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京师心理大学堂
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陈忻儿童心理  ·  成功案例背后有什么秘诀? ·  20 小时前  
壹心理  ·  我以为的敏感讨好,现在成为第二份收入来源 ·  21 小时前  
壹心理  ·  抑郁症发作时,这段话救了我一命 ·  21 小时前  
陈忻儿童心理  ·  《从心理解孩子》课程简单介绍(2025春季班 ... ·  昨天  
佰赞咨询  ·  人,都要承受压力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京师心理大学堂

自尊是种礼貌,自恋是种骄傲

京师心理大学堂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8-07-28 21:28

正文

京师心理

大学堂

来源 | SelfMindnSocialBrain


每日三省吾身:


又吃多了吗?

又自恋了吗?

别人叫我“帅哥”又无耻地答应了吗?

自恋 = 高自尊?

不管是公众还是心理学界,通常认为自恋就是一种过度的自尊。很多心理学家将自恋标记为“一种夸大的高自尊”,“过于膨胀的自尊”或“防御性高自尊”。这种说法来源于早期的精神分析,它认为两个术语——自恋和高自尊是可以互换的。

但我们认为这个观点是有问题的,有一系列的实证研究证明 自恋和自尊在四个方面是不同的 :它们的表现形式、它们造成的影响、它们的发展过程以及它们的起源。

自恋和自尊最明显的界线在于二者带给个体的社会化经验的差异,即二者对他人的看法。

"我喜欢上了一个人"

"她一定很漂亮吧"

"你太自恋了"

首先是二者的表现形式的差异。除开自恋型人格障碍这种极端形式,自恋实际上是一种亚临床的人格特质。自恋者(通常认为是那些在自恋量表上得分高的人)会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认为自己应该享有特权,同时也渴望他人的尊敬和赞美。他们确信如果是他们来管理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好。而高自尊者会对他们自身很满意却不会觉得比他人更优越。所以虽然二者都对自我有着很高的评价,但是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自恋者对自我不满意,但仍然认为自己比他人好;高自尊者对自我很满意,却不会认为自己比他人优秀

另一个方面是二者的影响不同。自恋者和高自尊者的差异通常出现在社交方面, 自恋者 不会强烈地想要和他人建立深度的、亲密的联结,他们 会更努力地去超越他人,去控制他人或利用他人来获得社会地位 ,并且在他们得不到想要的尊敬和赞美的时候会觉得自己糟透了,然后他们会把“自己很糟”这个想法变为“别人很糟”,将他们对自己的愤怒发泄给别人。而 高自尊者 不会想要去超越、控制他人或利用他人来获得自身的利益,他们 更想要建立深度的、亲密的联结 ,他们也不会经常性地爆发,更少地出现违法行为。

第三点是二者的发展过程不同。自恋和自尊感最早在7岁左右出现,二者虽然是同时出现的,但是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差别很大。 自恋在青春期达到最高峰 ,在成年期时就会逐渐下降,而 自尊感则相反,它会在青春期达到最低点,在成年期时会逐渐上升 。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二者都是反向波动的。

最后一点差异是二者的起源。虽然自恋和自尊都会有中等程度的遗传特性,但是它们是成长过程中差异很大的社会化经验塑造成的。最近的一个追踪研究表明, 自恋的成因是父母过高的评价 ,即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应该享有特权的独特的个体。过高评价会高估孩子的知识、智力,对孩子的行为表现出过度的赞美,这样孩子会形成一个信念就是自己是一个更优秀的个体——而这个信念就是自恋的核心。而 高自尊的成因是父母的温暖 ,即父母以喜爱和欣赏的态度对待孩子。父母向孩子表达他们的喜爱,和孩子分享积极情绪,培养孩子“自己很重要”这个感觉,这样孩子会形成一个信念就是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个体——这个信念就是自尊感的核心。

总之,自恋就是认为“我是比别人都更优秀的”(和他人是垂直关系),而自尊就是认为“我是有价值的”(和他人是平行关系)。

不要自恋、自大、自负。 只有自尊才能支撑自由的精神、自主的工作、自在的生活。

作者说

“自尊”与“自恋”表面一字之差,实则相去甚远:高自尊者拥有积极的自我评价,并对他人的反馈拥有美好的期待,所以可以安享亲密的人际关系;然而,高自恋者却是自卑和自负的矛盾体,他们表面唯我独尊,实则内心敏感脆弱,人际交往的风吹草动都会让他们患得患失。本文尝试从来源,机制和效应多个层面分清楚自尊和自恋的差别,希望可以去伪存真,帮助人们获得真正健康的心理生活与人际关系。


心理学部各实验室、课题组运营有一批不同方向的优质心理学科普公众号,在大学堂后台自定义菜单点击 “分类精选”-“友情公号” 可以查看。今后的每个周六,大学堂都会转载其中一篇与大家分享,祝大家晚安。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SelfMindnSocialBrain ”(自我、心灵与社会脑),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王轶楠博士研究组,主要关注社会认知与神经科学视野下的自我心理学研究。

参考文献:

Brummelman, E., Thomaes, S., & Sedikides, C. (2016). Separating narcissism from self-esteem.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5 (1), 8-13.




作者 | 沛诗

来源 | SelfMindnSocialBrain

编辑 | 959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SelfMindnSocialBrain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内容

直男 | 声控 | 小黄片 | 口红 | 心机婊 | 男女友情

物质主义 | 仪式感 | 网恋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