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说明:
2001年秋,在河北省社科院第二轮竞聘中,我被选聘为《河北学刊》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经过三年的摸索和实践,逐渐对学术期刊存在的问题、办刊规律和发展态势有了一些认知。从2004年8月份开始,不断应邀在一些报刊或研讨会发表感言、畅谈体会,二十余年下来,陆续积攒了十七篇长短不一的文章,其中的八篇没有公开发表过。
如今,闲来无事,对全部文章按写作时间顺序简单整理后,存放于微信公众号中,供感兴趣者浏览、交流,也算是对自己担任学术期刊总编辑二十多年的一个交代吧!
特作解释的有三点:
一是,
中国学术期刊数量庞大、千差万别,而站在个人视角撰写的文章必然是一孔之见、充满理想主义,难免以偏概全,存在讹误,如果言语中有过激、冒犯同行之处,敬请谅解海涵。
二是,
对学术期刊的思考和认知,是一个不断深入、递进的过程。这就导致,甲文章与乙文章之间,乙
文章与丙文章之间,
可能存在段落或语义的重复。好在这些文章从未参与评职称、评奖,也未计入单位的量化考核,在此只是展示思考该问题的进程而已。
三是,
国内从事学术期刊编辑学研究的人很多,我只是其中一员。因此,我的成果也吸收了他们成果中的精华。由于不是直接引用,没有按照学术规范在文中标注。
今天,推出
第六篇(上)
。此文是主编《学术月刊》时的思考,曾在一些高校演讲过。鉴于网上流传的内容不完整,并且有文字错误,现经整理,全文推送
。因为文章较长,不利于手机阅读,所以,拆成了两部分,今天推送上半部分。
自从入职学术期刊从事编辑工作之后,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就成为家常便饭。由于期刊与作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参会期间与青年学者交流就成为一项规定动作。如果将青年教师、博士生提出的问题归纳总结的话,排在首位的就是:“你们刊物/杂志到底喜欢什么样的文章?”这一问题其实包含着两种人的心情:一种是,正打算投稿还没寄出的作者,通过了解编辑、总编辑/主编的所思所想,增大自己投稿的命中率;另一种是,曾多次向期刊投稿但屡投不中的作者,心里很郁闷,带有抱怨情绪。
作为编者,其实也是作者、读者,十分理解青年作者尤其是后一种人的心情:本来抱着很大的希望,将自己花费了很多心血的文章投寄给编辑部,结果“泥牛入海无消息”,自尊心、自信心都受到打击。也许自此会觉得,当初选择研究人文社会科是错误的,转而改行从事其他工作,学术界因此而少了一位甚至一批生力军。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编者与作者的沟通渠道不畅。要做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就需要有一个面对面对话、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今天,借着主办方提供的平台,我就与在座的各位青年教师、博士生朋友作坦诚交流,聊一聊学术期刊编辑、总编辑/主编的选稿原则与内心喜好。
(接下来,
回答四个问题:
编辑心目中的“学术论文”?学术期刊论文的基本架构?怎么才算“学术美文”?总编辑喜爱什么论文?
)
一、编辑心目中的“学术论文”
青年学者由于研究领域不同、写作效率有高有低,投给编辑部的篇数、次数估计也是有多有少。但不管你是初次投稿还是多次投稿,作为受聘替学术期刊审稿的编辑们,均是按照既定的标准来鉴别、选择、淘汰的。
在学术编辑眼里,如果拿统一标准来衡量所收到的文章的话,是有着低、中、高之分的,可以分别把它们定位为:
☆学术作文
☆学术论文
☆学术美文
那些办得好的老牌“核心期刊”之所以拒稿率/淘汰率高,原因就在于,他们感觉,每天收到的自然投稿中,有百分之八九十只能算是
“学术作文”
;然而,他们需要的是
“学术论文”
。也只有学术“论文”而不是学术“作文”,才可以被编辑部列为选题计划,进而加工修改、公开发表。
鉴于此,这里有必要定义一下编辑心目中的“学术论文”概念。
何谓“学术”?
