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豆腐乳儿
来源:非凡油条
最近有些文章称,上海由于没有赶上互联网创业潮,它的黄金时代就要结束了。上海缺乏那些互联网产业发达城市的狼性,没人愿意在上海搞互联网创业,任何来到上海的外地人终究会喜欢上精致的小资情调,那些“要”的奋斗逼在上海是混不下去的,所以上海一定是僵化的、迟钝的、落后的,长此以往是不行的,早晚是要付出代价的。
这些文章还不一定就是最新的原创,而是一年多之后被某些城市类公众号翻出来,起个惊悚点的标题,带上比如“黄金时代已谢幕”、“保守”、“付出代价”等词,分分钟又一个十万加。
这套操作让我好生眼红:辛辛苦苦写了不老少文章,也没见多少十万加出来,所以各位读者朋友要不帮我转发一下或者点个“在看”?
作为土著上海人,老油条看完文章挥挥烟斗轻蔑地说,
有些文章从一个当地人的视角看是很到位的,所以传播量巨大。但是上海的产业结构等从来也不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能决定的,他们在这座巨大的城市里也只是浮萍,地方上逆天改命的英雄人物完全可以和他们毫无干系
——这点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如此。
我则认为,很多东西不能只局限在互联网上,无论是产业还是言论。很多读者朋友对《
聊五块钱的 | 对象不是处女,我总是过不去这道坎
》里反映出的观念(无论是正文还是评论区)都感到不适,那是因为本公众号之前务虚太多,没有特别激烈的关于自身利益的讨论——一涉及到自身利益,大家都是很诚实的。
现在新媒体已经是一个专业化的行业门类,写公众号的人广义上属于互联网人,眼里只有互联网那些事。
他们已经忘了,在互联网之外,还有太多的产业,在互联网之下,现实中的中国也有无数个侧面。
如果一个人只带着他那一套观念上网而且无比顽固的话,多半是要气得三观崩坏,或是发表一些不知所云的言论的。
上海的产业发展自然有其历史根源和特殊性,也有其在全国分工中的独特角色,只用一个互联网产业来套上海这座城市,实在是有失偏颇。
而正如很多人没意识到中国还有很多地方相当落后、很多人还很穷一样,也没意识到上海的社会发展水平其实已经是发达国家水平,正在走在发达国家经历过的社会阶段的路上——某种程度上是中国全面迈入发达国家的社会试点。上海经济发展路径以及社会的特殊性也和它这一特殊的发展阶段有关。
先看看上海自己的定位,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里是这样提的:
展望2035年,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这个定位的口径其实和1992年时候上海面向2020年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定位,即上海要建成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经济中心的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有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国际大都市”。
可以说,上海国际化的方向是一以贯之,几十年不动摇的。
汪亮(2018)在《上海民营经济发展短板的理性思考》里提到了重视国际化的导向,仅从1992年到2002年的十年间,上海就引进了外企675家,吸纳外商投资622.3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92.01亿美元。截至 2017年末,上海外资规模已超过8000亿美元,年增加值平均为185亿美元,在沪经营性外资金融单位达到251家,在全中国首屈一指。
与此同时,上海的国企规模也很大,截至2017年末,上海地方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8万亿元,是上海当年GDP的六倍。
所以不可否认,上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的确是国有企业和外资得天下,民营企业的成长空间很小。
截至2017年末,上海民营资本总规模约为 2.8万亿元人民币,低于同期外资约47个百分点,低于同期地方国资约 83个百分点。
特别是在工业领域,根据周效门等(2018)的《对上海工业经济当前及中长期发展的几点研判》,2011-2016年,国有控股工业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保持在35%以上,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保持在60%以上,民营经济在工业中几乎没有立足之地。
不过这年头,上海引以为豪的工业早不占经济总量大头了。
如今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9.9%。
而且到203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左右,建设用地总规模不超过3200平方公里。严守人口和用地限制,民营经济在第二产业还想蓬勃发展就更困难了。如果民营经济真有什么机会的话,那还是在更容易弯道超车的第三产业。
