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智元
智能+中国主平台,致力于推动中国从互联网+迈向智能+新纪元。重点关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发展,关注人机融合、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革命对人类社会与文明进化的影响,领航中国新智能时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爱可可-爱生活  ·  【TeamCraft:为多模态多智能体系统提 ... ·  22 小时前  
黄建同学  ·  Figure AI 投资者 Chris ... ·  22 小时前  
柠檬工会  ·  刚刚,DeepSeek ... ·  2 天前  
柠檬工会  ·  刚刚,DeepSeek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智元

【教师节献礼】AI师生缘:陈云霁、徐立、李沐等回忆与导师之间的故事

新智元  · 公众号  · AI  · 2017-09-10 13:12

正文

1 新智元报道

来源: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微软亚洲研究院等

编辑:闻菲,张易


【新智元导读】 1985 年 9 月 10 日是中国第一个教师节。这个节日已经延续了 32 年。今天,又到了这个学生向敬爱的老师们表达感恩之情的日子。 几乎是在同样的时间段内,中国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研究也经历了从创立、成长到壮大的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了很多伟大的老师和杰出的学生。可以说,正是他们,推动了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巨大进步。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带您回顾几位中国 AI 领域的名师和他们的教学成就。我们也采访了一些优秀的“学生代表”,他们已经在不同研究方向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让我们听一听,这些如今已经独当一面的高徒们,是如何回顾这一段师生情缘的。



姚期智和清华“姚班”


2005年,姚期智辞去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职,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合作在清华开始了精英教育实验。这个计算机科学实验班,也被外界称为“姚班”。


图灵奖得主、美国康奈尔大学约翰•克罗夫特(John Hopcroft)教授曾说:“这里拥有最优秀的本科生和最优秀的本科教育。”


根据官网信息,通过十一载办学,“姚班”已经送走十届毕业生312人。他们曾经带着青涩的希望来到清华,走进了“姚班”,现在正迈着自信的步伐,活跃在计算机领域的国际舞台。其中,62人在姚先生创建的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读研,31人在清华其他院系继续深造,1人赴北大光华继续深造;182人赴美国、新加坡、香港和法国等地读研,其中有赴MIT 17人、Princeton 19人、斯坦福大学6人、CMU 20人、耶鲁大学1人、宾夕法尼亚大学3人、哥伦比亚大学9人、UCBerkeley 9人等;36人赴Google、MSRA、IBM、Facebook、网易等著名计算机企业工作。目前,姚班学生大三年级的大学期长期出访率已达到100%。截至2017年7月,姚班学生为论文通讯作者或主要完成人的已发表论文达135篇,并有59位优秀姚班学生被选派参加国际会议并作论文宣讲。


躬亲教学第一线培养学生


姚期智:“清华有许多很好的学生。有一些是中国典型的好学生,每科都力争第一,但也有一些学生希望在大学里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我希望清华的环境能让大家没有那么多压力,而是能感受到学习、研究过程中的挑战与突破,以及由此带来的幸福感。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世界最顶尖的年轻人,不管他们将来是做学问还是去创业。”


姚期智院士长期从事计算机科学和量子信息科学研究,他的杰出贡献在于创建了通讯复杂性和伪随机数生成计算理论;奠定了现代密码学基础,在基于复杂性的密码学和安全形式化方法方面有根本性贡献;解决了线路复杂性、计算几何、数据结构及量子计算等领域的开放性问题并建立全新典范。


他是研究网络通讯复杂性理论的国际前驱,于1993年最先提出量子通信复杂性,基本上完成了量子计算机的理论基础。1995年他提出分布式量子计算模式,后来成为分布式量子算法和量子通讯协议安全性的基础。


他在2000年获得计算机科学领域最高奖图灵奖,是迄今为止获得此项殊荣的唯一亚裔计算机科学家。2015年,姚期智放弃美国国籍。2017年2月21日,由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加入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


“姚班”毕业的知名学生,包括香港中文大学副教授张胜誉、教主楼天成、旷视科技联合创始人印奇、唐文斌、杨沐等。


沈向洋和计算机“黄埔军校”微软亚洲研究院


计算机科学界还有一个堪比高校的机构——被誉为计算机“黄埔军校”的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


