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质量是审计
工作
的生命线
,
加强审计质量
风险
控制是审计
人员
的
永恒主题。
控制审计质量的前提是找准审计风险点,在审计各关键环节设置风险点,
有
针对
性地
采取
必要的
防范措施,将审计质量控制前置,
从点滴风险防控做起,
以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全面
提高审计质量。
盘库应掌握必要的方法和技巧,不能走过场,
盘库
的内容应
全面、完整。
有的将被审计对象
主动
提供的资料进行盘点,就事论事,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盘查。有的应到银行实地核对存款余额的也不前往,有的应到财政核对拨款金额的也
省去
了。总之,审计盘库
工作若做得到位,将能发现“账外账”、白条抵库、短库、甚至违法事件等,因为许多不规范的会计事项就是由出纳经手
和配合完成
的,在这里会或多或少留下痕迹。
资料
调阅应完整
,重点
资料必须想法获取
。
有的被审单位提供资料时,会有意回避敏感的、有问题的资料。
在信息化条件下,电子化会计数据可能被滥用、篡改和丢失。
还有
会计软件的更新换代,增加了历史数据难以采集汇总的可能性
。
内部控制主要依赖软件本身,难以全面检查测试
。
有的
被审单位
只提供财务会计数据,而不提供业务电子数据。
是否对资金来源的内容及性质进行认定,这是确定资金是否被挪用及收入是否完整的前提。
如现行财政核算体系改革后,从财政拨来的资金都称为“财政拨款收入”,且拨款凭证上也没有过多的明细资料信息可供参考,
年终财政部门下达的的资金结算单也比较笼统,
所以有必要花一定的时间去弄清资金来源的内容及性质。同时现行的“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
为查清收入方面的内容,还要结合收入票据、财政部门收入缴交单等,才能真正完成。
在
资金运用审计
方面,
这是审计人员
一直
关注的重点环节。主要是要把握住现行政策,依法依规支出。
这里的风险点较多,可以说每一条资金使用方面的政策法规都要落实到位,否则就是一项审计风险点。
还要关注资金使用绩效,看其是否发挥了应有的
经济
效益
、环境效益、社会效益
。
资金安全是财政资金管理的
基础
环节,
银行开户是否规范,资金是否保值增值,是否建立了定期对账机制,都要审查过问。
结余结转是否科学规范
,是否将
专项
结余结转
资金
都变成了“自有资金”,改变了性质及用途。
在审计过程程中,许多违规问题往往被账面的合法资料所掩盖,不进行实地调查很难发现实质性问题
。
同时许多账面的疑点
不实地核实最终也还是疑点,只有
通过外调
才能
去应证。可见
通过外调的方式揭露和查处问题的作用日益凸显。在外调过程中,需要规范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外调要讲程序,讲
规范
,
要打好
调查基础。将调查重点确定好之后,要有针对性的收集线索
。要讲方法,合法巩固审计证据。外调更要注重事实,这样才能办成铁案。
审计取证
应坚持
实事求是、严谨
的态度
。
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按照有关规定收集与审计事项相关的审计证据、编制取证记录和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应具备真实性、适当性和充分性。事实认定不清楚,审计证据不充分、不适当,与事实或实际数据不符,缺乏说服力或所取得的证据不能直接或间接支撑审计结论
都是风险点
。
审计实施方案中所确定的审计目标、范围、内容和审计重点应符合审计工作方案要求,确定的审计方法、方式等应当科学、合理、可操作。
但这毕竟只是事前的一个指导方案。
在审计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同,经审核同意后可作适当调整。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和调整过程中,因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审计内容、审计方法等确定不当,造成重大问题应当被审计而未审计
,或者说预期的效果未达到
,这都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及措施来弥补,来完成。
最终
对与实施方案有出入的地方,都要在重要管理事项中加以说明。
审计报告(
征求
意见稿)反映的内容与事实不符、数据有误;对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在审计报告中未予报告或者未如实报告;
审计报告中审计评价缺乏证据支撑,所反映问题定性不准确,引用法规不恰当,提出审计建议不恰当或对交换意见过程中被审计单位提出的意见的采纳情况缺乏合理性等
;
作出的审计决定不适当,法律依据不充分或移送部门不恰当等
都是该环节的风险点
。
可见
报告内容
要
全面,定性
要
准确,处理
要
恰当。
要对审计发现进行深加工,防止问题定性表面化。审计结论要客观准确,防止言而无据。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要有可操作性,防止纯理论化。
被审计单位在收到审计组发出的通报、征求意见内容或审计报告后,对证据确凿、无争议的问题
要
采纳审计组提出的建议
。
采取措施落实整改,对有重大危害的问题是否立即纠正消除隐患。对审计发现问题经向被审计单位通报或出具审计报告后,被审计单位未采取措施进行整改,而审计组也未对其进行跟踪
。对一些常规性问题
该整改的不整改,
对一些
该从体制、机制、制度上完善的不完善,
对一些应对个人
追责的不追责,
导致问题
没有解决,审前审后一个样
,
这也是审计人员失职的具体表现
。
审计项目终结后,审计组立卷责任人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收集与项目有关的材料,建立审计档案。
而对
审计取证、底稿等文字材料不齐全、不规范,或与反映事实不一致;其他立项类、结论类、备查类等文书不齐全,不规范
;对重要事项应说明而未说明,这都对审计档案的日后综合利用
大
打折扣
。
针对上述
十大环节方面可能出现的
风险点,应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才能有效降低审计人员的风险
,从而
全面
提高审计质量
。
认真搞好审
前
调查,切实增强方案的针对性。摸清被审计单位的大体情况,并认真分析取得的资料,研究确定审计的重点资金、重点单位及重点内容。严格执行审计实施方案分级审核制度,切实增强方案的科学性。制定的方案随时针对变化的情况适时进行调整。方案要贴近工作实际,对方案中不尽合理的地方,进行适当调整,及时补充完善。建立审计方案讨论制度。凡是重大行业的审计方案要经局办公会讨论确定
,以增强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
。
开展审计工作注意点面结合,既要善于从宏观角度思考,将有问题资金的来源、使用、结果等环节全部查清,着力在宏观上发挥建设性作用。又突出重点,抓住疑点问题,逐个深入,特别是对审计发现的一些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和经济案件线索,要审深审透。坚持依法依规,搞好审计评价和处理。规范
程序
操作,切实防范审计风险。认真执行审计准则,确保审计质量。
要在加强审理
工作
,
在问题
定性、法规适用、处理处罚
上严格依法依规
,规范审计工作中自由裁量权的使用,规避审计风险。
要
对包括投资审计在内的所有审计项目都纳入审理范畴,实现审理的全覆盖。同时,严格实行五级复核,做到层层把关。对在长期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要加强专项审计调查,从机制、体制上进行分析,力争形成有价值的专报,在宏观层面上发挥建设性作用。
利用审计业务会议这一形式,大力提高审计查明问题的深度。针对部分重点项目,
定期召开进展情况汇报会和问题碰头会,
针对疑点及重点,集中把脉,指明下一步审计的思路及重点,从而有力地提升审计质量。
大力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解决当前审计机关“人少事多”、审计效率不高,审计人员经验不足等问题,从整体上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积极组织计算机审计
人员
加强对计算机的数据分析。要继续扩大联网审计的试点推广应用,
要从目前财政、税务、社保等层面扩大到全方位的范畴。
加大计算机审计业务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含量,扩大审计信息化覆盖面,挖掘审计深度,提高审计效率。
用最快的时间建立联通各单位的全覆盖面的数据网络,
真正为“大数据”时代作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