有人觉得上海互联网行业不行,其实在制造业领域,上海也没有成长出像华为那样的民营巨头,反倒是互联网这种第三产业还有饿了么、大众点评和携程这样还算不错的互联网企业,据说这些企业还都有狼性,可以说和这座城市很格格不入了,规模实在起不来。
互联网差强人意,金融领域也基本上是大机构的天下,合规成本高对上海的金融业是好事——某些破坏性创新,比如最近两年时常暴雷的P2P,在上海往往就混不下去。
可能文化产业上还有机会?毕竟《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里也提到了,
至2035年,文化类从业人员占就业总人口比例达到10%左右。
当然,文化产业是个很宽泛的概念,按照统计口径,这一目标也不难达成——前段时间跟拍“流浪大师”的网红也算文化类从业人员。
当然,上海文化的底子还在,毕竟民国时期也是文化中心。建国之后,提起文学,很多人想到上海也就想到韩寒郭敬明,但其实严肃文学(不是大咕咕咕鸡那种)领域上海有过王安忆的《长恨歌》,最近几年还有金宇澄的《繁花》,都是拿过茅盾文学奖的。
只不过文化产业上上海的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像老油条老师这种人才也只能来北京打拼。下一步怎么和上海的国际化战略配合,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产业,是上海需要考虑的问题。
不过从另一方面看,现在上海缺乏民营企业从无到有的空间,也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正常现象。
去年上海的人均GDP已经超过2万美元,这放在世界上已经是发达国家水平了。当然,具体到很多细节方面,上海和发达国家家还有差距,但是毫无疑问,上海是中国范围内最接近发达国家的城市,是很多年以来的“old money”。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制造业比重超过70%,在全国其他地方工业不发达的时候上海已经基本实现工业化了。而如今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9.9%,已经是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占比了——
想到了上海富,没想到上海这么富吧?
其实不难看出,上海这些年来的脚印,就是中国迈向发达国家的试点。上海要做的是继续向外转移较为低端的制造业,而自身制造业要继续向高端迈进。
去年上海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5461.91亿元,比上年增长8.2%,增速快于GDP增速。
不过上海的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659.91亿元,比上年增长3.8%,尽管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4个百分点,但还是远不如GDP增速。
其实上海的第二产业占比还在下降,还有一个原因是某些高端的“制造业”其实已经算是服务业了。在很多发达国家,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巨头现在其实只是在提供管理、方案、营销、研发、设计等,而把具体的生产流程外包出去。这背后的原因在《
谁要做制造业?
》里有具体展开,我就不多说了。
上海的传统制造业也在向这个方向转型,基于制造业的企业在把营销、供应链管理、设计、研发等业务分离出来,做高端方案提供商躺着赚钱才是正道——这些业务也被叫做“生产性服务业”,已经脱离了原来的制造业范畴,而且这一类产业占上海经济的比重是相当高的。
截至2016年底,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达41.4%,早早超过了第二产业的比重。这种产业不仅高端些,而且也不会引来大量外来人口,也不怎么吃土地,实属上海地方政府最爱。
然而从这个角度看,上海更有可能出现的民营经济创业模式,不是像深圳那样凭着点子赤手空拳白手起家,依靠风投(上海的风险投资活跃程度还真不如深圳)扶持成长为独角兽。上海反而是会出现这样的创业模式:在体制内或者大型外企多年打拼,或是在外成功的上海人回到上海,带着自己的先进经验涉足高端服务业(很有可能有生产性服务业背景),成长为巨头业务的不可或缺的补充。
这也是上海资本最喜欢的标的,上海人只相信已经证明自己的王者,对还在摸爬滚打的小瘪三是没有兴趣的。
另外,虽说上海算是国内富裕得最久的城市,连带着社会风气也向发达国家靠拢,但是上海的富裕时间还远没有让它攒出真·发达国家的家底——也许基建还算跟得上,但在文化领域还需要沉淀。
比如按照《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定下的目标是2035年每10万人拥有的各类博物馆数不少于1.5个,图书馆数不少于4个。到时候去上海博物馆吹空调的大爷们可能就不用排队了。
其实这个目标这是什么概念呢?要求还真不高,因为如今深圳每十万人拥有7.2个图书馆,远高于上海2035年的目标。而如今美国人均博物馆最少的州每10万人拥有的各类博物馆数也不少于7个——体会到差距了吗?
