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净宗18
我是净土宗,我是净宗,这里是净土宗【净宗18】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闹闹每日星运  ·  超会赚钱的天蝎座 ·  5 天前  
跨境电商Eason  ·  eBay是如何将一个单一的商品变成一个受欢迎 ... ·  3 天前  
跨境电商Eason  ·  eBay是如何将一个单一的商品变成一个受欢迎 ... ·  3 天前  
闹闹每日星运  ·  春节快乐!好运壁纸&全年运势请查收!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净宗18

《净土宗概论》第五、六章(附朗读)

净宗18  · 公众号  ·  · 2020-12-16 15:31

正文










附/

原文






第五章 安心


第一节 安心之意义


安心,为净业行人持心之相状。“安”是安放、安住,“心”即心念,“安心”即是将心念安住一处。众生行为之善恶邪正,结果之苦乐升沉,无不受心之导引,由持心所决定。心安住于善,则引生善行乐果; 心安住于恶,则引生恶行苦果。故知安心为万行之本源、行者之至要。


安心有重重: 


一切法中有善,有恶,而安心于善; 

善法中有世善,有出世善,而安心于出世善; 


出世善中有大乘,有小乘,而安心于大乘; 


大乘中有秽土不退,有净土不退,而安心于往生净土不退; 


往生净土中有十方,有西方,而安心于西方; 


往生西方行法中,有诸行,有念佛,而安心于念佛; 


念佛中,有仗佛本愿力,有仗自修持力,而安心于仗佛本愿力。


要之,心住弥陀本愿救度,一向称名愿往生,亦即“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此为净土宗行人之安心。




第二节 总安心


净土宗有“总”“别”两种安心。


总安心即是总体上归心弥陀、欣慕极乐,还没有引生具体的修行。


在此之上,具伴行业,也就是具备所求、所归、去行三方面,即为别安心。


安心、起行相对时,安心即指别安心,亦即“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之三心。


总安心有二: 一、菩提心; 二、厌欣心。


一、菩提心


菩提心,即是愿成佛之心,全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译作无上道心。此中别分“菩提心愿”与“菩提心行”。“菩提心愿”即度、断、学、证之四弘誓愿。“菩提心行”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六度万行。


净土法门,本为凡夫,历劫六度万行是难行道,凡夫不堪,故求生净土,以期往生之后现前修习普贤之德,故净土门之菩提心即指“菩提心愿”,即是愿共一切众生同离秽土,同生净土,同学法门,同成佛道。此为净土门之四弘誓愿。


单就菩提心,可以是安心,也可以是起行。如《观经》上品下生以菩提心为行者所受之法,即是起行。今所说菩提心,近愿往生,远期佛果,属于安心,称总安心。



二、厌欣心


厌欣心即是厌离秽土,欣求净土。由厌离此现实世界之多有缺陷、虚伪不实,而欣慕极乐世界之真实清净,而起菩提心及三心,故厌欣心为三心及菩提心之基础。三心必定具足厌欣心,而厌欣心未必具足三心。三心包含面狭,厌欣心包含面广。虽欣慕净土也可能有不真实心、疑心、不回向心,故厌欣心没有超出总安心之范围。


厌与欣必须同时具备,譬如舟行,须先解缆绳,后加橹桨。欣而无厌,如徒摇橹桨而未解缆绳; 厌而无欣,如虽解缆绳而拱手旁观,不摇橹桨。互缺其一,其事不成。


厌欣心实为三心之基础。如同建楼,欲三心坚固,必须打好厌欣心之基础。



第三节 别安心


别安心即是三心。三心即: 一、至诚心; 二、深心; 三、回向发愿心。


此三心为念佛行者之至要。能否往生,全看是否具足三心。具三心者,必得往生; 若少一心,即不得生。不像菩提心,下机行者虽不发菩提心,仍然可以往生; 三心不然,不论机之上下、根之利钝,皆必须具足三心。若不具足三心,无论如何万行精进,都是徒然无功。故三心为愿生极乐必不可少的最重要条件。


