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大“队长”回村过年,变身家乡英歌舞队“师父”
2月2日大年初五中午,正值饭点,大学生廖思林却匆匆出了门。
潮州市潮安区仙乐村的祠堂门口,他和华义乐英歌队碰了面,为即将到来的表演作准备:面对面互相勾脸,抹上各色油彩,再套上粗布戏服。
不久前,汕头大学迎来寒假。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大三学生廖思林回到家乡潮安后,每天准时带着英歌槌去村里的祠堂。绿瓦红砖下,他和英歌队队员一起反复练习,迎接大年初五的正式表演。
2024年春节,潮汕英歌舞一炮而红,今年更是令不少游客慕名来到潮汕过春节。
潮安区给出了一张新春节目单,初五的英歌舞表演是其中的重头戏之一。也因此,廖思林更加卖力训练,希望能让远道而来的客人们不负期待,一饱眼福。
“哈、嘿、哈、嘿……”初五下午3点,潮安区人民公园里,极具韵律的锣鼓节奏和浑厚有力的呐喊声响起。英歌舞开演,迅速点燃现场。队伍中,廖思林全情投入,使出看家本领,灵动演出“活阎罗”阮小七的豪放。
阵阵不停的欢呼尖叫下,演出顺利结束。廖思林觉得格外畅快,也感叹现场的人山人海。作为一名英歌舞“老演员”,他初中便加入学校英歌舞队。从小到大热爱的英歌舞突然爆火,廖思林觉得神奇又骄傲。
有意思的是,在这场正式开演之前,廖思林还带着6位队员在村里来了一场特别的“汇报演出”。
平日里,华义乐跳的是金浦英歌。
这次回乡,廖思林“倾情教授”自己新学的草尾派英歌舞,希望能够以不同派系之间的交流碰撞新灵感。
练习的祠堂里,常传来队员们打趣地追着叫廖思林“师父”,以及他青涩的推辞声。
不同派系的舞蹈在动作上需要磨合,过程并不容易。春节期间,几位年轻小伙不忙着走街串巷、走亲访友,反而一整个下午都钻进祠堂,舞着英歌锤,反复抠动作。
“大家居然都学会了,还很整齐!”一周前,有队员第一次训练后因动作太难而放弃。看着不断变化的阵型和连贯有力的动作,他不由感叹。
实际上,廖思林学习草尾英歌也不过半年多。
去年9月,看着越来越红火的英歌舞,他拾起大一便埋在心里的那颗种子:
组建一支校园英歌舞队,让非遗文化在年轻人中声量更大。
于是,廖思林带着这一想法找到了学院和校团委老师。没过多久,在数学与计算机学院以及草尾英歌洪生如主教练支持下,队伍正式组建,并决定以草尾英歌为主。每周,廖思林带着大家至少训练两次,最多甚至五次。
作为副队长,汕大国际学院/商学院马来西亚留学生庞琪蕊觉得队里的“团魂”格外动人。
“最初一周都在练蹲马步,我们起身时得互相搀着。”拿着英歌槌难免有碰撞,几乎每次训练,队员们身上都会新添几块青紫。但大家往往又会忍不住“心痒痒”,“走,要不去练会儿?”
正是这份“共患难”“同热爱”,让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在传统文化的链接下,越贴越近。
朝气蓬勃的校园里,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英歌舞也得以被更多人熟知。
“春节跳了个尽兴!”新的一年,廖思林暗下决心,要带着校园英歌舞队站上更大的舞台,也期待着来年回村能够和家乡队伍再次撞出新火花。
本文来源:南方Plus。本文转载仅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公众号转载使用,须保留本公众号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随着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中国的文化输出成为新的流行趋势,
英歌舞爆火背后,
揭示了传统文化为大学生就业开辟的新路径。
这个春节,
潮汕英歌舞火了。
从潮汕乡村到网络平台,
从大学生廖思林到无数年轻队员,
英歌舞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无数观众。
这不仅仅是一场传统文化的胜利,
更是一场传统与青春的碰撞,
一次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
同时也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了新的路径。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英歌舞融合了武术、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其粗犷豪迈的舞姿、铿锵有力的节奏、寓意深刻的故事情节,
无不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
人们渴望寻找精神的慰藉和文化的根脉,
而英歌舞恰恰满足了这种需求。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唤醒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和热爱,
同时也催生了新的就业机会。
例如,英歌舞表演、教学、文化推广等领域,都需要大量专业人才。
廖思林的故事,
正是无数年轻人投身传统文化传承的缩影。
他们不再是传统文化的旁观者,
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和传播者。
他们用青春的活力和创新的思维,
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
廖思林组建校园英歌舞队、教授不同派系英歌舞的尝试,
正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动体现。
这些实践经验,
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人生阅历,
也为他们未来就业和创业奠定了基础。
潮安区将英歌舞表演作为新春节目单的重头戏,
为英歌舞的传播提供了平台和机会。
政府的大力支持,
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同时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选择。
例如,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
支持大学生从事英歌舞相关产业;
可以搭建平台,
促进大学生与相关企业对接;
可以举办培训班,
提升大学生的专业技能。
然而,如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
进行创新和发展?
如何避免过度商业化,
保持文化的纯粹性?
如何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确保英歌舞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
大学生需要不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提升自身艺术修养,
掌握现代传播技能,
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在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实现自身价值。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需要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努力。
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
为传统文化传承创造良好环境;
社会要营造浓厚氛围,
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个人要积极参与,
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
更应该肩负起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任,
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我们可以借鉴英歌舞的传播模式,
探索更多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新路径,
例如,开发文创产品、打造文化旅游线路等。
也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
制作更多优质的传统文化内容,
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
例如,开设线上课程、举办网络直播等。
高校可以开设相关专业课程,
邀请企业专家授课,
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总之,
英歌舞的爆火,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思考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窗口,
也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了新的路径。
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让更多大学生在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实现自身价值!
最后欢迎关注我每周末的
直播连线活动。
往期已为大家免费连麦答疑解惑很多期:
大专生直升海外名校硕士?免学费的欧陆也了解一下【直播连麦咨询44】
全奖读博之北美篇:本科直博还是先读研提升?【直播连麦咨询43】
全奖读博之亚洲篇:香港新加坡日韩中东【直播连麦咨询42】
也邀请我全球的朋友朋友来我的直播间做客:
【移民人生01】小镇做题家的十五年奋斗史—从农家子弟到德国医生【直播连麦咨询28】
【移民人生02】 “天坑”专业顺势而为:加州材料学博士分享上海“做题家”的美国移民躺平之路
访谈德国全职普外护士马静雅:跨越国境--从小镇中专生到世界名校【移民人生03】
【教职人生05】学术界&工业界游走:访谈港中文商学院教授、快手顾问数据科学家张任宇
创业失败后留学新加坡,南科大助理教授的留学与教职之路【教职人生02】录播
用视频访谈的形式分享他们的经历。
自从1年多前开启直播以来,
我每周六早晨7点、每周日晚上7点几乎雷打不动坚持至今。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