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呦呦鹿鸣
原创读书号。分享独一无二的资料与不为人知的经典。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洞见  ·  有一种高级的认知:看谁都是好人 ·  10 小时前  
鬼脚七  ·  最深的爱 ·  11 小时前  
青年文摘  ·  人生建议:不要长期待在卧室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呦呦鹿鸣

有门楣的家庭

呦呦鹿鸣  · 公众号  · 美文  · 2017-03-17 23:30

正文

文/鹿鸣君

深夜乘高铁返回北京,在北京南站,行至出租车排队处,三四个调控员在那里,一个接一个,此起彼伏,大声嚷嚷:“快去抢车啊!抢到就是你的!”然后不断蹦出“艹”字。


其时,无论出租车队伍,还是乘客队伍,都非常有序,安静,唯有这一口大大咧咧、目中无人的京腔,回荡了候车场中。


北京是一个全国最猛烈魔幻的权力场,印象中,但凡有点小小的权力,比如这些现场调控员,比如那些红袖章,往往很难好好说话。


慢慢的,他们就只会这样说话,最后,他们就只能拥有这么一点随时可能失去的小权力。这也是一种阶层固化。


我当时首先想到的是:他们在现场这样说话并没有什么好处,是无意识的,那么,他们在家里自然也免不了这样的表达方式和话语体系。他们的孩子会怎样呢?所以,这种阶层固化的背后,恐怕是一个个气场完全不同的原生家庭。


我们常说,寒门出贵子,但是,我绝不相信,寒门就等于粗鄙的家庭。


记得,小时候在老家,我们谈起某一个人有某种高贵的行为,或者某人孩子很有出息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想到他/她的父母亲,如果恰好其上辈,甚至往上好几辈,是有德行传世的,我们就会说出这样一句话:“他们家,是有门楣的。”


门楣,就是一个家庭、家族的精神传承、精神财富。

门楣可以是功名标记,也可以是述祖的标记,比如我们福建黄姓客家常见的“江夏堂”;但门楣更多是一个家庭文化宣言,比如家训,比如门刻,这种门刻在北京的胡同里常有,比如这家门上写着:“为善最乐 读书便佳”:

在很多时候,门楣意味着一个家庭的基因,它是话语体系,是家庭气场,是家族目标,还是亲属公约。


今天还参加了学校的家长会。我的一大感觉是,中国几乎所有的职业,都要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唯独最重要的父母岗位,没有培训,就上岗了,而且,从来没有直接的考核。一个孩子是不是被毁了,直到最后出事了才知道。而一些后知后觉的家长,往往是得到了经验教训,却因为只有一个孩子而无法发挥。经验成了死经验,悔之晚矣。


在过去,这种岗前培训,是由家族“门楣”这种气场来帮助完成的,而且也有集体形成软性监督。这种环境的典型代表,就是福建的客家土楼里居住的人群。在《大鱼海棠》动画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这种气场。

但是,农业时代的的家族熟人社会破碎之后,我们走进城市化的陌生人社会,家庭原子化了,我们在教育上的“门楣”中断了。这怎么办呢?


信息社会,人人都可以轻易获取知识,增长智识,但是,一个人,如果做成一个人,智识自然是越多越好,但如果失去恰当的教育,做不成一个人,智识却是越多越坏。


但愿我们人人都有一个好的“门楣”,但愿我们的孩子都能成为一个人,而不是只成为一台电脑,一个手机。

这是“每日1000字 写作马拉松”第21天打卡。该计划目前共20人,目前坚持者19人 。

孔子:被婚姻击败的老头

每天一千字:不逼自己一把,还真不知道我们有多优秀 

呦呦鹿鸣

鹿鸣君:曾是潇湘晨报记者、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主笔、《网络传播》执行主编、无界传媒执行主编,现任职于红星美凯龙互联网集团。  

点燃火炬、回到故乡

读书、传媒、家居、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