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的本质
1.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2.
气者,理之所依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
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3.
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4.
智子疑邻: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
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5.
天地和气,万物自生: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6.
踏花归来马蹄香: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3.
按图索骥:
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4.
画饼充饥:
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5.
掩耳盗铃:
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6.
有志者,事竟成;
满招损,谦受益;
人定胜天;
事在人为;
心灵手巧: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7.
诸葛亮隆中献策:
无论是对过去的认识还是对末来的认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8.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发展
9.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
10.
望梅止渴:
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
11.
郑人买履、削足适履:
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2.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意识(或认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13.
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三)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2.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
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3.
审时度势: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正视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4.
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拔苗助长(揠苗助长):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5.
目无全牛;
庖丁解牛:
把握客观规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6.
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7.
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8.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9.
因风吹火;
顺藤摸瓜;
顺水推舟;
疱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 办事,才能事半功倍,收到好的效果。
10.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科学地结合起来。
11.
人定胜天;
愚公移山;
精卫填海;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自强不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1.
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或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2.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打不相识”、“近水知鱼性,靠山识鸟音”;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书到用时方恨少等:
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或实践决定认识)
3.
入山问樵,入水问渔;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凡事要好,须问“三老” ;
百闻不如一见——实践是认识 的来源,实践出真知。
4.
真金不怕火来炼;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或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5.
吃一堑长一智;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1.
瑞雪兆丰年;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走不以手,缚手不能疾;
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唇亡齿寒: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独木不成林;
一个篱笆三个桩;
一个好汉三个帮;
荷花好看,还要绿叶扶持:
体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3.
守株待兔:
把偶然联系当作必然联系的错误观点。
4.
声东击西:
要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现象分为真象与假象,要透过真象把握本质。
5.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
事物之间的联系形式具有多样性。
6.
承先启后,继往开来;
前后相继、古往今来:
事物在时间上的纵向联系。
7.
四面八方、左邻右舍:
事物在空间上的横向联系。
(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8.
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是主观臆造的联系。
(2)因果联系
1.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
因果联系的观点。
2.
未雨绸缪:
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占有感性材料是获得理性认识的前提条件,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是获得理性认识的关键、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4.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如果缺乏对事物发展趋势和结果的预见,近期就会遇到困难和问题,启示我们要根据事物的原因预见事物发展的结果。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
)
(3)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1.
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
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
事物的部分离不开整体。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部分的性质和意义离不开整体。
)
2.
“一着妙棋,满盘皆活”、“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失足成千古恨”、“牵一发而动全身”、“秤砣虽小压千斤”、“四两拨千斤”:
部分影响(制约)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3.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断章取义:
割裂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未从整体上把握事物,是孤立地看问题的观点。
4.
舍卒保车(丢车保帅):
整体一般处于统率和决定地位,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顾全大局,寻求最优目标。
5.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箭定乾坤”;
“成败在此一举”、“细节决定成败”:
部分影响(制约)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6.
“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
“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 部分影响(制约)整体。
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7.
“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 体现整体一般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8.
田忌赛马: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够引起质变;
当 事物的部分以有序合理的的方式结合时(形成整体),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9.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三个和尚没水吃):
当事物的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整体的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10.
一支竹篙难渡汪洋海,众人划桨开动大帆船;
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
一个巴掌拍不响,万人鼓掌声震天;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团结就是力量:
当部分以有序合理的方式或结构结合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11.
坐井观天;
盲人摸象;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只见部分,不见整体,以偏概全,把部分当作整体的形而上学观点。
12.
覆巢无完卵: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
13.
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部分影响(制约)整体。
14.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整体一般居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想问题办事情要顾全大局,树立全局观念。
15.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想问题、办事情时应对事物的联系做具体分析,因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去认识事物不同的性质和意义。
16.
高瞻远瞩;
高屋建瓴:
要从整体上看问题。
17.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从事物的整体和大局出发,才能看清事物本身。
(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1.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
树欲静而风不止;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物质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
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停滞不前、小富即安、一成不变:
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没有坚持发展的观点。
5.
“长江后浪推前浪”、“后生可畏”、“后来者居上”、“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体现发展的普遍性。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
6.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人的认识不断提高,不能总以旧眼光看人。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7.
涸泽而渔、杀鸡取卵:
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8.
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
没有看到事物的总趋势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9.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向前发展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10.
刻舟求剑;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
11.
浅尝辄止、固步自封:
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违背了认识应当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12.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变化、发展的历史。
孔子的这句名言体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3.
沧海桑田;
斗转星移;
物竞天择: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14.
除旧布新;
推陈出新;
吐故纳新;
弃旧图新;
新陈代谢: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我们要支持和促进新事物的发展。
(2)发展的趋势:
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
1.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
体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3.
贝多芬: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
吃亏是福;
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苦尽甜来终有蜜;
苦尽甘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若非一身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
体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4.
好事多磨;
一波三折:
事物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5.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前进中的困难与曲折,不能灰心丧气。
“长风破浪会有时”寓示的就是这个道理。
(3)事物发展的状态:
量变和质变
1.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
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
堤溃蚁穴,气泄针芒;
防微杜渐;
循序渐进;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3.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
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万丈高楼平地起;
;
防微杜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体现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4.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要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质变,推动事物的发展。
5.
“画蛇添足”、“过犹不及“:
由于量变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质,所以要坚持适度的原则,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
(4)发展的原因:
内因和外因
1.
“祸起萧墙“、”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堡垒容易从内部攻破“、“物必先腐之,然后虫生之”、“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事物的内部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3.
“妙手回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4.
三懒夹一勤,一勤会变懒;
三勤加一懒,想懒都不得懒: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5.
子曰: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说:
“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
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们,这是有益的。
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外部环境对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6.
怨天尤人:
忽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的错误观点,夸大了外因的作用。
7.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南橘北枳(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
孟母三迁;
名师出高徒: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注:
公众号后台
回复
“哲学道理”
即可获取电子版
声明: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经高中政治整理编辑,如存在文章/图片/音视频使用不当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0元领一对一在线辅导
右边给我一朵小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