一、至诚心


至诚心即真实心。此有二重: (一)心相; (二)心性。


(一)心相


凡夫之习,多虚少实。心口各异,言念无实,即为虚假; 心行一致,内外相符,即为真实。纵于余事心多虚假,然于往生必须真实。内住愿生之念,外勤三业修习,即是至诚心。亦即意住弥陀净土,口称弥陀佛名,身业合掌礼敬,三业所勤,专为往生,内外相应,是心真实,能得往生; 内怀名利之思,外现贤善之相,是心虚假,必不能生。


(二)心性


凡夫一向无有真实,贪瞋邪伪、恶性难侵,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之业。


然阿弥陀佛绝对清净,绝对真实,乃至因中行菩萨行时,一念一刹那,三业所修,无不真实。凡所施为趣求,亦皆真实。


故若凭凡夫心行,纵然苦励身心,急走急作,如炙头燃,以性不离贪瞋故,众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必不得生。


若舍己归佛,舍假取真,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必得往生。


平生之时,此人具不具真实心,仅观外表难知,及至临终,金砾立判,具真实心者决定往生,虚假杂毒之人不得往生。


故为对治虚假心,而说真实心。然则愿生行人,必须舍己归佛,内外相应,即名真实心。


此真实心有两种,自利真实及利他真实。行者自身具至诚心为自利真实,教他具真实心即是利他真实。自利真实心为愿生行人所必须; 利他真实心并非人人所必须,而是就行者之机,有人具有,有人不具有。


二、深心


深心即是深信之心。


所信内容有二: (一)信机; (二)信法。合称“机法两种深信”。


(一)信机


即深信自身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也就是信自身之无力,以自力不可能出离生死。


此为净土教特有的信仰,因信我身之无力,方能通身放下、彻底靠倒而深信阿弥陀佛的愿力。


(二)信法


即深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已经成就,专为我等罪恶凡夫、无出离缘者作出离强缘,因而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因依佛力,达成往生,故即是信佛愿力不可思议。


众生根机千差万别,如其面貌各异,信心也有浅深。究竟是依什么标准说为深心呢?善导大师《观经疏》列举四种妨难、破坏净土教之人,若逢此“四重难破”之人,而往生净土之信心不受破坏,即是具足深心之人; 反之为不具足深心,由此可知信心之深浅。


第一重为别解别行、异学异见之人,亦即圣道门行人,而加妨难破坏。现世所见不信念佛往生,而加种种非议之人皆是。


第二重为大乘地前三贤及小乘罗汉、辟支圣人等,而加难破。


第三重为大乘高位菩萨,初地乃至十地等,而加批难。


第四重为圆满无上觉者,报佛化佛等论难。


亦即初从凡夫,至二乘圣人,至高位菩萨,直到诸佛,皆异口同声说“具足烦恼凡夫,罪障满身,但只念佛,不可能往生真实清净报土”,虽闻此语,凡夫决定往生之信心不受动乱,而更增长坚固往生信心。由此可知,此人具足深心。反之,遇到妨难破坏,心即动乱,疑不得生,即不具足深心。


但第二、三、四重难破,事实上并不存在,只是为坚固信心、对治狐疑所假设。


疑有疑法与疑自。疑法者,即疑念佛之法,以为不能达成往生。如: “念佛仅有六字,三尺童子皆能。然凡夫往生高妙极乐之一大事,怎么可能靠如此容易之念佛即能达成?”疑自者,虽信念佛法门及佛本愿,但认为自身是罪业凡夫,毫不足取,故虽念佛,恐怕难以往生。


为对治疑自与疑法两种疑心,而说机法两种深信。


如何建立深信?有二: (一)就人立信; (二)就行立信。


(一)就人立信


“罪障凡夫称名定生”,非是等闲人所说,而是释迦无上觉者、满足大悲人所说; 又非释迦一佛所说,一切诸佛悉皆同证同说。


既是佛说,不为一切因人言辞之所破坏,故能建立自心,不为他动。


(二)就行立信


往生行有多种:杂行、正行、念佛,一一回向皆得往生。其中念佛一行为正定业,是阿弥陀佛本愿所选择之行。专称佛名,为顺彼佛本愿,乘佛愿力,定得往生,实是最极真实之法,无可怀疑。