学术是指有系统、较专门的学问。
何谓“论文”?
论文是指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
这是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两个概念的解释,是从一般意义上说的。如果要定义,
何谓能够发表的“学术论文”也就是学术期刊论文?
那就需要做进一步思考了。
所谓学术期刊论文,指的是,学者们针对特定的学科研究对象或问题,使用规范的术语(词汇)、范畴、范式,在规范的体系下撰写的文章。
这里所说的
“学术期刊论文”,包含了两个要
件:
要件一:
无论那个学科、那个专业,都有着特定的研究对象,都必须使用规范的学术语言或词汇,使用规范的学术范畴和研究范式;
要件二:
无论那个学科、那个专业,无论是研究宏观问题还是微观问题,都必须在这个规范的体系中进行论述和阐释。
当然,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进步,学术语言也在不断变化,会出现一些新的术语、范畴,甚至研究范式也在创新,学者的观念也需要“与时俱进”。但是,这种“与时俱进”,不是割裂式的生搬硬造,而是在前人基础上的创新,是一种能让本学科、本专业、本领域的读者理解或读懂的“创新”。
需要强调的是,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学术
期刊论文的两个内涵始终如一:第一,研究成果提出的新观点、新知识,能够被同行所理解;第二,文章内容使用的语言、范式,能够被同行所接受。
二、学术期刊论文的基本架构
尽管各位青年学者所学的专业不同,所从事的研究方向或领域有着较大差异,但是,
学术期刊论文的基本架构是相同的
,我把它总结为五个支柱:
支柱一:“高屋建瓴”的旧文总结
学术研究是一种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过程,尽管有不少的“前浪”被“后浪”拍在了学术沙滩上,但“前浪”的开拓性思考是不能绕过或忽略的,所以,前人研究成果的描述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前人研究成果的描述,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
被动式的为了某个问题而对前人研究成果作简单罗列、堆积,不管这种罗列、堆积对作者、读者来说是有用还是没用。这,属于低层次的描述。
第二种,
与自己研究的问题相关联,对前人研究成果作概括性描述。这,是一种中层次的描述。
第三种,
在选择性描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又有自己的看法和评论。这,是一种高层次描述。
它的特点是:并非网络链接式的罗列,而是高屋建瓴式的概括、提炼;同时,又能根据自己文章的需要进行整合、取舍,从而为自己的研究定位,确定突破口。
当然,因为学科不同,研究领域、话题各异,这种描述究竟是作为正文还是作为注释来呈现,可根据文章的需要而确定。
支柱二:“不疑处有疑”的问题发现
对于前人成果的描述,只是回顾和总结,不是研究的目的。
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引出作者想要研究的问题。
所以,研究者所做的贡献,或者说,编辑想要从论文中获得的关键信息是:作者有没有提出、发现或者解决了一个有意义的学术问题(现在,人们把这句话深化为
“真问题”
)?
