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是问题 问题本身才是问题」
——迈克尔·怀特
叙事疗法创始人之一
知名“叙事发源地”
以及“国际叙事大本营”
达利奇中心(Dulwich Centre)共同创办者
叙事疗法(Narrative Therapy, NT),又称叙事心理治疗,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兴起,由家庭治疗心理学家Michael White和David Epston等人开创的一种后现代心理治疗取向。
作为一套治疗理念和技术,近年来吸引了众多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在过程中与个人探索、解构并重构生命故事,发现个人的价值与信念,从而找到内在力量。
叙事意指“讲故事”,即按照事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组织、整理,这些事件既是我们过去生活经历的真实写照,也蕴含着人们实现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未来其他事件的力量和希望。
心理学家试图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建构并理解人类行为的意义。
这里的意义指的是个人的心理意义和生命意义、价值,而不是字面意义上的“意义”。
与此不同的是,叙事心理治疗(Narrative psychotherapy)指的是咨询师通过倾听来访者的故事,运用一定的咨询技术,找出被遗忘的故事片段,帮助来访者澄清、形成完整的故事或经历,
在这一过程中,来访者的问题将逐步显现、外化,随后让其意识到问题根源或不合理之处,并唤醒来访者主动寻求改变的动力和愿望,最后引导其重构积极故事,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和解决问题。
叙事疗法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认为每个人都是应对所遇到问题的专家。咨询师通过倾听来访者的故事、运用一定的咨询技术,让来访者诉说、重整故事和经历,
在这一过程中,透过外化让困扰来访者的问题逐步显现。
同时,咨询师也探访来访者试图抵抗问题曾运用的知识和技巧,呈现来访者的能力和价值信念。
叙事疗法诞生于后现代主义背景,后现代主义仅是相对于现代主义的一种文化和观念,无关年代划分。它的核心在于:
科学知识并不绝对,真理需要依赖于具体的语境存在,故不能脱离于语境进行验证。
在这种背景下,临床心理工作者逐渐发现来访者问题背后的原因往往复杂多变,具有来访者个人经历特色且伴随着主观建构而产生。
更何况,看问题的角度、个人立场不同也会得出不同的观点和所谓的“真相”。
因此,为了解决每个独特来访者的问题,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各个流派应运而生,比如聚焦于训练不足或奖惩不当的行为主义流派,针对心理创伤、童年经历的精神分析流派,关注人的自我实现潜能发掘和尊重接纳的人本主义等。
同时,这也反映出各个流派的治疗理念仅能涵盖某一范围或具有某类型问题的来访者,不能普遍地解释人类的复杂心理现象。
但令人可喜的是,
后现代主义的心理治疗理念以更广泛的视角关注到了个体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心理咨询与治疗应该摒弃传统的普遍性和系统化,继而形成高度个别化的治疗理念。
叙事疗法基于社会建构理论出发,认为心理现象是一种社会文化和语言的建构,人们常常因为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而给自己制造惯性思维和直线式逻辑思维,自然而然产生的问题也与社会文化密不可分。
所以,叙事疗法同时也借鉴了结构主义叙事论:
运用故事的隐喻,把每个人的生活当作故事,使用有意义、可实践的方式,深刻体会并在此过程中治疗他们。
从另一角度看,从社会建构的隐喻看,人和人、人和文化、习俗、社会制度之间随时相互影响,在此过程中建构着每一个人处于社会和人际关系中的状态,所以叙事疗法融合这一理念,更多关注于社会现状对人类生活意义的影响(高静, 陈章毅. 叙事疗法:在生命故事中寻找力量[J].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9): 2511-2516)。
叙事疗法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与领域,既可以运用于心理咨询工作当中,也可延伸到社会工作、学校教育以及个人成长等场景和领域。目前叙事疗法已在中国、美国、英国、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