三、回向发愿心


以过去今生,自作、随喜等一切善根,悉皆真实深信心中回向愿生彼国,称作回向发愿心。


“回”者,回转; “向”者,趋向。本来修诸善根功德一一皆有感果功能,现在全部回转而趋向求生极乐,称作回向。


一般来说,挟带善根求愿往生之“挟善趋求”,称为回向心; 直愿往生之“直尔趋求”,称为发愿心。五念门即开此为作愿、回向二门,今则合为一心,称回向发愿心。


但专修念佛行者,并非于念佛之外别修杂行以回向,乃是回向专修念佛之前所作善根。因既专修念佛,点滴之善皆纳入念佛一体,念佛之外不见余善之相故。又不仅自作善根回向,也随喜他善以回向。所谓随喜他善,并非自己能作之善故意怠慢而不作、能施之财故意爱吝而不施,只是限于条件不能自作善根时,见他人修种种善,从内心深生欢喜认同,视如己作。若见他善随喜,与自作善根无异。


回向又有“往相”与“还相”(详见下章《五念门》下所述),为自身往生所修善根回向,称为往相回向; 回愿往生净土之后,还来秽土教化有缘,称为还相回向。


总之,回向发愿心为切愿往生、相续不退之心。


以上三心,经文虽有“一者、二者、三者”之言,并非各各独立、有三种不同之心,而是归佛愿生之一心从不同侧面的表述。


欲达成任何事,首先心必须真实,不能虚假,故先说至诚心; 初心虽真实,若为他人破坏动乱,也不能达成目的,故次说决定深心; 此真实决定心,是何趋向?故次说回向发愿心。亦即: 最初一念,舍己归佛,内外相应,说为至诚心; 即此真心,决定不动,转名深心; 即此真实决定之心,相续趋向净土,转名回向发愿心。《观经疏》释言“决定(深心)真实心(至诚心)中回向愿(回向发愿心)”,故三心只是归佛愿生之一心,前则趋后,后必摄前。


此归佛愿生之一心,约其体性,真实无伪,说为真实心; 约其相状,决定不动,说为深心; 约其力用,相续愿生,毕命为期,说为回向发愿心。


为对治虚假心,而说真实心; 为对治疑心,而说深心; 为对治不回愿心,而说回向发愿心。


又此三心,一一可从佛及众生两方面来说明。先由佛心真实、决定、发愿回向功德给罪障凡夫,欲救一切众生往生彼国; 凡夫归佛,即凡心而佛心,故说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


从众生来说,有横具三心、竖具三心。横即不经次第,同时顿具三心; 竖即有次第,先具真心,次具深心,次具回向发愿心。


又有智具三心、行具三心。由智慧理解三心文句意义,而发三心,称为智具三心; 不知三心之文,不明三心之意,一向念佛之中,自然具足三心,为行具三心。


一旦具足三心,自然不退,佛慈回向故,佛力住持故,佛光摄取故,生佛一体故,诸佛护念故。善导大师说“蒙光触者心不退”“心若金刚”。若中途退转,可知当初即未具三心。


善导大师释“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言: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 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归命”即是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即是回向发愿心。能归能愿,即是“南无”,所归所愿,即是“阿弥陀佛”,能所一体,三心全体是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三心即是名号故,经言“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又一向称名之人,自然具足三心。所言“就行立信”,非就余行立信,而是就阿弥陀佛之行,立必得往生之信。


三心为自利利他之大乘心,通摄念佛、诸行。然念佛是弥陀本愿之行故,六字之行体,本来真实清净,不为凡夫贪瞋所染,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诸行非本愿行,为凡夫贪瞋所染,为杂毒之善、虚假之行,本不可得生真实清净报土,然若具足三心修之,亦得往生。此因三心以名号为体,三心即是念佛心,由此三心摄诸行归于念佛,原本微少杂毒之善,转为清净广大功德,故得往生。犹如附水灵河,久旱不竭; 滴水入海,同一深广。


故知诸行往生,非诸行之功,而是由三心摄归念佛,成六字体内功德之故,如善导大师释言“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故知:三心乃是往生之秘钥,名号实为除毒之神丹。


