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梅特涅的信徒
存在就是真理,需要就是合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天玑-无极领域  ·  高预期,让人绝望,大脑会模糊化。低预期,让人 ... ·  17 小时前  
媒哥媒体招聘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招聘! ·  3 天前  
玄鸟书屋  ·  《道德经》三十七章:镇之以无名之朴 ·  3 天前  
西安晚报  ·  官宣:免票! ·  3 天前  
西安晚报  ·  官宣:免票!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梅特涅的信徒

中美关系报告:拜登动员西方反华的策略与路径

梅特涅的信徒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21-06-26 23:40

正文

摘要:“三百年来,英语民族唯一擅长的,不过是在劣势中施展卑贱的计谋,挑拨贪夫的欲恨,鼓动愚氓的正义,污以夸大之罪,纠集聚合之师,围杀坦率无畏的孤单对手,进而获得百战百胜的功业。而罗斯福,这位恶毒的政客,他的总统职位就是坐在轮椅里通过奸计和忍耐骗得的”——《失去的世界帝国》

王陶陶语音节目系列

推荐节目:王陶陶讲资治通鉴

推荐节目:无可匹敌的力量,群众运动

推荐节目:王陶陶讲法国大革命系列

推荐节目:王陶陶讲述俄国革命

推荐节目:现实政治的基准

推荐节目:世界各国的长期地缘风险

推荐节目:历史成败的具体教训

《推荐节目:现代政治的技巧

推荐节目:王陶陶千聊会员

2020年大选前,在面对媒体问询关于如何应对一个西方眼里越来越强势的中国时,当时的拜登是这样阐述其思路,他说:
“我们(美国)和我们的盟友,拥有世界GDP的50%还要多,这是一个中国无法对抗的力量,一旦我们与盟友联合起来,我们就有可能迫使中国做出当前我们无法让他做出的让步。”
事实上,在随后的多次公开表述中,拜登都表达了相同的看法。即拜登对华外交的核心路径,在于更好地动员西方世界,而且他认为,只要美国达成这一节点,就能够立于不败之地,胜利不过是时间问题。
然而,要完成这一策略,拜登必须在以各种手段挑唆刺激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敌意,就像80年前他的前任罗斯福所作的那样,在这个过程中拜登的所作所为,无疑是非常需要中国密切关注的。
“在1941年,美国的主要问题是厌战。面对德国猛烈的进攻,盎格鲁撒克逊人处于暂时的劣势,而他的对手则是最强的时候,罗斯福的弱点在于内外两方面。德国人团结一致,而美国人却是一盘散沙,他们的孤立主义是如此的强大,以至于不惜放弃一切,也要避免战争。那么,罗斯福这位美国总统,又怎么能把统治世界的重担往肩上挑呢?  然而他却挑起来了。
三百年来,英语民族唯一擅长的,不过是在劣势中施展卑贱的计谋,挑拨贪夫的欲恨,鼓动愚氓的正义,污以夸大之罪,纠集聚合之师,围杀坦率无畏的孤单对手,进而获得百战百胜的功业。而罗斯福,这位恶毒的政客,他的总统职位就是坐在轮椅里通过奸计和忍耐骗得的
——《失去的世界帝国》作者以一位二战期间德国最高统帅部少将参谋官的视角看待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奸诈卑劣和盎格鲁撒克逊人挑拨离间、联众击寡的超强外交
西方亲华派:拜登对华围攻战略的最大阻碍
尽管美国朝野主要政治力量已经下定决心与中国对抗,但是,西方世界在对华问题上依然存在着相当大的迟疑,中西方长年累月的互利往来,使得相当多的中西方人士从中获益,他们由此必然反感任何新冷战的议题。
这一点,哪怕在2021年6月达成模糊反华共识的G7会议和北约首脑会议上都体现得极为明显。面对美方咄咄逼人的反华声言,英国首相约翰逊公开表示,“最好不要与中国陷入冷战”;法国总统马克龙也说道,“中国不应该成为我们(北约)关注的主要目标”;德国总理默克尔则称,“在气候问题上,依然离不开中国的帮助”。
同样,相当多的西方重量级政治人士,都坚决反对与中国对抗。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左)与前外长费舍尔
6月21日,德国绿党政治家、前外长费舍尔在美国智库杂志《Project Syndicate》上发表文章,称“本世纪最不需要的就是对中国的冷战……西方无法实现反华政治的目标”;而5月20日,德国社民党政治家,前总理施罗德在评价德国绿党候选人要求更加强硬的反华主张时则表示,“任何与中国的对抗,都会导致德国经济遭受严重损伤”,“这是不可接受的”。
施罗德和费舍尔实际上都只是西方反对新冷战政治人士的代表,他们这些人尽管目前在西方逐渐失去了以往的声势,但在美国和欧洲依然是非常普遍的,并对拜登政府的反华政策推进,构成了最强大的阻力。
