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LinkedIn
LinkedIn (领英) 创建于 2003 年,致力于向全球职场人士提供沟通平台,协助他们事半功倍,发挥所长。作为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会员人数在世界范围内超过4亿,每个《财富》世界 500 强公司均有高管加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LinkedIn  ·  活动预告 | ... ·  昨天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腾讯:魔方工作室-剧情PV导演 ·  1 周前  
51HR派  ·  业主装房两年发现装错了,结果如何?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LinkedIn

为什么你总是管不住自己?

LinkedIn  · 公众号  · 求职  · 2017-03-27 19:26

正文

你20多岁时选择做的每一件事

都在决定你的30岁


其实我一直不太明白直播为什么会火。


平日休闲的时候看一两场直播,算是生活调剂、正规爱好,没毛病。


可是真有那么多人每天守在直播平台上双击666,送游艇送跑车,甚至很多主播为了吸引粉丝关注,不惜直播大量猎奇、搞怪甚至违法的行为,这就很匪夷所思了。


本来是生活调剂的娱乐、综艺内容,是什么时候开始占据了我们生活的大半?



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所说,我们是否终将毁于有趣,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樱桃小园子。





咪蒙的标题火了

因为我们越变越懒了


这个时代,信息量空前庞大,我们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越来越“懒”。


关注的公众号越来越多,真正会点开看的却没几个,点开了刷个几秒,就立马点“”返回”去看下一篇;


上下班刷微博和知乎,涉猎的领域增多,知识面“仿佛”越来越宽,但是关注的深度却很有限。


工作和生活压力大,好不容易下了班有了可支配的时间,看点轻松有趣的东西,愉悦一下自己的大脑,没什么吧?


我们觉得搞笑类比故事类更好懂,营销类比干货类更吸引眼球。


于是微信推送的文章越写越短,抖机灵的文章盖过了内容充实的好文章,还充斥了各路标题党。


自媒体大号咪蒙就曾说过:“不能在一秒钟看明白的标题不适合传播,因为读者只能给咱们一秒”。


我们还期待反转、脑洞,喜欢围观撕逼,看热闹不嫌事大。


而娱乐内容的制造者们,一切以新奇好玩为目的,以争夺更多的用户时间为目的。


热点、爆点,他们用辛辛苦苦“磨”出来的精神鸦片,喂饱了我们可怜的碎片化时间。



一个流量为王的时代,这种短平快的“享受”模式,是不是也很可怕?


可是,为什么人们总喜欢花时间在热闹一时但实则意义不大的东西上呢?


道理懂很多

可我的身体就是喜欢毫不费力


美国的心理学家们曾调查采访过大约 300 名被试(平均年龄为 34 岁),询问他们对不同活动的看法。


其中一些活动属于“被动接受型”,就是被动地接受内容,不用自己过多思考,比如看电视、听音乐、浏览社交网站;


而另一些则更为主动并且需要付出努力,比如作画、健身,和学习一项新技能。


结果发现,尽管大部分人在理智层面会把需要更多努力的活动与更长久的快乐联系起来,但是他们的身体却很诚实,仍然会去选择做那些被动的、做起来更为轻松的活动,比如看电视。


这很好理解:我本来可以舒舒服服地葛优躺,为什么要费劲走出舒适区,为长远的快乐和所谓的“意义”去奋斗呢?


解释这个现象,我想引入一个影响了我很深的物理学概念,叫“熵”。


所谓的熵,指的就是一个东西的混乱度。



一张杂乱的桌子,一个因为没有红绿灯而通行混乱的十字路口,一群到处乱走的游客,越是混乱,越是无序,我们就说“熵值越高”。


正如你的桌子一段时间没人收拾就会乱,耳机线不整理就会卷成一团一样,自然界总是倾向于回归到一种“无序”和“混乱”的状态,这才是常态。


但我们不欢迎无序和混乱,于是就需要付出努力。


小到打扫桌子,大到制定交通规则,都是努力使熵值减小,回到一个有序而可爱的状态。


人们的学习过程,亦是一个让自己的熵值减小,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



你花时间在学习工作上,生活越充实、思考越丰富,就越不容易陷入迷茫、焦虑、无所事事的人生的“混乱状态”。


而正如物理上反自然的“熵减”过程要消耗能量一样,我们自己的“学习”过程,就需要付出努力、承受痛苦了。


所以我很赞同一位教育专家的话:


“学习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所谓有趣的学习”。


而看综艺、刷热点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为这种“被动接受型”的活动做起来毫不费力呀,又开心又不用动脑子。


而且更可怕的是,当你处于这种“无序”的娱乐状态时,时间流失的速度会变得非常快。


一个综艺节目、几个公众号就能刷一晚上,你还觉得时间没过去多久。


我自己也曾是受害者。我平时特别爱刷知乎,看到好的内容也各种收藏。


知乎2016年的数据统计出来,显示我全年共浏览了3万多个页面,阅读了662万字,相当于一套鲁迅全集。




可是我真的有所收获吗?有肯定是有,但更多的恐怕是看个高兴,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碎片化时代

要有更深重的危机感


今年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上提了一个理论叫做“国民总时间”,意思是随着网民数量趋于稳定,中国网民们每天用来上网的时间的总和是一个定值了。


无论各个媒体和平台提供什么样的内容,本质上都是对用户的时间进行争夺。


你看我们的时间已经稀碎了,还有这么多人惦记着。


争夺的过程中,就很容易犯“娱乐至上”的毛病,提供大量新奇有趣的娱乐内容,导致我们长时间沉浸其中,熵值越来越大。


所以除了这种娱乐化的活动,不妨也劝自己狠下心来,多花一些时间在需要主动完成、而痛苦亦不可避免的学习上。


这就是“离开舒适区”:你需要改变最自然放松的状态,去接受一些痛苦和约束。


一味追求轻松有趣,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一个无序而混乱的人格,又怎能摆脱迷茫,有足够的资本去追求想要的人生呢?


                       

就像上面这张图一样,内心有序而强大,就可以让整个人的力量指向一处,使生活充满前进的动力和改变的可能;


而不至于在一阵狂欢之后,离开屏幕便陷入空虚和失落,连生活的方向都看不清。



请慎重对待你时间的去处,正如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治疗师Meg Jay在TED演讲中所说:


你20多岁时所选择做的每一件事,

都在决定你的30岁。


写在最后


人的改变是很难的,进化以来的强大基因告诉我们,追求安稳才是常态。


生活中,很多人都是经历了人生的波折,比如考研、恋爱、求职失败后,才有了足够的勇气和动力做出改变。


那样的故事当然很励志,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危机感来得更早一点呢?


多带一点忧患意识看待自己的时间和人生,别让你的人生像牙齿一样,浸泡在“有趣”和“轻松”做的糖浆里,不知不觉被侵蚀得满目疮痍。


哪些事情你明知道没有意义,却每天在做?




LinkedIn招聘啦在微信后台回复关键词招聘”,即可了解我们最近的职位信息。


LinkedIn欢迎你的加入!~~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樱桃小园子。

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获取更多信息。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订阅每日必读的职场干货。

©2017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