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凯叔讲故事
凯叔讲故事,睡前故事,哄睡神器,著名主持人、两个女儿的爸爸光头王凯给孩子讲故事。凯叔讲故事官方唯一公众账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商业洞察  ·  江西新首富,踩着英伟达,狂赚700亿 ·  21 小时前  
21世纪商业评论  ·  蔡崇信,买了小脏鞋 ·  18 小时前  
21世纪商业评论  ·  东北澡堂,人间天堂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凯叔讲故事

让娃从逻辑混乱到思路清爽,和他聊天时加一步就行

凯叔讲故事  · 公众号  ·  · 2025-01-09 12:00

正文

写在前面


在学习新知识、解决难题,以及进行沟通交流当中,逻辑思维能力都发挥着关键作用,它对于 孩子们的成长和职业发展都至关重要 。想要理顺思维,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学会提出问题。


这篇文章可以帮助孩子们,领悟逻辑思维能力的第一步——提问,快来看看吧!


本文授权转载自: 大J小D , ID:jiayoubaobao2015


前段时间写的一篇文章里面, 提到了一个核心竞争能力,就是遇到要解决的事,精准地提出问题,一步步理顺逻辑的能力。

但是只要一说到逻辑清楚,分析问题,立马有人反馈,这太难了,我自己逻辑都不清楚,怎么可能引导娃。

首先确认一下,找准关键问题,理顺逻辑,这真的是很难的。但其实第一步就是 “学会提问”

我当年外派全球轮岗,做的工作之一,就是引导各个国家的总经理,副总裁开会,我和我老板的角色,就是提出好问题,有挑战的问题,不断追问,然后促成他们的思考,最后变成可落地的行动方案。

我们当年请了一个“师傅”,那个人是英国人,做的工作就是组织高层/高管开会,靠提问赚钱,时薪可以高达几百甚至几千英镑,而且档期还特别满。

往近了说,一个人但凡知道怎么提问,他就掌握了,遇到任何难题都不怕的能力,毕竟,生活工作中的大部分难题,只要问对问题,答案就在自己手里。



我非常笃定,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可以精准定义问题,可以提出好问题,这就是铁饭碗。

而在每天跟娃的聊天中,加入一步,引导娃提出好问题,自然而然能促进娃逻辑能力的发展,让混乱的思绪一点点整理清晰。

今天就把我当年受到的培训,结合儿童认知,来和大家聊一聊。


0 1
要学会提问,先要学会“不提问”

我在任何场合下,每次提问前都会给自己立个规矩,但凡搜索引擎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不要提。


大白话说,不要做伸手党。


提问的质量是由思维的深度决定的,当我们已经懒到连自己去查找对比一些基本信息都不愿意做,那压根就别提,提升提问能力了。


当然,我知道很多朋友会抱怨,网络上信息太纷繁,不知道该信哪个的。这里呢,就有 两个建议,第一,提升自己的“搜商”。


👉 5G时代,你了解“搜商”吗?

👉 掌握了“上网能搜出好东西”的本事,养娃和工作能轻松一大半


第二,看完不同信息,形成自己观点,再提炼属于自己的问题。


举个例子:


我查了一下关于儿童体适能班的看法,大部分人都觉得有帮助的 -- 自己搜完后总结的内容。


那我的疑问是,这些体适能班的项目其实都是日常孩子本来要做的,体适能班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看完内容,自己的想法。


基本上,伸手党的父母背后也会有个伸手党的孩子,思维懒惰的父母背后肯定也有个懒惰的孩子。


那么问题来了,孩子能提问,哪怕是基础问题,总比不提问好吧。我们可以怎么引导呢?


推荐大家一个小方法, “假如”提问法 。当然这个方法适合于小学生前后的孩子,毕竟3、4岁的孩子肯定从基本提问开始的。



比如,孩子说:妈妈,人为什么要吃饭?


我们当然可以告诉孩子,吃饭可以给身体补充能量。但我们给予答案的时候,其实也就剥夺了一次孩子深度思考的机会(这也是为什么,我特别反对咱们成年人做伸手党)。


可以试试看,这样回答:

那假如人不吃饭,会怎么样呢?-- 极限演绎法

引导孩子自己进入深度思考,看看会有什么答案。


孩子给出答案后,可以鼓励她再想想:

还会有什么可能性呢?-- 枚举法

有没有其他的东西可以替代,也能达到“吃饭”的目的呢?-- 以终为始法


你们看,这些追问的方法,其实也是我们日常搜索到内容后,可以多问问自己的。


“每告诉孩子一个答案,就剥夺一次他们学习的机会。”


要想能够锻炼出高阶提问法,那就要先从不提问“可以用搜索引擎解决的基本信息”的问题开始。


0 2
一个框架,提炼好问题

基本原则有了后,我猜大家紧接着来的疑问就是,我做了功课了,也有了自己想法和疑惑,但总觉得无法言简意赅地表达我的疑惑,怎么办?


这个其实可以利用一个框架来刻意练习的(这里又有个题外话, 大部分的技法都不难的,难其实难在思维模式, 也就是第一点所讲的)。


我自己用得最顺手的框架叫 SPAH:


Situation(情景)

孩子4岁半,平时爱蹦蹦跳跳的,手脚不停的。但真让他玩一些球类、按照规定要求进行蹦跳就不太行。

Problem(问题)

现在幼小衔接,很难坐定,一两分钟就开始“猴子屁股”了。只要超过20分钟,就开始东倒西歪,抱怨自己已经很累了。

Action(行为)

我为此给他报了一周一次的体适能班,课堂上看,感觉运动能力偏差,很多同龄孩子能完成的项目,他做不到。

Help(求助)

我想问问看,孩子是不是大运动弱导致的坐不定?针对他的情况,除了一周一次的体能班,还需要在家做点什么?


不知道你们读完这个提问,有什么感触?

我大胆说一句,这样的提问, 哪怕给到ChatGPT,也是可以更加精准给出好的答案的 ,比起“我孩子坐不定,怎么办”,要好太多了。



这里尤其要提醒大家的就是,A(行为)这个环节,很多时候,我们提出一个好问题后,自己就会有解药。

所以,我们可以先去行动验证, 真正提问求助的是,我们行动过了,还是无解,这才是高质量提问。

那么对孩子来说,可以怎么引导实践呢?我们可以利用框架形成追问法。(仍然提醒,下面的方法只适用于小学生阶段的孩子)。

妈妈,我不会。
你在做什么啊,你不会?( 引导表达“情景”

我刚刚在做手工,我剪纸不会。
哦,我来看看,你这个剪纸就不错啊,你哪里不会?( 引导“精准”表达情景

我剪直线没问题,但这里是曲线,我就不会了。
那你刚刚是怎么剪曲线的啊?( 引导表达“行动“

我是这样用手跟着纸头走,但走到这里,我的胳膊过不去了。
哦,原来你要求助的是,如何可以剪连续的曲线。( 帮助总结求助的问题


很多人会嫌麻烦,但 其实语言就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如果我们自己日常就是逻辑清晰,可以模块化解构问题的,这样的对话其实压根不“麻烦”

当然啦,为了防杠,我也要说一下,这些方法不是教条地用,真实生活中,孩子都暴躁了,肯定上手先帮忙解决或者先安抚情绪。

但任何时候,我们不能总拿“孩子不配合”,来掩盖自己提问能力的不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