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结束了,我的周围悲喜交加。
期中考本身是为了查漏补缺,并不会对孩子的升学产生决定性作用。但是大家对这个考试还是很重视的。所以考后怎样和孩子复盘以及确定期末考目标,就成为一件事了。
目前我看到的谈话分为三种。
一种是情绪化的反应和直接的奖惩。
考的不好,就骂骂咧咧冷嘲热讽,再加上惩罚;考得好就很开心,对外吹个牛,然后奖励孩子一顿好吃的。
这种做法我不干。既影响亲子关系,也没什么用。具体为什么我在BetterRead的公号文章《物质奖励怎么用?》里谈过。我们家的奖励只适用于短期项目,不适用于考试和学习这种日常行为。
第二种是控制情绪,鼓励孩子,并提出一个比较笼统的期末目标。
这种谈话的主旨是成绩不代表一切,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期末目标一般是排名,希望孩子再前进几名。
这种做法我也不认同。
泛泛的谈话也许可以让孩子松口气,但是排名却是看似简单实际上不可控的。因为排名是相对的,就算你控制的了自己孩子,就算孩子控制的了自己的分数,控制不了同学的分数啊。
看上去很开明,实际上给孩子本来已经没多少自由空间的世界增加了不确定性,这是鼓励还是打击呢?
第三种是要求孩子对于错误进行事无巨细的分析,然后定出详细的目标。
有一位老师自媒体发出来的来试卷分析表,要求孩子对每个学科、每个题型和知识点的错误都进行全面分析并写出具体纠正的办法。
这对于有统计软件也有数据分析需求的老师来说很实用,对学生家庭就不一样了。
不是过一次考试,你就要触及灵魂的反思和改变啊。
且不愿意说孩子愿意不愿意做,关键是来不及啊。
小学时间还比较充裕。中学几乎是每周都有考试。期中考之后,很快又会迎来日常小测,两个月后则是期末大考。如果每门功课每张卷子都要这么分析,哪个孩子有时间,那个孩子吃得消?
这三种方式我一个都不用。
最近我家初二的老大朵拉也结束了期中考。我来分享一下自己的做法。
首先,我在考试前有一个预估。我会提前观察她的备考行为,猜测她的考试成绩。心里有数了,看到分数就不吃惊。
我预估她的成绩一般。
因为她周末没有花太多时间复习。据朵拉解释,因为她平时在校住宿,学习时间特别长,所以希望周末在家多休息。
这个理由我觉得也有道理。但是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很典型的初二综合症。
初一学生往往动力满满。一则有新鲜感,二则初一的内容比较简单。
初二就不同了。学习的内容和难度都上来了,新鲜感也没了。孩子往往容易疲惫,缺乏动力。
我能理解变化背后的原因。但是复习时间少成绩就不会好啊。想归想,我没有多说。我就等着。
最终结果没有出乎意料,她的两门主课非常好,但是两门副科下滑明显。本来我应该遗憾的。可能是有了心理准备。我脑子里想的居然是;孩子没有辜负我的期待。
这是一个很实用的建议:要想情绪好,不是去管好孩子,而是去管好自己的预期。事前有预估了,看到成绩就不容易心梗,会更理智。
第二步就是定具体的目标——在某些领域尽量少失分,在某些领域可以提分。
定具体的目标,有助于转移注意力,把抽象的结论和冲动的情绪转移到具体的行动上来。这样不仅可以省时间,也避免影响亲子关系。
你可能会问,分数为目标和排名为目标有区别吗?少失分和提分有区别吗?
有。
中国的考试采取的是排名制、总分制以及扣分制。
排名制的意思是,你的绝对分数没有排名重要。因为教育资源的分配取决于你的成绩和别人的差距。分数低没事,只要别人比你分数更低就行。
因为涉及到别人,排名不可控。但是分数是自己的,要更可控一点。而且分数还有腾挪的余地。
因为考试是总分制。也就是说决定排名的是所有科目的分数加起来的总和。西边不亮东边亮。在甲学科丢分了没事,乙学科拿分多就好了。
我国考试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扣分制。你做对了不扣分而不是凭空增加分数,做错了要扣分而不是得零分。所以你不应该大干快上做得越多越好,而是要小心谨慎越不失分越好。
因此,平时考试大家会更重视基础题防止失分,有时候会放弃压轴题。因为分数是不分高低贵贱的。你花一分钟仔细检查基础题,所得的收获可能大于你花一分钟思考压轴题。
理解了总分制、排名制和扣分制,就该做第三步了。
第三步就是复盘。
复盘我采用的方法是倒推。也就是说,复盘是为了定期末目标和行动计划。
比如,我们可以把总目标设定为期末总体失分比期中少10分。倒推回来,我们就要看这10分从哪里出?
因为是总分制,是什么学科什么难度的分数都无所谓。我只关心做这件事的难度和分值。为此,我们可以让孩子把所有科目的考试错误进行分类:
失分少的题型和知识点
失分多的题型和知识点
短期内能提分的题型和知识点
短期内不太容易提分的题型和知识点
为什么要落实到题型、知识点而不是具体科目呢?这是为了日后改进方便。
如果落实到科目,未来复习可能会覆盖到该科目的所有题型和知识点,这样任务就太多了。另外,落实到具体题型,可以提出有更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多少算是失分少,多少算是短期呢?
