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温伯陵
读历史、谈世事、阅人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幻世界SFW  ·  新刊速递 | ... ·  2 天前  
科幻世界SFW  ·  悼念向际纯:中国科幻绘画的开拓者 ·  3 天前  
GiantPandaCV  ·  浅析主流 Alignment 算法与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温伯陵

洛阳永不消亡

温伯陵  · 公众号  ·  · 2024-07-22 20:03

正文


1


每座城市在建立之初,都有自己的 使命,要么位于水陆要冲的地方做为交通枢纽,要么依山傍河做为军事要塞,要么依托肥沃的农田保障经济生产。

周公旦给洛阳的使命,则是周朝镐京的陪衬、关中政权的延申。

《史记·周本纪》详细记载了“武王伐纣”的全过程:

“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师疵、少师疆抱其乐器而饹周。於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乃遵文王,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十一年十二月戊午, 师毕渡盟津,诸侯咸会 ......二月甲子昧爽, 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 乃誓。”

盟津,即现在的洛阳市孟津区,辖区大部分在黄河以南。

牧野在河南新乡市境内,紧邻河南鹤壁境内的商朝都城朝歌。

周武王自盟津渡过黄河,便突破了黄河天险,可以在大平原上纵横驰骋,这意味着周武王取得伐纣的战略主动权。 渴望伐纣的诸侯见事有可为,便来和周武王会盟,组成伐纣大军,浩浩荡荡的抵达牧野。

经过牧野的一场大战,小邦周崛起,天邑商灭亡。



盟津在商周易代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在周朝建立以后,盟津自然是必须控制的战略要地。

灭商两年以后,周武王驾崩,周公旦辅佐周成王治理天下。

为了控制盟津这块战略要地,长期保持对东方的战略主动权,周公旦在平定武庚禄父、管叔鲜、蔡叔度的叛乱以后,开始在洛阳盆地营造城池。

洛阳盆地有伊水、洛水、瀍水、涧水流过,滋养出千里沃野,是天然的大粮仓。 洛阳盆地的北部是黄河、西部有崤山、南部有熊耳山和伏牛山、东部有嵩山,是天然的军事要塞。

可以说,在洛阳盆地营造城池,不仅可以控制盟津,还能做为周朝永久性的军事要塞,镇守东方疆域。

而因为洛阳盆地处于天下的中心,是诸侯朝贡周王的必经之路,于是这座城池又有了交通枢纽的作用,成为诸侯朝贡周王的中转站。

周公旦营造的这座新城池,便是洛阳。



《史记·周本纪》就说: “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 周公复卜申视,卒营 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不久后,周公旦在洛阳设立成周八师,直属于周成王,更加重了洛阳的分量。

这样一来,周成王日常居住在镐京,镇守周朝的老根据地,并凭借黄河、山西的晋国、太行山、函谷关、崤山、江汉平原的汉阳诸姬、秦岭等封国和天险,组成完整的防御圈,以居高临下的战略态势俯视东方。

东出函谷关和崤山,便是洛阳。

以巨大的城池、肥沃的田地、强悍的军队为依托,洛阳成为周朝势力的延申,一方面镇守中原和殷商遗民,另一方面监视卫、齐、鲁、宋等诸侯国。

而卫、齐、鲁、宋等诸侯国,又负责监视、镇守更偏远的疆土。

一条自西向东的周朝政权脉络,便依托洛阳建立起来。


可以说,洛阳在建立之初,就是镐京的陪衬,周朝的军事前沿基地。



2


洛阳处于天下的地理中心,那洛阳能不能取代镐京,成为天下的政经中心呢?

理论上可以,但事实上不可能。

军事方面,镐京位于关中盆地,周边是函谷关 (河南三门峡) 、大散关 (陕西宝鸡 、武关 (陕西商洛 、萧关 (宁夏固原 等险要关隘。

此后 函谷关的军事功能减退,被潼关 (陕西渭南 取代,但众多天险关隘包围的关中盆地,依然有极大的战略纵深,对于统治天下的政权来说,这就是天赐王座。

洛阳周围虽然有函谷关 (河南三门峡 、广成关 (河南平顶山汝州 、伊阙关 (河南洛阳 、大谷关 (河南洛阳 、轩辕关 (河南洛阳 、旋门关 (河南荥阳 、小平津 (河南洛阳 、孟津 (河南洛阳 等八座关隘天险,但这些地方,几乎都局促在洛阳一隅。

关隘天险集中,意味着没有战略纵深,每当遇到战争的时候,洛阳便显得捉襟见肘,如果反叛势力一鼓作气攻到八关附近,洛阳政权就是兵临城下,必须背城一战。

最重要的是,镐京以西是陇山、六盘山、河西走廊,这是天然的马场,可以源源不断的获取战马,组建精锐的骑兵。

洛阳附近则没有这样的条件,除了强化步兵以外,并没有其他选择。

经济方面,关中盆地的总面积达到39000平方公里, 在农业经济时代,这么广袤的盆地,意味着源源不断的粮食、摩肩擦踵的人口以及繁盛的经济,足以支撑一个强盛的政权。



洛阳盆地的总面积仅仅4300平方公里,差不多是关中盆地的九分之一,那么洛阳盆地能产出的粮食、人口和经济总量,也只有关中盆地的九分之一。

差距如此悬殊,洛阳如何与镐京比肩?



