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罗老师真的很懂(图/小罗)
触乐怪话,每天胡侃和游戏
有关的屁事、鬼事、新鲜事。
对于我来说,长假之后,工作已经完全恢复了,同时恢复的还有另一件事——光顾正骨医院。
我常去的那家医院,大夫认真负责,环境干净整洁,算是我每周固定“充电”的地方。但它也有个缺点——远,从我家到医院,单程需要1小时以上,还要先乘公交、再转地铁,算不上方便,但我的颈椎和腰椎真的很需要放松,所以还是坚持了下来。
在公交、地铁上,我一般会看看电子书,刷刷社交网站,但只干这两件事有时候也会觉得没意思,于是偶尔也玩玩游戏。既然是在外面,又是用手机玩,那么许多对声音、文字、注意力和眼力有要求的游戏就不能玩了,毕竟我既不想打扰到别人,也不想两眼昏花地下车。
手机里的游戏本就不多,挑来选去,只有《小丑牌》最合适。它操作简单,每局时间不算长,随时可以打断,也不用耗费太多精力。如果想再简单点儿,就选择白注(相当于游戏里的最低难度),8回合通关问题不大,几盘下来,目的地也就到了。
熟练之后,过金注倒也不是特别难
玩得多了,自然也能总结出一些规律。之前为了过金注、拿成就,我还做过一番功课,知道怎样的组合能拿到高分,什么红封钢K、选票照片、多彩玻璃配黄昏……不说倒背如流,但至少思路都是清晰的。更别说还有不少高手分享经验,前期怎么养小丑、怎么优化牌组、后期怎么凹分,都讲得明明白白,哪怕跟着他们照猫画虎,也能打出不错的牌。
但这样一来,场外因素对打牌的影响就越来越大了——没错,我说的就是“运气”。归根结底,《小丑牌》的核心是Rogue,而Rogue游戏总免不了遇到“你等的牌还在多远的未来”的尴尬状况。我就经常开局攒了资源,也尽量控制了牌型,但最关键的一张小丑牌总是刷不出,不得已只能调整Build,或是干脆重开。
我知道这张牌是“同花五条”,在对局里也打出了这个牌型,但就是没在星球牌包里刷出来过——这能怪谁?
就拿很多人熟悉的“红封钢K”来说,这个流派的本质是通过把牌组里的牌尽量转换成“带有红色蜡封的钢铁K牌”、然后打“高牌”来得分。由于红色蜡封的效果是把这张牌重新计算一次,钢铁牌则是让留在手中的牌增加1.5倍率,所以它至少需要小丑牌“男爵”(留在手牌中的每一张K增加1.5倍率),以及“哑剧演员”(重新触发所有留在手牌中的牌的能力)、“喜与悲”(重新触发所有打出的人头牌)、“照片”(打出的第一张人头牌计分时倍率×2)、“未断选票”(打出的第一张计分牌额外触发2次)、“帕奇欧”(离开商店时随机复制一张消耗牌并给予负片效果)等几张牌来配合。如果要在无尽模式里拿高分,往往还得靠“蓝图”(复制右侧小丑牌的能力)和“头脑风暴”(复制最左边的小丑牌的能力)来锦上添花。可以说,要是真的能在一局里同时凑齐这些牌,把分数打出科学计数法也易如反掌。
但凡事总有反面。这么说吧,我玩《小丑牌》的时间也不短了,但“男爵”就没见过几次,“头脑风暴”“帕奇欧”更是寥寥无几,更别提让它们同时出现。这也直接导致我迄今为止都没有在非预设牌局里成功打出一次红封钢K。当然,如果用其他玩家分享的牌局种子来打,我也能丝滑操作,但这不仅有种隔靴搔痒的感觉,还进一步反衬出了自己的弱点:人家玩的是《小丑牌》,我玩的也是《小丑牌》,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看了一下自己的统计结果,真是一言难尽
写下这篇怪话的时候,我又开了一局,想要试试运气,结果也不难想象:奇迹没有出现,虽然还是打通了8回合,但磕磕绊绊,分数也不高,符合我对自己的一贯认知。
不过与此同时,我也联想到另一件事。前段时间,《小丑牌》因为玩法
涉及到了扑克规则而被一些地区的评级机构区别对待
,以“可能导致玩家对现实中的赌博感兴趣”的原因给了它“18+”评价。这个结论自然受到了《小丑牌》开发者和玩家的一致批评。但我又想,如果沿着这个思路继续推论下去,包括《小丑牌》在内,为数众多的Roguelike游戏说不定反而会起到“阻止玩家参与真实赌博”的效果。毕竟,在游戏里,哪怕只有一部分要素受随机和运气影响,玩家就已经能够见识到结果了;换到现实生活中,他们也有很大可能对这种纯看运气、风险极大——当然在我国也不合法——的东西敬而远之。
好在,如果只关系到游戏里的数字,Roguelike那种随机、不确定性带来的乐趣还是很吸引人的,就算运气不好,也可以随时重新来过。就像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凭借自己的运气打出红封钢K。这一天也许很遥远,但那又怎么样呢?
上篇怪话:
终末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