现任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主管微软技术与研发以及人工智能的沈向洋,是 MSRA 第三任院长。


在今年5月微软Build大会上,沈向洋说:“[对于人才输出,] 微软研究院一直觉得非常自豪。我们培养了李开复,我们培养了张亚勤,我们培养了赵峰,我们培养了芮勇,芮勇还是我学弟,这些都非常好,我们都觉得非常光荣。”


左起:李开复、张亚勤、沈向洋、洪小文


2007年,微软亚洲研究院发表了一篇文章《沈向洋:双榜院士“中国造”》。其中,提到了沈向洋心怀祖国和对人才的培养的重视。


微软亚洲研究院成立五周年时,原科技部部长宋健的讲话,沈向洋不敢忘记,他说:“你们是非常幸运的,希望大家成功的同时,不要忘了自己的祖国,不要忘了很多青年需要你的帮助,你们要拉兄弟们一把啊!”


事实上,今天微软亚洲研究院从事图形图像研究的学者们,绝大多数是国内著名高校及中国科学院毕业的学生,微软亚洲研究院是他们第一个工作过的国际性研究机构,也是他们走向世界图形图像研究领域的第一步。


沈向洋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进一步阐述:“他们研究风格的形成,研究问题的方式,研究表达的手段都是在微软研究院培养出来的;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研究方向是自己选择的,研究主题是自己确定的。可以说,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绝大多数年轻学者是地地道道的本土化人士。他们一定会在国际图形学年会上发表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的优秀学术论文。”


“科研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很不幸,它又是一件长期艰苦的事情。我的任务,就是营造一种适合学术生长的环境,把世界上最聪明的人都拢进来。”沈向洋动了感情,“杨振宁先生曾经说,他最大的成就是‘改变了中国人不如人的心态’,而我们这一代人,则是在努力证明这一点。”


沈向洋是计算机视觉和图形学研究的世界级专家,曾任国际计算视觉期刊编委会成员,并担任2007年计算机视觉国际会议议程主席。发表关于计算机视觉、计算机图形学、图形识别、统计学习和机器人科学方面100多篇论文,拥有超过50项美国专利。他的博士论文是世界上最早有关由照片转换成虚拟现实的研究,所设计的四分树样条数函数算法,则是世界上最好的运动参数估计算法之一。


2004年,沈向洋升任第三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在他的带领下,微软亚洲研究院在计算机视觉、图形学、人机交互和统计学习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2006年第六届中国计算机图形学大会(Chinagraph’2006),凭借在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突出成绩,以及对中国图形学发展的长期贡献,微软亚洲研究院获得大会组委会特设的“中国计算机图形学大会特别奖”,成为大会历史上首次获得嘉奖的研究机构。


2015年,微软亚洲研究院视觉计算组所开发的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CNN)的计算机视觉系统,成为在 ImageNet1000 这项视觉识别挑战中第一个超越人类视觉能力的计算机系统。


沈向洋同时担任多所国内外著名高校(清华大学、中科大、西安交大等)和中科院客座教授及博士导师。作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双聘教授,他所带领的在读博士生完成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工作,并在ACM TOG, SIGGRAPH, TVCG, CVPR, ICCV, ECCV, PAMI, IJCV等计算机图形学和计算机视觉的国际知名会议和期刊上共发表了二十余篇论文,涵盖了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和信息可视化的各个研究前沿。



在教师节这天,学生们都纷纷向他们的老师表达了谢意和祝贺,也分享了很多师生间的趣事——


“因为我玩电脑游戏(星际争霸)的表现,认定了我的培养潜力,把我录取为他的研究生。从此,我有幸走上了科研的道路”



陈云霁 ,1983年生,江西南昌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未来计算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智能处理器。在此之前,他从事国产处理器的研发工作十余年,先后负责或参与了多款龙芯处理器的设计。他在包括ISCA、ISSCC、HPCA、MICRO、ASPLOS、ICSE、IJCAI、Hot Chips、FPGA、IEEE Micro以及8种IEEE/ACM Trans.在内的学术会议及期刊上发表论文90篇。陈云霁获得了中国青年科技奖、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首届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科学家奖以及中科院青年人才奖,作为负责人带领科研团队获得了全国“青年文明号”和中央国家机关“青年文明号”的称号。由于其在深度学习处理器上的开创性贡献,他入选了MIT Technology Review评选的2015年度全球35位杰出青年创新者,并多次获得CCF A类会议的最佳/最高分论文。