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叙事疗法因重视个体存在的叙事性,从而在叙述故事,了解每个人对于故事赋予的意义时,个人将获得生活或生命的连续感和存在感,从而有利于保持个人的心理健康。
而其将问题与人本身分开的积极理念肯定了个人存在和个体认知的自主性,同时肯定了人们具备足够的、发生改变的力量。
在这一过程中,来访者可以重构新故事而激发崭新的动力,唤醒内心被压抑的、被掩埋的积极内心声音和自我力量。使得叙事疗法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具有经久不息的生命力和应用价值。
在国内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问题通常是日积月累的、与当前文化分不开的,长期在人际交往、互动过程中发展和积淀而成。
国内教育和医学体系里这些人群可运用到叙事疗法:如不同教育层次的学生及其家长的心理辅导,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家庭失独者的哀伤心理辅导 以及社区里老年人群体的社会工作。
在临床上,护士常用叙事疗法来减轻孕产妇疾病治疗时的负性情绪、抑郁症患者和糖尿病患者的消极情绪及心理负担。
其次,从相关领域来看,在家庭治疗领域,叙事疗法有利于重建良好的家庭气氛,从而解决学生的躯体症状困扰;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也适用于教学心理健康主题课程,比如压力管理;在心理热线危机干预中,运用叙事疗法可以与来电者快速建立关系、缓解不良情绪,是一种高效、经济、实用的心理卫生保健服务形式。
叙事治疗连续培训项目
叙事治疗连续培训项目(Training Program In Narrative Therapy)
是简单心理首次推出的叙事治疗方向的培训项目,由叙事发源地达利奇中心(Dulwich Centre)国际培训成员秦安琪博士统筹主讲,项目配备近20名高质量主讲及导师团队,导师背景覆盖国内外。
本次培训项目也邀请到了温哥华叙事治疗学院(Vancouver School for Narrative Therapy)培训主任、APA心理治疗丛书《叙事疗法》的作者Stephen Madigan博士;澳大利亚叙事治疗独立机构Sydney Narrative Therapy创始人David Newman。
基于叙事治疗的特点和学习方式,本次培训特别设置了三个独特的教学模式:
「理论与实践双循环模式」、「三位一体的导师制教学」以及「叙事互练访谈共修小组」。
项目着重强调叙事理念的实践和对个人故事的探索与重构。学员在初阶完成对叙事理念的初步探索后,将在进阶学习阶段通过反思报告(reflection paper)、叙事对话的录像或录音、主题项目报告(project)等系列事件方式逐步深入对叙事实践的理解。
学员将在项目中,通过小组及个人项目完成叙事理念和叙事实践的学习,每位学员在主题项目报告环节中,将会匹配到专属的项目导师。
项目设置了叙事实践独有的互练、访谈、共修的学习模式,每个学习小组将会配有2位小组导师,导师团队全程都将会有秦安琪博士进行督导。
课程模块
-
了解及反思主流社会的宏大叙事对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员及个人的影响
-
-
学习时长:
4天线下集训,每天6个小时,共计24个小时
模块一:
叙事治疗观点(Module One – More Narrative Ideas)
学习目标:
重温第一阶段的叙事基本概念,进一步的递进深入认识叙事、并进行持续的探索
模块二:
小组练习督导课(Module Two – Supervised practice)
特色学习形式:
学员分成小组,依次进行叙事对话,剩余学员做局外见证、绘制访谈过程的地图
模块三:
关系问题中的叙事实践(Module three
-
Relationships)
特色学习形式:
探索叙事治疗在关系问题主题中的应用,包括伴侣关系与亲子关系,并完成相应的实操练习与作业
学习时长:
1次三天线下工作坊 、2次线上主题研讨、1次线上小组练习,共计30个小时
模块四:
用叙事理念解构精神健康问题(Module Four – Mental health issues)
学习目标:
以叙事理念出发,结构精神健康问题,并透过与来访的叙事对话阐释叙事实践的可能性
学习时长:
1次三天的线上工作坊、2次线上主题研讨、1次线上小组练习
模块五:
项目展示与答辩及毕业典礼(Presentation of projects)
本项目初阶集训全程授课讲师及进阶系统课程统筹。
叙事实践者、督导、研究员,叙事发源地澳大利亚达利奇中心国际培训团队成员,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行政学系荣誉副教授,前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副系主任、督导统筹,英国布理斯托大学哲学博士(心理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