即便是全中国最接近发达国家的上海,差距也还是很大的。
目前北京和上海控制常住人口,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二线城市人口流入提供机会。当然,目前来看受益最大的还是珠三角,广州和深圳去年常住人口分别增长40.6万和49.83万,而杭州增加约33.8万人、成都增加约28.53万人、宁波增加约10.1万人、南京增加约10.12万人,都颇有所得。
这对于国内各区域平衡发展,打造多个中心城市是件好事。
不过这也意味着上海民营经济想要崛起更困难了——用工成本抬得更高了。
换个角度想想,上海的合规成本高并不是什么坏事。真的想发展金融业,走向国际化,规规矩矩才是正道,这样上海的信誉才能立得起来。职工也能轻松点,让他们丧失狼性。这又不是坏事,躺着还能赚钱,这才是“老钱”的真谛好吗?
有些在奋斗城市的人,一天到晚奋斗到回到家除了想躺在床上刷手机其他事都不想干,实际收入却也不高,娱乐也只能在家窝着刷手机,刷手机的时候看到城市斗兽话题,就喜欢上去来两句,这个城市如此安逸,这是不行的,是没有未来的!
也不知他们想过没有,城市是不计一切代价地富裕了,可他们只是“代价”而已。
而且这些人很可能就从事互联网相关行业,不知道互联网之外的世界有多大,其它产业有多丰富。平时生活中也没啥优越感,只能上网发泄一下了。
另外再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其实各地地方政府也会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上投放城市广告和软文。说起来最初的“好客山东欢迎您”都算比较实诚的了,不少公众号接了尬吹某些地方的软文,那都吹起来让人脸红。
榜单本身就是门生意,最近几年评选的某些城市排行榜之类的,很多也有不为人知的py交易,没有你看到的公众号文章里写的那么单纯。
等到你从互联网世界走出来,去被吹爆的二线城市找找工作,就会发现——啊,好坑啊!
而对于想留在上海的人来说,看了《
上海人的圈子
》都应该知道,提升自己眼界才是正事。如果家里不是大富大贵,还是好好找个安稳的大企业工作为好,等到经验积累足了,以后也不是说在上海就没法创业——如果你到时候还有创业的心的话。
精
选
留
言
肖元堃1:
另外,我只想说一句,你们黑其他城市包括北京是没用的,你改变不了北京比上海强的事实。
作者:
心虚什么?没说北京半个不字你都能生气可还行?
陈 思:
上汽的营收大于BAT总和;浦发银行比腾讯营收要多;工行一年利润比腾讯一年营收都要多……感觉很多互联网人真的是井底之蛙,这个世界除了互联网和996大的很啊!
李东:
上海衰落我是不信,天津是真tm完了。
安定医院武大夫:
长者笑而不语:你们呐,Naive!
一往,无前:
网红算个鬼的文化产业?
作者:
还真算……
zzz:
在互联网公司混了一年半,感觉真是不适合我,老板满嘴都是些:方案、汇报、合作、资源、论坛。是天天给别人讲如何落地,自己的产品却搞的像一坨屎。
做工业软件吧,还不承认,非说自己是做云平台的。去人家工厂里溜达了半个小时就敢说给人家做精益。生产流程都还看不懂呢,天天自诩工业互联网的专家!
一开始总说我不懂互联网公司的思维方式,现在我懂了,吹就完事了呗!
