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会,梦中有世界。今天,评论君和大家聊聊人工智能。
故事缘起于一则人工智能失控的消息。据说,Facebook此前在进行一个智能对话机器人项目,在对两个聊天机器人进行对话策略迭代升级时,发现它们自行发展出了人类无法读懂的语言,可能本着“新语言意味新文明”的恐惧,研究人员进行了人工干预——拔掉插头。说到这里,多少都有一些影视片段的紧张感,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想象或感受当事人的紧张、焦虑与不解,“人工智能才刚刚开始,就失控了吗?”
有人看到了悲观,有人看到了乐观。有人指出,这款人工智能“没有失控,不好意思”。评论君作为文科生,看了解释理由,比较复杂,简单总结:Facebook 的人工智能研究院想训练一个聊天机器人,建立了一个网络,觉得人和机器人聊天早已寻常,倒是好奇两个机器人怎么对话,但是忘了给网络设定一个激励程序,就像研究人员告诉它们“请用英文”,却忘了说“请用英文语法”,所谓的“失控”不过是创造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而不是新语言。
直到现在,那个“失控AI”到底怎么回事,事实其实还不太清楚,我们暂时也很难还原究竟发生了什么。不过,由此引发关于人工智能邪恶与否、人类恐惧与否、人类与人工智能和谐与否的讨论,值得深思。
“失控AI”,难道是给人类开的玩笑吗?如果是,人类可以暂且安心,但是玩笑会不会成真,无人知晓。实际上,自从人工智能出现,“AI乐观派”和“AI悲观派”的争论从未停息过,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和特斯拉CEO马斯克就是正反方的代表。而这种争议在应用领域、艺术领域有更多的体现,像电影《机械姬》讲机器人怎么通过图灵测试,剧集《西部世界》探讨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电影《终结者》中出现过“SkyNet”(天网)等,都是搭载人工智能热潮展开的反思。这些都不是偶发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为人欢喜为人愁”的纠结,只不过这个“人”还是探索中的“机器人”。
再多的争议,恐怕都只能在人类现有的科技和认知疆域内展开。立足于人类进步,人工智能的未来应该是在轨运行,考虑到风险并有针对性地干预有其必要性。如果人类要创造一个新的文明,即便后果如何暂且未知,也不能被未知控制。乐观地看,就像人工智能现有的图像识别、语言理解等,不都是人类调适的结果吗?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人类能赋予机器人足够的想象空间,机器人也能给予人类足够的想象空间,或许我们的想象越丰富,人工智能越可能趋利避害,即便是有不少恐惧想象,也不失为防患未然的思想实验。毕竟,科学家是不会甘心拔掉插头的。
人类不断推动科技进步,也的确在被新技术改造。心理学家苏珊•布莱克莫尔认为计算机算法在释放出一个“第三复制因子”,也称为treme。第一复制因子是决定生物进化的基因;第二复制因子是人类的迷因,如语言、写作和金钱,它加速了文化演变;而迷因在被第三复制因子取代,即“可以有变化和有选择地复制的信息”。或许,一种最惊人的力量正在酝酿,人类有必要像保护濒危植物那样建立千年种子银行,来保护“可能危及的DNA”吗?
好在,现在还是“人类时间”,技术由你,想象由你,行动由你。这正是:AI闹失控,人类踩刹车,智能耍个酷,探索才有路。
大家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