要之,心思阿弥陀佛之救度,口称阿弥陀佛之名号,是为三心具足,往生大事成办。





第六章 起行


第一节 起行之意义


由安心而起于三业修行,称为起行。


安心为信仰之意识,起行为实践之行为。“安心、起行”意同“发心、修行”。


前章所举三心为安心,以下所说正行、杂行,正定业、助业属起行。单有安心或单有起行,皆不能达成目的,必须安心、起行具备,方得往生之大益。安心、起行,为行者目、足。智目行足,到清凉池。


安心能守护起行,起行也能守护安心; 心行相资,不一不异,如珠与光,离珠无光,离光无珠。然随根机不同,安心、起行有时间之差别。横具三心者,心行同时具足; 竖具三心者,先具安心,然后起于修行。



第二节 正杂二行


起行,大别为正行、杂行两种。


“正”“杂”是就往生极乐这一目标而言。“正”即纯、直。纯粹弥陀、极乐之行,与弥陀、极乐直接相关之行,即为正行。正行有五种,称五种正行,详见下节。


“杂”即不纯、非正,有“通杂”“间杂”二义。从感果来说,其所修行通于人天三乘及十方净土,称为通杂。又就行因来说,除西方净土一行之外,间修余行,称为间杂。总之,五种正行之外,诸善万行悉名杂行。


以净土三经来说,《大经》三辈文“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之念佛为正行,其余出家、发心、造像、起塔等诸善皆为杂行。《观经》流通分“持无量寿佛名”之念佛为正行,其余定散二善为杂行。《阿弥陀经》一日七日念佛外,不说余行,故《阿弥陀经》所说总是正行,无有杂行。


又,“正杂二行”“专杂二修”大同小异,二行就所修行体,二修就能修心相,而有相互交错。正行必然要求专修,故五种正行一一说“一心专”; 专修所修必是正行,若所修为杂行,只称为杂修。


又“专修”与“一向专修”也稍有差别。“专修”之词总通于五种正行,以简杂行; “一向”之词唯可用于称名正定业,以简助业。


杂行杂修能否往生,有种种异说:


一谓杂行不能往生。贪瞋凡夫所行诸善,与涅槃界不相应故。


一谓杂行非一概不得往生,若不具三心,不得往生,若具三心,亦得往生。然杂行行体与弥陀无关,安心起行相违,难具三心; 正行行体与阿弥陀佛一致,自然容易具足三心。依此可说,杂行难生,正行易生。


一谓杂行具三心得生者,三心即是念佛心,故杂行得生非杂行之功,功由三心摄归念佛。譬如有人依自力办事不成,转托王力,其事乃成。若就事相,可说事由其人而成; 克论实质,完全由王力成办。依此可说,就表相,杂行、念佛皆得往生; 论实质,唯念佛得生。


第一义简明,第二义从容,唯第三义极成念佛,巧摄余行。



第三节 五种正行


一、读诵正行


读诵净土三经。若听闻他人读诵、讲解净土三经及净土宗祖师相承论释,皆可摄于读诵正行。


二、观察正行


观察极乐依正二报庄严。依正二报,即依报与正报。正报指佛菩萨之五阴身,又名正果。依报即极乐世界国土,如宝地、宝池、宝树、宝楼、宫殿等,总为佛菩萨正报身心所依,故称依报,又称依果。


心缘其事为“观”,观心分明为“察”。观察通于定、散。如定心修持十三定观,及散心思维、想像、欣慕、忆念极乐庄严,皆为观察正行。凡夫根劣,多为散心观。


三、礼拜正行


礼拜阿弥陀佛。


四、称名正行


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五、赞叹供养正行


赞叹供养阿弥陀佛。“赞”为赞其功德,赞之不足复加称扬为“叹”,以下荐上为“供”,以卑奉尊为“养”。


赞叹局于口业,供养通于身口意三业。如供香花、灯明等为身业供养,口诵“手执香花常供养”之文为口业供养,意念供香花等为意业供养。若赞叹、供养开为二者,即是六种正行。然通常皆合赞叹供养为一,称五种正行。



第四节 正助二业


就前五种正行,开为五种,合为正助二业。其中第四称名正行为正业,前三后一四种正行为助业。


正业,全称“正定业”,出自宗祖《观经疏·散善义》: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正”者,相对于助。