作者:
形象……
Juno-csy:
类似的还有广州,“日常衰落”、“日常不行”。还是那一句,脚踏实地赚钱就是没前途吗?房价低就是掉出一线(或者超一线)吗?刚看那些文章会觉得很焦虑,看久了就会发现,日子还是那么过……不过,广州也好,上海也罢,都要加油是真的。
檔案傳輸:
前阵子流行广州跌出一线城市,现在连上海也要衰弱了。
作者:
二线城市巴不得他们早点死。
大水治禹:
最惨的城市是北京吧,各种不行遭全国各个城市的鄙视,北京可能是中国唯一一个什么优点都没有的城市。
作者:
北京已经是金融和文化中心了……都是政治中心带来的。
enVy.李相赫:
不是,上海的大方向就是服务业,就是奢侈装逼高端金融。你要装逼的那些东西还是得来上海。迪士尼看的没你远?中国大陆就落在上海?你有个罗胖就是互联网企业了?有个雷军就是一线城市了?有个刘强东,抱歉这个走错了。总之上海是华东心脏。远东心脏。无可辩驳。
张路平:
如果没记错的话,前天的政治局会议刚刚重提长三角一体化,规格与用词前所未有的高。作为一级中心的上海只会恒强,何来衰落的可能。。。
阴月有晴:
别说了,二次元的展会基本都在上海,好像上海人上辈子拯救了世界,怎么可能衰落吗……不过上海的早餐是真的比北京难吃一万倍。
作者:
北京早餐其实灾难不少……
山静竹生韵:
笑话,上海衰落?,不如说深圳吧,现在深圳房价比上海还贵,实体经济都在外迁,要高校没高校,那个才是真的要衰落,上海这两年实体经济不错,特斯拉建厂,华为在青浦买了一块很大的地,人才,底蕴,这些是深圳无法追赶的,我更认为深圳才是真的会衰落。
作者:
深圳衰落不下去了。
Joker:
别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上海是全国乃至全球唯一一个拥有两个车牌然后另一个车牌连市中心都进不去的城市。
作者:
你开的是沪C吧?
三文鱼S Max:
斗鱼都上市了、不过到底能不能持久、得打个问号❓
作者:
斗鱼还没上市,它是武汉企业。B站倒是上海的。
陈霄瀚:
操中南海的心。
Frederic:
不管是否承认,上海其实是一个制造业城市,到郊区走走就明白了。
桃李不言:
伤上海还能衰落?你家衰了它都不会衰!
モンゴルのhosisora:
上海人只相信已经证明自己的王者,对还在摸爬滚打的小瘪三是没有兴趣的。作者不是上海人的话是也不出那么有共鸣的句子的。还有如作者所说的,比如新一线吹爆的某州,真的去怕不是要大失所望。
長天烽火:
唱衰上海,说的是趋势,又不是说的现在,现在的上海是中国第一大经济都市,是广深仰视的庞然大物。回溯到1910年,人人都觉得日不落帝国会永远辉煌下去啊!
薄瑞良:
说一千道一万,能给中央交钱是最重要的。
x仔:
评论区里面用上汽浦发比bat就没意思了,那怎么不用北京的中石油中石化比比呢,各占全国GDP每年百分之一。
王小五:
2000年的时候的流行一篇《深圳谁把你抛弃》,前些年流行北京把周边吸干,是没有前途的,这两年又开始狂捧京深,唱衰沪穗,最后发现,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刘广垚:
一次在高铁上,一个周口姑娘告诉我,她在上海做软件工程师,忙到做不完活。她出差去郑州,想着顺便看看情况,结果发现很多公司没活做。一线累死,二线落差太大。马云说过,江浙人的观点是,你混的再牛逼,都需要上海的检验和体现。上海不适合刚来混的创业者,只适合小有成就的证明自己的人。
作者:
郑州已经是二线里很好的了。
qun:
就跟说日本没有创造力了,没有活力了,是一个道理。
David:
以一个在北上广上都生活工作过的人客观来评价,上海真的就是目前中国大陆综合发展和管理水平最高的城市,没有之一!