由于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我们的先人成就非凡,因此,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与自然科学相比,要求每篇全部是原创性贡献,是违反学术常态的主观理想,绝大部分成果是在前人基础上迈出、挪动的那一小步。
这一小步中的大部分成果,又是把别人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发掘出了问题,扩展成了大问题。也就是一些学问家所总结的,自己做学问的经验体会是:
“在不疑处有疑。”
正是“有疑”,才会有思索;有思索,才会有进步。
这里的“有疑”,是没有特定对象的。即使对自己的指导老师、崇拜的学界前辈,也要有“半信半疑”的勇气。
不然的话,是做不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
支柱三:“收放自如”的逻辑展开
一篇文章能够被编辑称为“学术
论文”而不是“学术作文”,区别有五:
其一,
观察问题,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
其二,
分析问题,是循序渐进、抽丝剥茧,而不是一步到位的;
其三,
阐释问题,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
其四,
叙事语言,是审慎的、探讨式的,而不是武断的、轻率的;
其五,
无论是采取直接还是间接形式,都应围绕主题做深度阐释,而不是偏离主题,兜圈子,绕弯子(“弯弯绕”“团团转”)。
综括起来说,一篇让编辑部满意的论文,是能把自己研究的问题作为一个主问题,然后向相关问题作辐射,使问题扩展、深化;同时,既能辐射出去,又能收得回来,如果收不回来,那就是空泛的学术散文了。
支柱四:“含而不露“的价值、意义
一篇打算投给学术期刊的论文,从撰写到发表,必然包含着作者想要呈现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
但是,文章有没有学术价值,有没有研究意义,应当是编辑/读者通过阅读该文之后,从内心生发而“悟”出来的,并不是作者在文章中高调喊出来的。
当然,这不是说,论文作者不需要在“开头/引言”部分客观地点明文章的意义所在,但这种“点明”似应是含蓄的、委婉的,而不是不切实际的拔高或自吹自擂。学术期刊的编辑和读者,都是有一定学术阅历、知识背景的人,论文作者要相信他们的智商。
对于那些较为高明的作者而言,是能够让学科之外、领域之外
那些
不研究此问题的读者,也能通过阅读该论文受到启发、启示、启迪,从而效仿、借鉴。
也许有作者担心,如果不在文中直白地说,可能读者理解不了、看不懂。在编辑看来,
一篇学术论文如果
读者看不懂,只能有两种情况
:
一种是,
“隔行如隔山”,不在相同的专业领域内,受到知识背景的限制;
另一种是,
作者的思维、语言有断裂,自身处于似懂非懂的稀里糊涂状态中。
在我的编辑经历中,所遇到的绝大部分属于第二种。
也就是说,如果作者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那么,读者怎么可能读得懂呢?
支柱五:“层次分明”的结构安排
学术期刊论文是一种进入社会流通领域的高级精神/文化产品,是一种借助文字编排来表达思想、观念的艺术形式,可以划归到“视觉艺术”的行列中。这在中国古代,人们已经有所体悟,所以,将那些传世的优美文章赞誉为:“字字珠玑”“锦绣文章”。
但是,与其他文章或视觉艺术不同的是,学术思想可以自由驰骋、无拘无束,学术表达时的用语、行文则要遵守学术规范。
——既然学术期刊论文是一种视觉艺术,那就要讲层次、讲布局、讲美感
;论文准备分成哪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由哪几个核心段落组成,在下笔时就要胸有成竹、了然于心。
既不要叠床架屋、臃肿啰嗦,又不要惜墨如金,处处留白,让读者猜谜语。
——既然学术期刊论文是规范的艺术,那就要讲规则、合逻辑,就要段落无缝衔接、首尾遥相呼应,让人感觉文章是一气呵成的。
如同一串珍珠项链,是用一根光滑的丝线把一粒粒珍珠串起来的,但外观又看不到这根丝线。
以上所说的这五根支柱,是编辑对学术期刊论文的基本要求,具备了上述要求,就有可能进入编辑的视线,就有可能被纳入发稿选题计划中。
但是,这样的文章,还不能说是编辑心仪、心动的论文。
能让编辑心仪、心动的学术期刊论文,我称之为“学术美文”。
在学术期刊编辑心目中,上乘佳作其实是“学术美文”,但这类文章可遇而不可求。当然,就像“情人眼里出西施”一样,每个编辑眼中的“西施”也是有个体差异的。
大致来说,
由“学术论文”上升到“学术美文”,有两个衡量标准。这就是,必须能让编辑或读者产生两个“冲”的效应:
◎
视觉
“冲激”
◎
阅读
“
冲动”
而这两个“冲”之所以能够产生,则在于作者撰写文章时就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