“定”有“选定”及“决定”二义。“选定”者,昔阿弥陀佛因地为法藏菩萨时,从二百一十亿诸佛誓愿海中,独选称名一行以为凡夫往生之正因,而发念佛往生愿——第十八愿,故以称名为弥陀选定之往生行。“决定”者,称名既是弥陀本愿所选定之行故,决定往生。约佛即是选定,约众生即是决定。本愿选定之行故,决定往生; 决定往生之业故,本愿选定。二义还成一义。


助业者,能助行者之心,行于本愿称名,故称助业。若广论之,助业不止四种正行,而有同类助业、异类助业。


同类助业,即前三后一四种正行。此四种正行,约其行体,与所助之念佛同属归命阿弥陀佛之行,故称同类助业。


若行者心念、口称,精进勇猛,唯修念佛,长时不怠,则不需要助业; 若其性懒惰,于单纯重复之念佛,心生懈倦,则须修助业,以励正定业。


如读诵净土三经,见其或明“光明摄取”之德,或说“灭罪往生”之益,处处广赞念佛功能,依之,念佛之心自然勇进,是由读诵助入念佛。


又观察极乐依正二报之时,心缘极乐胜境,尤其如来相好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唯有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正当其时,自然除懈怠之心,而勇进念佛。


又修礼拜正行之时,瞻仰如来尊颜,思佛身万德庄严,专为救度我等,愿生之志更加恳切,然得生之行无过念佛,故随愿生心增而念佛益精。


又赞叹佛德,自然生起愿见佛之心,见佛心起,念佛心增。


异类助业,如《大经》三辈所说出家、发心、造像、起塔等,以及《观经》三福等诸行皆是。这些虽然实际上是杂行,从其助成念佛这一方面,称为助业。由于其行体与弥陀之行不是一类,故称异类助业。


或有在家,公私事务繁忙,多有障碍,难以做到静心念佛; 而由出家,得以息心山林,掩影云霞,自在念佛,故以出家为念佛之助业。


又有俗尘喧嚣,境缘愦闹,念佛常怠; 若诣道场,见像敬礼,念佛易专,即是以塔像为念佛之助。


又若不发心,不观自他受苦,念佛易倦; 若发心自他兼济,悲念自他受苦,自然炽盛念佛,即是以菩提心助成念佛。


其余诸行助成念佛,一一准知。



第五节 二行二修得失


正杂二行、专杂二修之得失,是约正行杂行、专修杂修行体而论,不关行者之根机利钝、行业勤怠。


正杂二行有五番得失,专杂二修有十三得失。


一、五番得失


依善导大师《观经疏·散善义》之释,正行有五种得,杂行有五种失,称作“五种得失”,或称“五番相对”。


(一)亲疏对


修正行者,与阿弥陀佛甚为亲昵,故名亲行。


反之,若修杂行,与阿弥陀佛常相疏离,故名疏行。


(二)近远对


修正行者,与阿弥陀佛甚为邻近,故名近行。


若修杂行,与阿弥陀佛甚为遥远,故名远行。


亲疏对与近远对,乍见虽似无别,但善导大师《观经疏·定善义》立“亲”“近”二缘以示差别。“亲”,亲昵,是约心而言。此世界与极乐净土虽遥隔十万亿佛土,然弥陀与行者常相忆念,不相舍离,故说为亲。“近”,邻近,是约处所而言。阿弥陀佛常来守护行者,如影随形,现在一处,须臾不离。是即二者之差别。


(三)无间有间对


“间”,间隔、间断。修正行者,与阿弥陀佛忆念常不间断,故名无间。


反之,修杂行者,与阿弥陀佛忆念常间断,故名有间。


(四)不回向回向对


正行之行体,本自趋向西方故,即使不别用回向,自然成往生业,故名不回向——但这并不是说完全不能回向。


修杂行者,安心与起行不相应,若不特别回向,不成往生因,必须特别回向,方成往生因,故名回向。


(五)纯杂对


“纯”即正行,“杂”即杂行。正行为纯往生极乐之行,故名为纯。


杂行为非纯往生极乐之行,通于人天及三乘,亦通十方净土,故名为杂。



二、十三得失


专修正行,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以此决定往生之利益,故说为“得”。杂修行体与弥陀不相应,发得三心之人甚为稀少,如此则千中无一往生,故说为“失”。然并非杂行杂修之人一律不具足三心,故对杂修行者,若以宽容态度与而言之,即说“百时稀得一二往生”; 若以严峻态度夺而言之,则“千中无一往生”。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虽举专修四得、杂修十三失,但专杂相对,准之专修亦有十三得。杂行十三失列举如下,反之即正行十三得。


