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都不知道,还敢觍着脸说你是个吃货?
当然,这么说好像有点儿歧视南方人的意思。讲真,地域差异,以及由之而来的互相瞧不起,普天之下四海之内,要算个普遍规律。直到前两年认识一家在马赛的姐们,我才知道,原来不止中国南方人瞧不起中国北方人煎饼卷大葱,法国南方人也瞧不起法国北方人黄油煎大蒜。饮食男女,人之大欲,连吃都无法达成完全统一,可见这世上其他种种,也只能求同存异。
但问题是,作为一个论血缘籍贯正经八百是半个四川人、心愿是世界和平的学院派科学记者,继续给甜咸米面精糙雅俗的南北之争煽风点火加油添柴,这事儿咱能不能干?
不但不能,还必须得用实际行动,为南北和谐带盐!
其实,甭管照北方人的说道(“秋天到,贴秋膘,肘子烧肉可劲儿造”),还是按南方人的讲究(“秋风起,虾蟹肥,食个腊味配糖水”),丰足时代的现代人所面对的悲喜,本质上是共同的。按大先生鲁迅的说法,“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按我的理解,后半句说的是,一年不声不响就出溜过去了一大半,眼看90后都开始有中年危机了,幸有饺子就酒能解忧,怕胖不吃才是傻瓜蛋。
那前半句呢?还是待我吟诗一首:
不见小腰久,对镜真可怜。
世人皆嫌胖,吾意亦为然。
一餐三千卡,秤上长一斤。
回首新年志,抚腹泪沾襟。
不想顺从地心引力和自然规律继续胖下去,但在理性上对花样大忽悠的减肥法没信心,感性上对每天上健身房打卡跑2K难接受,那可怎么办?
不如跟《军师联盟》里校事府的探子和《绣春刀》里的锦衣卫学学吧:随身带个小本本,经常记个变天账。
早在2008年,凯瑟健康研究中心
(Kaiser Permanente’s Center for Health Research)
的一项研究便显示,光是记下自己一日三餐都吃了些啥这件事本身,就能极为有效地帮助控制体重和减肥。
这项研究的参与者,是1685名或超重或肥胖、已经在服用降血压或降血脂药物的美国成年人,以女性为主,经济社会地位较低的黑人女性近半数,45%的人家庭年收入低于60000美元,中位年龄是55岁,所有人都希望为了健康而减轻体重,但又无意或无力采用药物减肥或去健身房锻炼。对流行病学有所了解的人,大约此时已经心中有数——整个一帮老大难啊,不继续天增岁月人增重已经要谢天谢地谢祖宗了,还妄想减肥?
但发表在《美国预防医学杂志》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上的论文却表明,虽然这帮家伙参加规定健康营养讲座的出席率只有七成,建议的每周至少进行180分钟的中等强度锻炼平均只完成了117分钟,劝他们每日减少500卡路里的热量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实际执行情况也是能糊弄就糊弄、越往后越管不住嘴,然而在半年之后,这些被调查者的平均体重减轻幅度却高达5.8公斤,而且七成人瘦了至少4公斤,效果显著优于以往类似的减重试验。
这是啥概念?心血管病学领域通常认为,体重减轻2公斤,就能减少20%的高血压风险,心脏病和脑卒中的死亡风险也能显著降低。
然而他们是怎么瘦的呢?原来关键在于,甭管别的方面执行得如何不靠谱,为了跟研究者交差,这帮人在整个实验持续期间,还是保持了平均每周写3.7篇儿饮食日记的习惯:
啃个汉堡,记一笔;吃个苹果,记一笔;喝瓶可乐,再记一笔。
最有意思的是,饮食日记记得最勤的人,或许不是最能管得住嘴、迈得开腿的,但却是减肥效果最好的一群,而且这种益处,在通常难以像男性那样通过健身有效减肥的女性身上更为明显。
能够每天都记饮食日记的人,减掉的体重是那些一笔不记的人的两倍。负责此项研究的研究者杰克·霍利斯
(Jack Hollis)
,自此成为饮食日记运动
(Food Journaling)
的扛把子人物。
可是,为啥摇摇笔杆子,就能减掉胖肚皮呢?这个疑惑,直到前不久看到两项最新的心理行为学研究,才被我琢磨出来个缘故。
第一项研究,发表在《消费者研究杂志》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上,美国堪萨斯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的两名市场营销学和消费者行为研究者指出,一个人吃多吃少,吃这吃那,不仅跟嘴有关,还跟与大脑的工作记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记忆力好的人,吃着这顿儿记着上顿儿,比较不那么饥渴,更容易觉得满足。
你当然可以将这理解为是在替骂胖人是猪、笨人是猪脑子其后的逻辑自洽背书,但做人要厚道,咱们最好还是跟着两名作者带的节奏走——根据他们的设想,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改善短期记忆,或者听老人的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吃点儿啥都在随身的小本本上记一笔,就能让人在面对高热量高糖高盐高脂肪的垃圾食品时,比较容易克服下筷子其疾如风、扫盘子侵掠如火的本能冲动,想起“咦,昨晚上不是刚吃了烤鸭,今早儿还干下去仨麦满分嘛”,而进入其徐如林、不动如山的澄明状态。
而发表在《精神疗法艺术》
(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
上的第二项研究呢,讨论的问题,则是为啥非得用笔和本、手机朋友圈晒九宫格美食图不成的事儿。美国德雷塞尔大学
(Drexel University)
的研究小组发现,当用笔在纸上涂写的时候——甭管拿笔的这只手是得过书法素描比赛的高级艺术手,还是败笔很多胜笔极少笔笔都像老蟑爬的低级键盘手——仅仅是这一动作,也不用长,三分钟足矣,便能显著增加大脑奖励中枢和自我控制中枢的血流供应,从而令人感到愉悦、满足和平静。
知道还有啥活动能收到如此效果不?吃饱喝足行,男欢女爱行,升职加薪买房买车也还行——刺激的,无非都是那几个区域,那几个受体。
可这性价比呢?一支万宝龙加一本Moleskine,也就算咖啡馆文艺中青年的顶配了吧,但你算算,够吃几顿海底捞?一年够过几次情人节?够不够买北上广深32开本子这么大面积的学区房?
但你知道在我看来,这项研究最重要的一个发现是什么吗?对26名参与者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简单的写写画画,就能让他们感觉创意横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似乎变强了。这又意味着啥呢?
这变天账记着记着,说不定你就琢磨过来味儿了:能吃爱胖不仅是个危机,还可以是个契机呀。
君不见,吃成胖成古有东坡今有蔡澜那个样儿,一笔笔的老饕日记,最后都成了中年危机之际,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真·变天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