第二个可以作为科学理论中信仰成分的论据是理论常数的“发现”。在众多理论公式都存在一些常数,之所以被认为是常数,因为它们本身不能从理论中推导出来,而是天然就是那个确定的数。这些数为何天然确定?有没有可能是出于上帝的创造? 除非科学家能论证理论常数是从一个更大的理论中推导出来的,不然,科学家对于理论的自信也是带着某种信仰 关于这种科学信仰,查尔斯•H•陶尼斯说:“ 我们甚至永远不能确定作为出发点的前提是自恰的(self-consistent),更不用说是真的。我们显示其自恰性的惟一途径是诉诸一套新的前提,由此试图证明原初的前提。当然,新的前提同样也面对其自恰性的非确定性,余此类推。因此,总有些事物,我们只能假设但无法证明其为真。逻辑性与非确定性是不可分割的,要认真地对待它们,只有靠信仰……从我们所知的成功的科学类型看,我们必定具有这一种信仰,即宇宙由可靠的法则所支配,而这些法则可经由人类的探索被发现。


那么在何种意义上,科学和宗教可以是非对抗的? 我认为,当一个人同时持有宗教实在论和科学非实在论观点,或者一个人同时持有科学实在论和宗教非实在论观点,那么对他们来说,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是非对抗性的。布鲁斯•赖欣巴克区分出两种科学非实在论。在工具论意义上“ 科学上的理论、规律和概念是方便的构造、工具或设计,是为了让我们能够表达我们的经验。 ”在经验主义意义上“ 尽管理论可能是真的,但科学家关心的不是去相信科学理论,而只注重当它们在经验上依据充分时便接受它们。 ”一个宗教实在论者认为宇宙是上帝创造的,而科学所构造的理论、概念可以作为解释经验的工具,所谓的科学规律是人类对经验现象的描述和对超经验的预测,本质上不过是上帝不经意的创造;一个宗教实在论者认为宇宙是上帝创造的,而科学理论没有任何假说性意义,只在它们符合经验时接受它们。从这个角度来说,宗教和科学是非对抗的。


宗教非实在论也具有工具论意义和认识论意义。在工具论意义上:“ 宗教信念或教义就是一种虚构或者工具,只有在确保人类在社会中的行动更有效的意义上才是有价值的。 ”在认识论意义上:“ 非实在论者并不关心上帝是否存在或者那个存在是否是善的,而是考虑这种信仰是如何在个人生活中展现出来的 。”一个科学实在论者认为宇宙就是按照科学理论描述的方式演化发展的。而宗教信仰只在心理和社会层面具有实用意义,宗教作为对社会行为的规约和人类精神的寄托。比如基督教的十诫以宗教诫命的形式约束教徒。从这个角度,科学与宗教可以是非对抗性的。



还有一类人同时持科学非实在论和宗教非实在论的观点,对他们来说科学与宗教也是非对抗性的。这一类人认为宇宙的本质可能既不是宗教模型所描述的也不是科学理论所预测的,对宇宙的本质采取一种不可知论的谦逊态度,认为宗教和科学都只是某种人类视角。科学和宗教都是人类理性所能触及到的部分,我们凭什么认为人类理性能触及的部分就是这个宇宙的真理呢?也许真理是什么,我们不能下人任何结论。但很可能凑巧,科学与宗教,其中的某种视角恰好是正确的,宇宙确实是这样起源的,但也可能两者都不正确,还有第三种视角。


电影《 I origins》 对我启发很大,有个片段在说两位研究者在研究虹膜,发现有一种虫子天生没有视觉,它们从来都不知道光是什么。视觉让我联想到人类的理性,光让我联想到宇宙的真理。也许我们就像那种在视觉上有缺陷的虫子,理性的边界让我们在真理面前望而却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