(一)杂缘乱动失正念故


修杂行者,行杂行之行,受杂行之教,近杂行之人,至杂行处所,由此“行、教、人、处”四种杂缘交错动乱,退失念佛正念。


(二)与佛本愿不相应故


杂行非弥陀本愿所誓之行,故与本愿不相应,百中仅得一二往生。正行则百即百生。二者大异。


(三)与教相违故


《观经》虽先说定散诸行,最后唯劝念佛,可知: 念佛为世尊本意。杂行非世尊本意,与世尊教劝相违。


(四)不随顺佛语故


《阿弥陀经》中,六方诸佛唯证诚念佛往生不虚。杂行缺诸佛证诚。既不随顺诸佛证诚之语,往生者稀少。


(五)系念不相续故


正行是与阿弥陀佛一体之行,修之者自然念念相续,心系极乐。杂行与弥陀、极乐无直接关系,行者心不系念极乐,或百人仅得一二往生,乃至千中无一往生者。


(六)忆想间断故


专修之人,心住于净土境界,忆想无有间断。杂行行体牵向余方,而非忆想极乐,所以为失。


第五失与第六失,似同而别。“系念”即欣求,属安心; “忆想”属意业起行。


(七)回愿不殷重真实故


“回愿”即回向发愿,“殷重”即殷勤郑重。杂行虽可回向得生,然必须决定真实心中回愿,此由回愿不殷重真实,缺于深心、至诚心,不得往生,所以为失。


这有两方面: 


一就能回之心。专修正行,行体与阿弥陀佛亲,安心、起行全体相应,故回向发愿亦殷重真实。然杂修行体与极乐无关,与阿弥陀佛疏隔,安心、起行互相违背,故回愿亦非殷重真实。


二就所回之行。专修正行,行体与阿弥陀佛一致,由阿弥陀佛发愿救度众生殷重真实故,行者亦得真实功德。杂行行体与弥陀无关,以凡夫有为心修之,总为虚假,无真实功德,故其回愿亦不殷重真实。


(八)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故


此有二: 


一谓念佛不为烦恼所染,喻如莲花出于污泥,不为污泥所染,杂行为诸烦恼所染。虽然专修、杂修俱起烦恼,而有染、有不染故,得失大异。


二谓“贪瞋”属五浊中烦恼浊,即五钝使,“诸见”即见浊之五利使。诸见损四谛、十六行相等理观,贪瞋损于供养、起立塔像等事善。若修杂行,修观法时,诸见叠起; 行事善时,贪瞋竞生。然念佛,不涉观法,故诸见不起; 非行事善,故贪瞋不生。由此,念佛不俱起贪瞋诸见,唯杂修俱起贪瞋诸见,故以念佛为得,杂行为失。


(九)无有惭愧忏悔心故


“惭”为自耻,“愧”为耻他,“忏”为梵语“忏摩”之略,汉译即是悔过,“忏悔”为梵汉并称,即痛改前非之义。


杂修之时,俱生烦恼,于中起惑,微细难知,既不知过失所在,故无惭愧忏悔心。此从第八失相关而来。又恶取空者,无忏悔心,此过起于缘理心,故且属于行失。若修正行,由机深信,则“念念称名常忏悔”。


(十)又不相续念报彼佛恩故


“佛恩”即阿弥陀佛本愿救度之重恩,又释迦如来劝化专修之重恩。若正行念佛相续之时,顺弥陀本愿,称释迦本怀,即为忆念报谢二尊重恩。杂修之人,不明佛意,昧于佛恩,故无念报佛恩。


