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草草按:感觉昨天祝贺友校百廿校庆有误会,博主本人复旦小本,虽然很喜欢浙大,也对院系调整里浙大的悲情角色感慨非常,但并非真.浙大校友。说回今天的话题,博主与本文作者经历相似,同是菜小、菜中考入复旦本科的郊区local,当年初中同班同学还有考上北大的……蓝鹅,初中数学、物理老师在我们毕业后很快被民办初中“挖墙脚”了,后来学校的生源质量也跟我们当年完全不同。如果有人还想用“当年XXX不也是从菜小考入复旦的吗?”来质疑你希望买学区房给孩子(万一“幼升小”不如意的话)一个不算太烂的Option B的决定,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参考或力量。
还记得去年7月我们发过胖宝妈关于浦东学区房选择的经验分享文章么?(点蓝字复习👉浦东老破小学区房哪家强|明珠ab、福外本部如何选择)里面举例提到过去年明珠a对口的朱家滩小区不同面积段的挂牌单价走势。分享一个5月初最新的朱家滩小区真实出售报告:43.X平,6F/6F,上家到手单价10w+,供信息更新和参考哦!
作为一位退休中学教师,我外婆特别不理解当下魔都的幼升小、学区房这些时髦的现象。
她常常和我说,你以前读了家门口的小学,后来不也去了复旦附中,又考了复旦吗?
我外婆说的一点没错。
我从小就读的是一所家门口的小学(差不多是现在的菜小吧),然后初中去了一所公办初中(初中也不是重点学校,但是进的是重点班),然后考上复旦附中,又在复旦读了7年书。
然而,已经退休近20年的外婆或许没有非常敏感地意识到,我当年的这个路径,20多年后早就已经无法在我儿子身上复制了。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郊区local,我只能说,时过境迁,今天的教育与20多年前教育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的力量,让教育资源的加速不均衡,也让我根本不敢让孩子从容淡定地重复我当年的求学路。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我当年就读的初中与家的直线距离不到20米,那学校一般,我也不是没有更好的学校去,只是因为不会骑自行车,总觉得离家近实在太方便。
不过,虽然学校整体水平一般,但仍然有非常优秀的老师。初三那一年,学校把年级前50名的学生拉成一个新班级,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体育(当年体育已经算中考成绩)无一不配备最好的老师。
毕业三年后,等我再回学校,我发现初三时候我的这些优秀的任课老师,无一继续在母校任职。
英语老师去了区里面的进修学院搞教学研究、数学老师和语文老师去了更为市场化的民办学校、就连体育老师,也被更好的公办学校挖走了(化学老师光荣退休、物理老师因病过世)。
没错,优秀的老师因为这个或那个原因,都去了更好的平台。
好的平台也汇聚了越来越多的优秀老师。余下的普通学校,只能越来越平庸。
我的经历,恐怕不是个案。
在教育作为一种产业被充分挖掘的今天,教师岗位的流动已经司空见怪。平台、资源、薪酬,职业发展路径等,无一不吸引着原本散落在各个学校中的教学骨干,向更好的平台集中迁移。
于是,学校之间,就出现了强者更强的格局。越来越少、越来越强的优秀学校的背后,是越来越多、越来越缺少优秀教师的一般学校(菜小)。华育、兰生这些超级红花的背后,是许许多多日益黯淡的绿叶(20年前还勉强可以百花齐放呢)
如今再就读菜小,并不能说前途黯淡一片,但无论如何,遇上教学水平高的老师的几率,相比二十年前已经大大降低。至少,包括复旦附中在内的四大名校,越来越多的学生也都是名校出身。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又怎么敢让孩子重复我原来的求学路?起点能高一点,能去好一点的学校,自然毫不犹豫。
归根到底,还是人太多、资源太少又太集中,人人都希望自己孩子去享受TOP的教育资源,然而,TOP的总是相对有限,于是,教育竞争被迫提前化,一地鸡毛。
不要说家长鸡血,如果中国人没那么多,如果魔都人没有那么多,哪个家长不喜欢芬兰式的快乐教育?但现状如此,也只能迎难而上。
对我来说,忘记过往,正视当下,用与时俱进的思路来应对我家孩子的教育问题,或许更靠谱一些。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金融辣妈》,作者简介:
胖宝妈,可以理解为胖宝的妈,也可以理解为胖的宝妈。在十年长居五角场文秘职业技术学院后,诞下复二代两枚,梦想成为“富一代”的麻麻。
扫码关注《住在上海》
收看上海楼市经验分享
住在上海
微信号:imshanghaier
上海房地产及时资讯|独家测评|业主故事
点蓝字阅读相关原创文章:
学区房到底买不买、怎么买?我的新静安学区置业之路
干货|买学区房有多重要?优质学区有多少?理解上海学区房的逻辑,看这篇就够了!
《住在上海》后台对话框回复关键词
系统自动回复相关文章