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纵横
王晴佳:米歇尔·福柯与现代史学思潮变化之渊源(67)
王永平 李 响:汉乐与胡风:《庆善乐》诞生的历史语境及其政治象征(77)
岳谦厚 张宏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英模运动——以《晋察冀日报》为中心的考察(85)
甘兴义:汉代墓室壁画神物形象构建及其文化意蕴(93)
董双叶:兼综与开拓——从“浙派之祖”戴进看明代院体画的时代演进(192)
刘素敏:碎片化背后的整体性思维:清代慈善事业史研究再审视(199)
张爱明:人口流动与近代华北乡村社会结构之演变(207)
学术前沿
探究日常生活的“民俗性”
——后传承时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的一种路径
刘晓春05
“杂吧地儿”:中国都市民俗学的一种方法
岳永逸18
民俗学中本真性话语的根源、局限及超越
胥志强31
民俗史
“茶筵”的历史及其在常熟地区的现状考察
陈泳超39
对汉代“左衽”服饰习俗的再认识
董莉莉50
胶东半岛上云南与“小云南”移民的集体记忆
徐晓青56
民间信仰
三“座”昆仑山与中国“大风水”
周 星64
西汉太一神祭祀与元宵节起源
——唐代崇道思想下的政治附会
尹晓龙82
论草木精怪的文化发生
于沁可89
民间艺术
从“钟鼓乐之”看《关雎》之义
戚 悦100
“礼仪美术”与“心灵图谱”
——安徽天长地区“天官画”的形式、流变与功效
白 琼109
近代淄博彩绘青花鱼纹盘的民间审美特质
唐 玮115
社会转型中的民歌传承与变迁
——江山“村歌”的观察与思考
陈景娥118
田野报告
“差序”秩序的再生产
——围绕皖南一村落丧葬仪式的时空过程而展开
赵旭东、张洁124
“文化”论抑或“食物系统”论?
——粤北乳源瑶族的食物禁忌及其疾病观
王 琴136
社会组织、仪式实践与象征权威
——青海三川地区水排组织的民族志研究
刘目斌147
历史研究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现代转型时期社会改造路径与趋向
陈廷湘;江超民;118-132
历史记忆与宗族边界:明清徽州的宗族认同
祝虻;133-143
民国时期三次国都论争的比较研究
陈鹏;高红兵;144-150
本期目录
浅析1956~1966年中国的侨汇物资供应政策
齐鹏飞 张玲蔚 (4)
改革开放经验的初步总结和历史价值
——以1982年深圳经济特区贯彻
《中共中央紧急通知》为中心
张鹏辉 (17)
《1963~1972年农业科学技术发展
规划纲要》研究
王勇忠 (28)
抗生素研究与生产的“组织推动”:
全国抗生素研究工作委员会
李彦昌 (37)
1950~1954年中苏民航公司的成立、
业绩及其影响因素
李华 (49)
1959年以来中国政府应对联合国涉藏
活动的历史考察
郭永虎 (59)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解放军驻厂军事代表制度
的建立与发展
姬文波 (71)
新中国成立初期天津工人新村建设考察
王星晨 (85)
1958~1961年上海农民新村建设研究
吴静 周升起 (100)
中国与全球核安全治理
詹欣 (112)
饶宗颐关于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思想研究
郑炜明 陈民镇 (124)
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的议题与边界
宋学勤 李晋珩 (137)
新中国70年政治制度的发展
(151)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重大制度
创新与阶段性发展
(151)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的特点
(151)
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国经验
(152)
中国技术创新四阶爬坡轨迹
(15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保险制度
发展的进程与经验
(152)
中国灾害史研究的历程、取向及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