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朱老师:
您好!
上周日,您通过语音直播的方式在教育百师通“名社名家”讲坛做了一场有关英语学习的讲座。讲座中,您金句频出,真是令我感慨良多。
您开篇引用的第一个词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易中天先生的“望子成人”。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却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比起“望子成龙”,我想“望子成人”更值得推崇,因为既然生而为人,就应该真正学会去观察、感知、体味生命的一切,体味作为“人”才能拥有的简单、快乐与健康,去呈现出一个“人”该有的所有面貌。
遥相呼应的,是您在讲座快结束时说道“成为自己才有意义”,于我而言,直击灵魂。向前走的路上不知不觉成为了别人,不是缘于一开始就没看清真实的自己,就是因为误解了“榜样”的意义。我也同很多人一样,对自己很多方面都不满意,好强、好胜,也爱向某某某看齐。于是,一方面感受着目标在前的无穷动力,另一方面又苦于难望项背的力不从心。其实,渴望进步与提高本无可厚非,只是很多时候我们虽然信誓旦旦地说“要成为更好的自己”,却一直将别人的标准和要求当成心中的那面旗,妄自菲薄,自我否定。奥斯卡·王尔德也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做你自己,因为别人已经有人做了” 。的确,别人再好,那不是自己。况且,成为不了别人,何不做自己,不美丽却可爱至极,不聪明但始终爱学习呢。
在一个小时的讲座中,您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阅读”——“不间断性的阅读”、“要想双语好,阅读不可少”、“要想语言妙,文学最重要”等等。作为后辈学生,我不敢说我深有体会,但我确实非常同意您的看法。当今社会讲求速度与效率,阅读或许并不是一件非常讨喜的事,因为它有一个过程,需要积累,短时间内难见成效,但这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正如您所说的,阅读可以增加对语言的感受力,而文学恰好是一座蕴藏着最多宝藏的宝库,既有语言的极致华美瑰丽,也有人生的多样起伏悲喜。或许语言也跟情感一样抽象朦胧,所以它的奥妙也需要用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方式去获得。
讲到这里,也很想谈一谈自己的学习经历。我的父亲是一位中学英语教师,我11岁开始学习英语,那时我的父亲教书已有二十余年,父亲对我要求极其严格,平时我的作业量是同学们的好几倍,包括一年365天中有364天都在坚持每天半小时左右的听力练习及各种各样的阅读练习。从中学一直到大学,我的英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直到今天,我的确一直很感谢父亲当年引领着我打下坚实的基础,依然感激那时就培养出来的对这门语言的“好感”及最萌芽的“语感”。
朱老师提到的最后一方面,就是“让英语学习形成的综合素质成为终生受用的能力”,您说可以通过学习一门外语变得“思维更加活跃,考虑更加周全”。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写作老师曾经说英语专业的学生思维可能会不一样,比如杨澜;另外一位教授科技翻译的老师说马云大概是全中国英语学得最通透的学生。其实,直到今天,虽然我仍然记得这两位老师分别举的这一个例子,但是并没真正理解他们的意思,在我看来,或许英语改变了前者提出问题的方式,而改变了后者解决问题的方式。
这些就是我听完朱老师的讲座直播后的一些所思所想,还请朱老师多多指点!
最后,感谢朱老师拨冗阅读我的书信,衷心祝愿你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
2017/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