地理方面,镐京僻处西北,大部分时候都不需要顾忌北、西方向的威胁,一旦巩固秦岭一线,就能专心开拓东方,属于“金角银边草肚皮”里的金角。

而洛阳处于天下的地理中心,在“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角逐中,不仅河南是各路枭雄的主战场,能否占领洛阳,更是能否得中原的标志。

洛阳便成了 “金角银边草肚皮 ”里的草肚皮,每个枭雄都想踩一脚。

在这样的背景下, 但凡能选择镐京,洛阳就不可能成为主角,如果实在没办法而选了洛阳,那么命运也不容乐观。

周幽王被申国和犬戎联合诛杀以后,周平王迁都洛阳,尽管周平王尝试过重整周朝,但始终没有成功,原因之一便是洛阳的军事、经济、地理条件不足以支撑一个强盛的政权。

五百年后,刘邦击败项羽,建立大汉王朝。

因为汉朝的开国功臣几乎都是关东人士,他们希望能衣锦还乡,便建议刘邦定都洛阳,提出的理由是:“雒阳东有成皋,西有殽黾,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

“其固亦足恃”,翻译过来就是,洛阳的地理还是不错的,做都城问题不大。

这五个字,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解释,都能看出汉朝的开国功臣们,还是有些心虚的。

但刘敬反对定都洛阳,极力建议刘邦定都关中,刘邦拿不定注意,跑去询问留侯张良的意见。

张良给刘邦做了一番分析:

“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 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 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 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给京师。 侯有变 ,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张良的一番话,道尽洛阳的缺陷——没有战略纵深、田地不足、居天下之中而四面受敌。同时也道尽关中的优势,即战略纵深宽广、经济基础雄厚、三面没有强敌,整合关中和巴蜀以后,便完全占据中国地理的第一阶梯,东向以制诸侯,立于不败之地。

刘邦听到张良的分析,对定都关中再没有疑义,直接下令西迁,并命萧何在渭河沿岸营造长安城,做为汉朝的都城。

长安和镐京,其实就是关中地理板块里,不同名称的同一座城。

再过两百年,刘邦建立的汉朝灭亡,刘秀崛起复兴汉朝, 在南阳故旧和河北豪强的支持下,把新汉朝的都城定在洛阳,史称东汉,与之相对应的,定都长安的汉朝称为西汉。

正是因为都城的不同,东汉自始至终都有一股小家子气,无论国力还是气质,远远不如飞扬跳脱、气吞万里的西汉。

其实洛阳的定位,西汉的人早就有定论。

吴楚七国之乱的时候,桓将军向吴王刘濞建议:

“愿大王所过城不下,直去,疾西据洛阳武库,食敖仓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虽无入关,天下固已定”—— 不要争一城一地的得失,直奔洛阳,一方面夺取长安东出的前沿基地,另一方面切断长安和各地的联系,这样的话,函谷关以东就不再是汉朝所有了。

桓将军和张良一样,都认为洛阳是依附于长安的,只有做长安和东方郡县的枢纽,洛阳才有价值,而不认为洛阳是自成一体的独立地理板块。

可惜,刘秀没有吸取周衰汉兴的历史教训,也不明白张良和桓将军的意思。

如果刘秀清楚长安和洛阳的不同,但依然定都洛阳,那只能说明两点,要么是刘秀没有得罪开国功臣的魄力,要么是刘秀本人就有衣锦还乡的想法。

无论如何,东汉不如西汉,刘秀是最主要的责任人。


3



既然洛阳不适合做政经中心,那为什么隋唐时期,洛阳两次成为王朝的都城呢?

其实这不是洛阳的整体地位超过长安,而是因为 隋唐大运河的开通,洛阳的经济功能取代了军事功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暂时成为了主角。

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下令开凿大运河,然后命杨素、宇文恺重新营造洛阳,并下令迁都,以洛阳为隋朝的新都城。

这条隋唐大运河,北段永济渠起自涿郡,南段通济渠接通杭州,两段主线运河的交汇点,便是洛阳。 于是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人口、粮食、货物不断向洛阳聚集,没用多少年,洛阳就成了全天下的经济重镇、物资集散地,号称“漕船往来,千里不绝。

可以说,杨广迁都的真正目的,就是 以洛阳为中心、大运河为触手,整合隋朝的经济。

长安,事实上被他抛弃了。

那效果怎么样呢?

如果杨广稳扎稳打,凭借隋朝强盛的国力,说不定能开创洛阳的新时代,但杨广太心急了,短短五六年时间便激起天下民变,隋朝轰然倒塌。

隋唐易代时期,王世充盘踞洛阳,李渊和李世民占据长安,公元620年7月,李世民统兵出关东征,不到半年便剪除洛阳周围的军事力量,用重兵把王世充包围在洛阳城内。

河北的窦建德知道“得中原者得天下”,一旦王世充灭亡,唐朝就有了中原这个战略支点,随时可以效仿周武王,自孟津渡过黄河,征讨河北。

为了自保,窦建德必须出兵支援王世充。

结果,李世民在虎牢关 (旋门关) 击败窦建德,随即回师洛阳逼降王世充,完成一战擒两王的功业。

隋唐 易代的历史证明, 搞经济建设,长安不如洛阳,决定天下兴亡,洛阳不如长安。但 没有开国建政,就没有经济建设,洛阳的经济地位,事实上取决于长安能否获得军事胜利。

唐朝平定四海以后,效仿西周、西汉定都长安,居高临下,以一隅而制天下。

但到了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时期,随着人口暴涨,长安出现了粮食危机。 公元657年,李治下令,改洛阳为东都,此后“二圣”就经常 移驾洛阳,就近补充粮食和其他物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