William Flynn:
上海得天独厚的优势让我一个北京人都羡慕,其他城市要说上海完蛋那一定是眼界有点问题,多看看油条吧。
Yihao Zhou:
有些人以为自己眼里的世界就是整个世界。
小龙虾:
上海是类似纽约伦敦东京这类的平台型职业化城市,所有脱颖而出的企业都将上海视为最重要的布局竞争地区。上海地区提供的是更高层次的竞争。
八十度灰:
对不行了。大家回老家吧。
昊涵
®
:
在深圳的眼里,上海一直是假想敌和YY中快要超越的对象。
作者:
深圳真的很厉害了。
:
补充一点,上海是要守住25%第二产业底线的,尤其是高端制造业,这也是上海在全球城市竞争中的差异化优势。这是上海的产业战略,谈上海经济结构少了这点可不行。
连邦调茶局:
还是记得老油条某次评论区的话:
问,如何不当韭菜,答,好好投胎。
创业这种事,真的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不要动不动就去创业,
输得血本无归,家产尽散,全家老小都成韭菜。
讲好故事,并非人人都能学会,踏实一些远比飘在空中靠谱。
有的人摔下来有专人拿垫子接住,有的人是上天之前就背好了动力滑翔伞,
而普通人连特么个布口袋都没得。
小仙剑:
其实现在看到吹上海的贬上海的文心里都波澜不惊 爱咋咋地 anyway 我爱上海。
野狐禅:
其实二次元文化在上海兴盛,一方面是因为上海还是受日本文化影响挺大的城市,另一方面是上海本身对各种文化的接纳度还是很高的。延伸一下,在上海个人空间也是相对有保障的,上海人什么世面没见过,就算是上海老阿姨也知道跟自己不搭界的事情不要去指手画脚。
刘关峰🦊
:
100年前的上海就是远东金融中心 现在的上海也是在全国排名第一。
只是香如故:
互联网算个屁,从古至今啥时候钱庄银行的穷过?钱是互联网他爹!
阿龙(怡龙):
纽约、伦敦、香港!你们终究会被抛弃! 这个标题很符合互联网企业的软文!
ZhU'yImAnG:
其实还挺希望那些鼓吹一线城市衰落的公众号能发挥一些分散人流的作用的,从国家发展的角度讲,二三四五线城市也需要建设,也需要人才。我们当然希望全国人民共同发展共同富裕,而不是把各种产业高点都集中在几个少数一线城市。
轰隆轰隆:
看了文章才知道老油条是土著上海好像有点明白为啥叫老油条了。
卡比卡比:
说句可能得罪人的话,网络舆论很大程度上是掌握在互联网从业人员手里的程序员的关注度远大于其他职业。
Herry:
谈不上什么沪穗衰落了,被深圳反超,杭州惦记。在单个城市资源和人口有限的情况下,未来必将由单点城市发展转向城市组团发展。比如珠三角侧广州重政治,外贸,基础重工,深圳主创新,高新技术,金融。长三角侧上海是金融,外贸,出口加工业中心,杭州的互联网金融,苏州南京的基础工业与之互补。
与其唱衰沪穗。不如比比长三角和珠三角哪个更有活力和发展性。
x仔:
纽约也没有互联网业呀,很多发达国家的互联网业也不成啊。
太焦虑了吧。
作者:
亚马逊搬去被抵制了,不知道纽约怎么想的……
Sabrina Chen:
思路清奇,很有道理。其实很多看起来很好很膨胀,其实不知道什么鬼。上海规矩的特点更符合世界大多数发达地区的做法,所谓有底线有节操就是这样吧,看起来慢其实是最一劳永逸的。
杨建James:
上海和北京都是不可能衰落的,大陆越强,北上越强。全国没有任何一个城市或城市群可以和北上比。
了尘长老:
其实吧,互联网上有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就是一切“唯互联网论”,凡是跟互联网搭上边的产业就代表未来,凡是没搭车的就代表落后,注定被淘汰(知乎上面关于山东衰落的问题比比皆是
)
。
但是呢,决定产业的永远都不会单纯的依靠某一个指标,知乎上面清一色的看衰山东的又有多少真正能从布局上回答问题?
张彦春:
B站是上海的文化产业啊😁感觉二次元还真是上海的土壤最合适。
意难平:
网红真的算产业!东北就是个例子。
杨杨:
上海不会衰落,只是发生坍塌了。。。。。。好巧。。。。
侯基舍:
原来油条是上海人呀?远郊人向你问好……
可是好像还是没看懂上海的未来在哪里……
上课老师也一直在提出思考,没有工业的服务业,未来在哪里……工业搬离后,支撑工业的服务业真的能如预想成为支柱嘛?怎么区别高端和低端制造业……但另一方面说,再简单的产品也可以变成高端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