失分多少这个由孩子来定。学霸可能认为1-2分就是失分少,普娃可能认为1-4分都算失分少。
短期长期就很容易了。期末能达到就算短期。所以短期就是两个月以内。
以上估计比较粗也比较主观,但是对孩子来说好理解好操作。这样就给孩子留出了很多空间去思考自己的得失。
对的,期中复盘和期末目标制定应该孩子自己做。做得粗点没事,做得不好也不要紧,重要的是他们自己做。这是孩子规划自己人生的开始。
这些都做在表格里填写好了,解决方案实际上就出来了。
首先关注短期内容易提分且失分多的领域,其次是短期内容易提分且失分少的领域,然后是长期内易提分且失分多的领域。最后是长期内容易提分且失分少的领域。
还有一个关注点:尽量不失分——这次考试很幸运没有失分,但是也存在危险的题型和知识点。
这五件事的重要性不一样。主要看你的总目标是什么。
如果以期末为期限,我们主要关注两个短期任务和“尽量不失分”的任务。剩余的两个长期任务,相对没那么重要。
如果是以中考为目标,那长期任务在未来一年内还是要解决的。
至于如何落实,关键是要给出具体的行动,而不是抽象的要求。
比如,尽量不失分,即考试的时候尽量留出20分钟检查。所以,要先划分出每个题型的考试做题时间,平时相关题型要限时专项训练,且考试的时候要带手表。
又比如,长期内易提分且失分多的领域,要先去请教老师和同学,求得方法,然后反复试验。期末提1-2分就是胜利,长期再看如何应对。
由于错误是不一样的,针对的方法也不同。
比如有的题型和知识点是因为对知识点不熟悉,所以需要去背诵记忆。有的题型和知识点是练习太少,所以要去做专享训练。有的纯粹是因为考试时紧张突然大脑一片空白,那就要锻炼心态并且加强对题型的熟悉度。
这些也要填在表格里。
表格里没有“为什么错”,就是为了避免把重点放在自我检讨上。因为态度问题是主观且无解的,相当于一棍子把人打死,几乎无路可走,也谈不上改进。
上课听老师讲题以及自己在填写解决方法时,孩子自然会思考为什么错,如何改进。
你也许会问,孩子愿意去那么细致地思考、填表并且真正执行落地吗?
这个我不担心。
其实在中学阶段,孩子总体上都重视学习。这不仅是因为老师和家长耳提面命,更因为学习本身就是社交。孩子为了获得同学的认同,会主动去努力学习。
问题是,孩子需要具体的方法,也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另外,复盘后,目标和任务经过层层分解,已经减少很多,压力也更小,操作也更容易了。
第四步是聊天。
具体问题有解决方案了,再来谈根本上的问题。
我想知道两点:一,孩子在初二压力更大的情况还有没有学习动力?二,以后她能不能抽出更多时间复习?
因为朵拉是住宿生,能真正自主的时间也就是周末了。
朵拉是没有任何文化课外班的。她周末主要做三件事:给小学生上公益英语课、自学物理以及去排球俱乐部训练。
我问她,这三个是不是可以调整或者放弃一项呢?
朵拉说,期末前会暂停一两周,但是平时还是想继续做。
她说,排球可以锻炼身体,而且她打算中考体测就考排球。这个我很支持。
她说,上公益课觉得特别快乐,尤其是喜欢备课,也不想放弃。
在过去的两年多里,朵拉每周都坚持给小学生上英语课,并自学八门课,考取了专业人士的TESOL教师资格证。没有强烈的激情是很难做到的。虽然上课时间只有45分钟,但是每次备课至少3个小时。
BetterRead相关文章:
怎样才能做一件有结果的事?
对老师好一点
当老师四个月以后,她眼中的世界变了
我说我也支持,但是需要重新设计课程和教案,确保你能提高效率并且让课程对你的学生更有用。她说要想想办法。
第三个就是物理课了。
每周末朵拉都要在Coursera上自学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物理课。这门课的主要用户是高中以上学历的成人,还涉及初高中数学知识。所以朵拉上得比较艰难。
BetterRead相关文章:
另类的物理学习
其实朵拉挺喜欢学校的物理课。虽然物理网课花时间不多,但蚊子再小也是肉啊。我很想知道为什么还要继续上。
我问:“你现在学的网课对于学校的物理学习有用吗?”
朵拉说:“没用。网课学的是力学。”
我说:“那对你下学期的课有用嘛?”
朵拉说:“也没用。网课学的是高中和大学的知识。”
我说:“那你想参加物理竞赛吗?”
朵拉说:“不想。”
我说:“那你为什么还要学呢?”
朵拉告诉我,网课有很多实验演示视频,是在学校看不到的。“我们学校毕竟是初中,没有条件做那么多实验,”朵拉说:“网课让我看到物理更多的可能性,让我更喜欢物理。”
我说:“你的想法很好。那我们要实现期末目标,首先要干什么呢?”
朵拉想了想说:“我得限时专项训练了。那先给我买个计时器用的电池吧。”
就这样,我们以一块电池结束了谈话。
相关文章
背单词的三条路
改变考试结果的魔法——试卷分析
他们这样学——学霸如何定目标
考后复盘怎样才能越做越开心?
他们这样学——理解考试,就理解了学霸的成功与遗憾
如何应对“难出天际”的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