就像美国财长耶伦6月份接受国会质询时不得不承认,“目前,说服西方盟友与中国脱钩依然是很困难的”。
“罗斯福击败德国的最大敌人,不在于元首的兵团和日本的军舰,而在于美国内部强大的孤立主义者。”——《失去的世界帝国》
在1940年-1941年的美国,存在着相当强大的反战力量,美国飞行英雄林德伯格担任“美国第一”委员会发言人,乃是该主张最强大的代言人,他在1941年1月要求美国与德国签署拒绝战争的中立法案;他在1941年9月的艾奥瓦州集会上抨击罗斯福试图将美国引入战争,这些获得了美国民众的普遍欢迎,使得罗斯福反对德国的政策举步维艰——在珍珠港事变之前的扩大国防预算法案审议中,罗斯福仅仅以一票的优势勉强通过了扩军法案;
打败亲华派:构陷、挑唆、刺激与夸大
面对西方世界强大的反新冷战势力,拜登将如何推动或者说驱使西方世界与中国全面对抗呢?
说起来,从目前来看,拜登的策略不外乎两种,更准确地说,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制造强大的反华公共舆论
拜登政府动员西方反华路径的第一步其实是非常明显的,就是通过英美天下无双的世界宣传体系,对中国进行铺天盖地的舆论攻击。其中,无论是将新疆事态描述为种族灭绝,还是将香港事态夸大其词,或者说刻意扭曲中国在南海、台海的军事行动,将之叙述为咄咄逼人“侵略”,以及所谓的疫情溯源,本质上都是为了改变西方人眼里的中国印象。
正是通过这些歪曲,英美某种程度上将中国在西方的印象叙述成为一个“残暴、野蛮、贪婪和无耻”的帝国——而一旦西方公众接受了这种所谓的中国形象,那么对中国的敌视就会成为一种政治诉求,这将迫使西方政客不得不改变他们的对华主张。
即,中西方的冲突不可避免。从目前来看,英美媒体的对华形象恶意塑造某种程度上是值得忧虑的。
第二步,制造经久不息的中西方冲突
一旦西方世界形成了对华恶感,那么在意识形态上的冲突就不可避免。
实际上,在美国推动下,欧盟今年刚刚通过了所谓的《马格尼茨基法》,很大程度上即是服务于美国的政治目标。得益于英美对中国新疆、香港事务的恶意塑造,今年3月,欧盟发起了对中国三十多年来的第一次制裁,中国随即不得不对其进行强有力的反击。
从政治利益来看,中欧之间的这种报复与反报复,本质上最大的获益者乃是拜登政府对西方的反华动员战略。因为,任何一个政治家都明白一个基本常识:
一旦两个国家之间陷入不断的对撞,那么其中第一个被打击的,将是双方的鸽派。
从这个角度看,作为拜登反华战略的最大敌人,西方的亲华派无疑是拜登政府最先试图消灭的对象,而消灭这些亲华派的最佳战略,就是不断刺激中西方国家的不断冲突。
事实上,3月以来的中欧冲突确实某种程度上严重削弱了默克尔、马克龙等亲华建制派的对华外交影响力,而这也是英美不断在香港、新疆、台海、疫情等问题上制造中西方冲突的原因。毕竟,每一次冲突,都会让中西方彼此越来越厌恶对方。
这里面最明显的体现,乃是在默克尔的政党基民盟刚刚发表竞选纲领最终版本中,与5月的草案相比,新的竞选纲领中,关于中国部分的论述,由“在可能合作的领域,必须与中国进行密切的合作(must,where possible,pursue close cooperation with China)”变成了,“在可能合作的领域,寻求与中国的进行合作”(wants to,where possible,pursue cooperation with China),去掉了必须和密切两个形容词,与此同时,增加了“中国是德国最大的外部安全威胁”的描述,以回应选民的公共诉求。
事实上,只有不断的冲突,才能让西方世界的反华情绪越垒越高,才能让西方世界的亲华派在政治上越来越难以自洽,才能为全面彻底的反华战略施行铺平道路。
拜登的诱骗式循序反华策略:罗斯福的战术与借鉴
在拜登反华动员的过程中,西方世界廉价的虚幻道德优越感,乃是拜登的武器,与此同时,中国的民族主义则是拜登刺激双方不断冲突,并使矛盾螺旋上升的另一个手段。没有前者,矛盾就不会出现,没有后者,矛盾就不会深化。
更为重要的是,拜登的反华动员某种程度上是师法1940年的罗斯福:
当年,为了说服美国公众与美国的强敌对抗,罗斯福不断宣传对方的恶行,与此同时,鼓动美国从最轻微的反德、反日政策着手,挑唆对手对美国进行反击,使得美德、美日关系不断恶化,而这种恶化进一步刺激美国公众对德国、日本的恶感,由此推动更强有力的反德、反日政策,进而催生更深的矛盾和更大的冲突,最终将对日本的制裁引向了近乎决裂的地步,从而实现了摊牌的政策目标——每一步冲突,都代表着罗斯福统治下美国内部鸽派的衰败。
今天的中西方关系,拜登所要尝试的,乃是从推动越来越强大的西方反华情绪着手,进而催生越来越明确的对华冲突,并导致双方矛盾不断加深,最终胁迫西方世界走向全面反华。
从这个角度看,这种伎俩,恰恰是我们需要警惕的。
欢迎大家加微信,方便交流。
点击二维码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