(十一)心生轻慢,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


若修正行,信知自身为罪恶凡夫,无一所长,偏凭弥陀求出离故,不生轻慢,不起名利。杂行之人,由行体之失,或以“我身堪能修学戒定慧三学”,或以“生佛平等”,贵己等佛,如是心生慢举,染于名利,故以为失。


(十二)人我自覆,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故


“人我自覆”即以我胜他,骄于他人,生于我慢,覆障自心。“同行”即彼此志同道合,共修出离之行。“善知识”有三种: 外护,同行,教授。此指教授善知识,上之“同行”即同行善知识。


修杂行时,由行体之失,自然傲慢不逊,以我为能,轻视他人,不乐亲近专修念佛之人。


(十三)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乐”即喜好。杂行之人,由心召感,自然好修杂行,好闻杂行教,好亲杂行人,好至杂行处; 由此好乐,趋附种种杂缘,既障自身往生正行,亦障他人往生正行。


十三种得失,为总通专杂之行而说,未必一一行上各各皆具有十三种。若细分别,专修当中,第四称名正定业,必具十三得; 前三后一四种正行,具阙不定。又杂修之失,亦具阙不定,或悉具十三失,或不悉具。


净业行人,切须明辨专杂得失,舍杂行杂修,归专修专念,成办往生大事。



第六节 五念门


五念门为往生之起行,源于天亲菩萨《往生论》,而善导大师《往生礼赞》予以解说。《往生论》与《往生礼赞》所明五念门,大体是同,至其细末,不无少异,今则主依善导大师之释而说明之。


五念门即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之五种行。“念”有安心之义,“门”即能入之义。此五种行,一一具安心故,能入往生净土之门,故说五念门。如《往生论》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


其五念门如下: 


一、身业礼拜门


一心专至,恭敬合掌,香花供养,礼拜彼阿弥陀佛。礼即专礼彼佛,毕命为期,不杂余礼,故名礼拜门。


二、口业赞叹门


一心专意,赞叹彼阿弥陀佛身相光明、一切圣众身相光明及国土一切庄严光明等。


三、意业观察门


一心专意,忆念、观察彼佛及一切圣众光明,及国土庄严等。


四、作愿门


行者专心,一切时处,三业四威仪所作功德,悉皆真实心中发愿愿生彼极乐净土。


五、回向门


回向有往相及还相两种。


行者专心,若自作善根,及随喜他一切凡圣所作善根,皆悉与众生共之,回向往生彼国: 此为往相回向。


又若不具足六神通,证得无生忍,则不能自在教化众生。故发愿自身生净土已,乘佛本愿力,速得六神通,证得无生忍,还来秽国,尽未来际,教化众生: 此为还相回向。


《往生论》尚有近门、大会众门、宅门、屋门、园林游戏地门之五门,称五功德门,与五念门为因果关系。礼拜等五门为此土修因,依此往生彼佛净土所得之利益,说为五项功德,故即是果。


五念门与五种正行,并非完全不同,而是互有开合,不过是半开半合。其中,礼拜、赞叹、观察三行,五念门与五正行彼此全同。五念门缺读诵、称名二门,五正行无作愿、回向二行。若彼此相合,须约三业门配属。谓五正行之读诵、称名二行俱是口业,可合于五念门中赞叹门; 五念门之作愿、回向二门同属意业,可合于五正行之观察正行。










// 《净土宗概论讲记》精要摘录回顾

21

11-2020

精要摘录57 |《净土宗概论讲记》

Namo Amitabha Buddha

20

11-2020

精要摘录56 |《净土宗概论讲记》

Namo Amitabha Buddha

19

11-2020

精要摘录55 |《净土宗概论讲记》

Namo Amitabha Buddha

18

11-2020

精要摘录54 |《净土宗概论讲记》

Namo Amitabha Buddha

17

11-2020

精要摘录53 |《净土宗概论讲记》

Namo Amitabha Buddha

16

11-2020

精要摘录52 |《净土宗概论讲记》

Namo Amitabha Buddha

15

11-2020

精要摘录51 |《净土宗概论讲记》

Namo Amitabha Buddha

14

11-2020

精要摘录50 |《净土宗概论讲记》

Namo Amitabha Buddha

13

11-2020

精要摘录49 |《净土宗概论讲记》

Namo Amitabha Buddha

12

11-2020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