“寒武纪”8月获得了阿里巴巴领投的1亿美元融资 ,成为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智能芯片领域独角兽公司。创始人陈云霁、陈天石兄弟俩也因此“一鸣惊人”,跃入公众视野。



陈云霁的老师胡伟武 (1968- ), 浙江永康人,中共党员,1996年3月参加工作,工学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导、总工程师,龙芯团队首席科学家,龙芯公司总裁,中共十八大、十九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教师节的今天,陈云霁分享了他跟老师的故事:


陈云霁: 胡伟武老师的家国情怀,受到很多人的敬佩。然而在我心中,他更是一位有教无类的优秀老师。十五年前我本科毕业,报考中科院计算所的研究生。可能在我之前,计算所从来没有招过像我本科成绩这么差的学生。当时,胡老师力排众议,因为我玩电脑游戏(星际争霸)的表现,认定了我的培养潜力,把我录取为他的研究生。从此,我有幸走上了科研的道路。十五年过去,我也成为了一位人民教师,培养出了一些优秀的博士毕业生。但我依然时刻不忘胡老师的教诲:“把基础很差的学生招进来培养成高手,才算是优秀的教师。”在此祝胡老师节日快乐!


“Work hard,play harder”



徐立 本科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沉浸于计算机视觉领域多年的徐立在学术研究上的造诣颇高,这从他个人主页上列出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有人在知乎上描述,有一年,徐立曾经在ECCV的前一周产生一个颠覆性的图像去模糊想法,花两天编程实现,最终提交论文,成为被录取的经典论文。


徐立从2015年开始担任商汤科技的CEO。2017年7月,商汤科技宣布完成4.1亿美元B轮融资,这是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领域迄今最大的一笔单轮融资纪录。



徐立的导师贾佳亚 2004年9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学(CUHK )计算机科学工程系,2010年升职为副教授,2015年成为教授。贾佳亚教授在大学任职期间发表过逾百篇顶级会议和刊物论文,是前期和中期计算机视觉最著名的专家之一。其中,他和学生发表的Image Smoothing via L0 Gradient Minimization 是 SIGGRAPH Asia 2011 引用最高的论文。他担任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顶级刊物IEEE Transactions of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TPAMI)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Computer Vision (IJCV) 的编辑。贾佳亚教授还多次担任国际计算机视觉大会(ICCV)、IEEE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CVPR)的领域主席,以及国际计算影像会议(ICCP) 2013-2017和计算机图形和交互顶级会议(SIGGRAPH)的论文委员会成员。


2017年5月15日,香港中文大学终身教授贾佳亚博士加盟腾讯优图实验室。作为杰出科学家,贾佳亚教授将负责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及人工智能与各应用场景结合的深度探索。


在今天教师节,徐立分享了上学时的故事:



徐立: 想去读博的,一般都很自律(笑)。贾老师学生大抵都非常勤奋,日出而做,半夜不息的那种。 一般我都倡导大家结束工作前娱乐一下,增进一下革命友谊,打打游戏或者打一下牌。但通常都要等教授下班之后 (这可以通过观察办公室是否开灯来判断)。贾教授非常勤奋,几乎是办公室最晚关灯的,但一般贾老师12点前也会下班,11点半到2点就是游戏时间。某次大家等到1点多发现灯都没有关,只好散了。结果是教授忘关灯了。


借机也和导师说一句感谢能有师徒缘分,祝教师节快乐。



值得一提,贾佳亚教授的另一位学生,斯坦福大学AI lab博士后,现在已经是 上海交通交通大学教授的卢策吾也在节日向老师献上祝贺☺:


卢策吾: 我作证徐师兄说得对,越临近会议deadline,我们越是“work hard,play harder”。有一次,晚上12点看到贾老师走。徐立赶紧组织大家打牌。开始发牌的时候,我想起可以把一个程序跑起来,等打完牌看结果。正在这时,贾老师冲进来(后来知道是想到一个idea回来找到大家讨论)。贾老师看到这样一个场景:所有人都在打牌,就我一个人在默默地调程序。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就成为一个被表扬对象。


总的来说,贾老师的学生大多很有激情,很勤奋,且很有趣,出了一些AI圈内知名的冷笑话段子手。这种感觉我也自然地带到我的实验室,提供宽松的环境,希望我的学生能热爱生活,感受研究带来的喜悦(虽然研究的过程是曲折的)。很有幸,我的学生不少是有远大理想,喜欢AI研究的,也做出不错的成果。祝贾老师节日快乐,也祝我自己节日快乐,这的确是一个快乐的职业。


卢策吾教授是博士导师,国家(青年)千人计划,斯坦福大学AI Lab博士后。曾经为斯坦福-丰田无人车项目主要技术人员之一。发表(含接收)CCF-A类论文近40篇(主要为CVPR,ICCV,IJCV,TPMAI),包括一篇为近五年SIGGRAPH(包括TOG)引用第一,有多项工作被OpenCV使用。第六届 International Computational Visual Media Conference 主席。


“当被人问你建议的时候,你必须为别人考虑,而不是提供对你自己有利的建议。否则你短时间也许能获得什么,但长远来看你失去了别人的信任。”



要了解 李沐 ,可以看看他今年初从CMU博士毕业写的文章 《博士这五年》 ,从百度到CMU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百度少帅”计划、MxNet的诞生、创业以及最后神奇的博士答辩经历。其中穿插着 CMU 学术神人 Alex Smola、Tuomas Sandholm、Hui Zhang 等以及业界大咖 Andrew Ng、Jeff Dean、余凯、张潼等精彩“出演”。


李沐现在是亚马逊的主任科学家,他参与创建的MXNet是亚马逊的官方机器学习框架。



李沐的老师Alex Smola ,1996 年获得慕尼黑工业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1998 年获得柏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在 1999 年到 2007 年期间,先后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及 NICTA 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小组组长。2008 年,他加入雅虎,后在 2012 年加入谷歌。他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兼职教授,目前担任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学习教授。2015 年,他联合创立了 Marianas 实验室。


2016 年,Alex 加入亚马逊,目前担任亚马逊 AWS 机器学习总监一职。迄今为止共发表超过 200 篇论文并参与编写 5 本学术专著。


在教师节,李沐分享了老师的两件小事:


李沐: 我很有幸在过去5年里跟Alex Smola学习和共事。我们一起教过课,熬夜赶过论文,论文报告前一天窝在会场隔壁咖啡馆赶幻灯片和海报,在ebay上淘便宜硬件组装GPU集群,一起开过公司,飞红眼航班见客户。有太多可以说(吐槽)的地方,但这里想讲两个小事情。


有次跟Alex一起从北京飞匹兹堡,整整12个小时的航班他一直在跟我讨论学术,早上7点机场出来他送我回家后他直接奔去学校见学生去了。后来我也开始带人,发现能做到他那样每天花那么时间跟人在一起,而且一直不断的提供新思想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做Boss一样指挥人做事也许容易,但像Leader那样帮着想方案和解决问题需要很大的毅力和决心。


另外一次我的一个非常优秀实习生问我推不推荐读博士。Alex知道后很认真的说:我很少要求你什么,但有一点你必须做到。当被人问你建议的时候,你必须为别人考虑,而不是提供对你自己有利的建议。否则你短时间也许能获得什么,但长远来看你失去了别人的信任。


这5年Alex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管是对技术的最求,学术的激情,还是人格的高尚,他都一直是我的榜样。



“作为学术界有名气的教授,大家或许只会去关注他的学术的一面,但其实还有很多很多面可以反映一个人”



姚颂 是深鉴科技CEO,2011年本科入学就读于清华电子工程系。2016年和校内导师电子系汪玉副教授一起创立深鉴科技,专注于利用深度学习加速计算的技术提高运算效率。姚颂还入选2017年“福布斯亚洲30位30岁以下杰出人才(Forbes 30 Under 30 Asia)”榜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